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地脉觉醒我靠残卷种田成神 > 第122章 未签约者的挑衅

第122章 未签约者的挑衅(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陈砚站在田边,脚踩在冻得半硬的泥埂上,手腕还在微微发烫——那不是烧伤,也不是炎症,而是一种来自体内的共振,仿佛血脉深处有什么东西被唤醒了。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左腕,那里有一圈暗红色的印记,形状如藤蔓缠绕,边缘泛着微弱的光晕。这印记自他十岁那年在祖祠后山拾到那卷残破古纸起便悄然浮现,起初只是淡淡的红痕,如今却随着地脉波动愈发清晰,甚至会在特定时刻发热、跳动,如同与某种不可见之力同步呼吸。

远处麦地边缘的雪地尚未融化,白茫茫一片,唯有几道新鲜的车辙印歪斜地穿过结冰的沟渠,碾碎了薄冰,一路延伸进北面那片密林。那些痕迹并不寻常——普通农用车辆不会在这种天气深入野林,更不会压断田埂闯入耕地。而且,车轮留下的轨迹中,竟隐隐透出一丝金属锈味混杂着化学药剂的气息,与这片土地天然的草木清香格格不入。

陈砚眯起眼,目光沉静如水。他知道,这不是普通的访客。

赵铁柱蹲在一台老式拖拉机旁,手指轻轻摩挲着引擎盖。这台机器是他父亲亲手组装的,服役近二十年,去年因电路老化停用,本该躺在仓库等报废,可就在昨夜,它突然自己启动了一次,灯光亮起,发动机空转三圈后又戛然而止。当时全镇都没电,唯独它响了。

而现在,它的外壳上浮现出一层极淡的绿纹,像是水波被风吹过时荡开的涟漪,又像是某种活物的脉络在缓慢流动。赵铁柱把手掌贴上去,闭上眼。那一瞬,他感觉到一种节奏——低沉、稳定、带着生命的律动,和自己的心跳完全对得上。

“不是电。”他低声说,“是‘它’醒了。”

他是青石镇唯一的农机维修师,懂电路、会焊工、能拆能装,镇上每一台耕地机械都经他手修过至少一次。但他从没见过机器会“回应”人的触摸。这种感觉,就像你对着一棵树说话,它居然轻轻晃了晃叶子。

周映荷坐在田埂上,十指插进冻土之中。她的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什么,但指尖触达的瞬间,地下世界已向她敞开。她不是靠眼睛看,而是用感知去“听”——菌丝网遍布整片大地,细密如神经末梢,连接着每一块土壤、每一株作物、每一台埋藏或运行中的机械。

此刻,这张网正传递一条紧急讯息:镇外五里,有东西正在靠近。不是脚步声,也不是风带来的震动,而是一种持续的、低频的嗡鸣,像是某种设备在不断发射信号,试图穿透地层,干扰某种原本稳定的频率。

她闭着眼,眉头微蹙:“来了。”

声音很轻,却像钟声敲进了空气里。

陈砚点头。他从怀里取出那卷残卷——一张泛黄脆裂的纸页,上面绘着无法辨识的文字与图腾,背面则布满类似根系的纹路,此刻正缓缓流动,如同血液在血管中穿行。纸面温热,几乎要烫手。他将它按在胸口,闭眼静默两秒。

那一刹那,他的意识沉入地下。

他看见了——无数条光流在岩层间穿梭,汇聚成一张庞大的网络,贯穿整个青石镇的地底。那是地脉,是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积蓄的生命力通道,也是所有依赖土地生存之物的隐形纽带。而此刻,这股能量正因外界的干扰而加速涌动,像是被惊醒的巨兽,在黑暗中缓缓睁开了眼睛。

再睁开眼时,陈砚的眼神变了。不再是那个平日沉默寡言的年轻人,而是像承载了某种古老意志的守望者。

“他们来了。”他说,“目标明确,不是抢夺,是验证。”

三人没有多话,沿着田垄往北走。雪还没化透,踩下去会陷半寸,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寒风吹过麦茬地,枯黄的秸秆轻轻摇曳,像是无声的警告。

走到麦田拐角,他们停了下来。

三辆黑色厢车静静停在空地上,轮胎深深压碎了田埂,留下四道突兀的伤痕。几个人穿着银灰色防护服,戴着呼吸面罩,动作专业而有序,正从车上卸下一箱箱精密仪器。中间那人个子不高,身形瘦削,手里拿着一个环形黑匣子,表面刻满数字编码与电磁标识。他把匣子放在三角支架上,开始调试按钮,动作冷静得近乎冷漠。

赵铁柱眯起眼:“那是电磁干扰器,型号我没见过,但结构类似军用级信号阻断装置。”

“不只是阻断。”周映荷低声补充,“它在模拟地脉频率,想用人工信号覆盖真实脉动。”

陈砚盯着那人的一举一动。对方很稳,不慌也不急,像是在做一场严谨的科学实验,而不是偷袭或破坏。可正是这种“理性”的姿态,让他更加警惕——这些人不是莽夫,他们是带着理论来的,是要证明某件事可以被复制、被掌控、被取代。

他能感觉到胸前残卷的温度在变化,每一次脉动都精准对应着那黑匣子发出的信号频率。就像是两个心跳在较量,一方冰冷机械,一方源自大地深处。

“他们不是来抢的。”陈砚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他们是来‘证伪’的。”

赵铁柱皱眉:“啥意思?”

“他们不信地脉的存在,或者说,他们承认它的存在,但认为它可以被科技还原、替代。”陈砚缓缓道,“只要能人工模拟出同样的信号模式,就能切断我们与土地之间的联系,让所有依附于地脉运作的系统失效。”

周映荷接了一句,语气平静却锋利:“换句话说,他们想用科技切断地脉连接,把‘自然’变成‘程序’。”

话音刚落,那人忽然抬起头,目光直接扫了过来。

没有躲闪,没有回避,反而抬起手,朝这边挥了一下,动作干脆利落,带着明显的挑衅意味。

陈砚往前走了几步,站到田坎最高处。他的脚踩进泥土,手掌贴地。残卷在他胸前轻轻颤动,信息顺着指尖传上来——地下的能量流正在加速,全镇的农机回路都被激活了。不仅仅是电力系统,还包括那些早已断电多年的老旧设备,它们内部的金属元件似乎重新获得了某种驱动源。

“准备启动。”那人开口,声音通过扩音器传来,冷而平,毫无情绪波动,“目标:瘫痪青石镇农业智能系统,验证地脉信号可被人工模拟与阻断。”

他说完,按下按钮。

黑匣子嗡地一声响,一圈无形的波扩散出去。空气似乎扭曲了一瞬,紧接着,镇子里几户人家的电灯闪了闪,自动灌溉系统的阀门咔咔乱跳,像是失去了控制。一台停在院里的播种机突然抖了一下,引擎自己点着了火,空转了几圈才熄灭。

那人嘴角动了动,像是笑了。

但下一刻,他的笑容僵住了。

不止是那台播种机,周围所有农机都动了起来。

路边那台三年未动的收割机,履带缓缓转动,碾过积雪,发出沉闷的轰鸣;远处仓库里的翻土犁,原本锁死在轨道上,此刻竟自行滑出,犁头擦过水泥地面,刮出长长的火花;甚至连报废多年、只剩骨架的旧拖拉机也震了震,排气管冒出一股白烟,引擎居然真的启动了!

这些机器没有燃料,也没有人操作。它们一个接一个醒来,像被什么东西唤醒,朝着麦田中央驶去,动作虽慢却坚定,仿佛遵循着某种古老指令。

“怎么回事?”有人喊。

“控制系统全失灵了!远程终端无响应!”

“快关掉干扰器!马上!”

但已经晚了。

第一台拖拉机冲上田埂,横着停下,挡住撤退路线。接着是第二台、第三台……不到两分钟,十几台农机围成一个圈,把三辆车和五个人牢牢困在麦田中央。它们排列整齐,间距一致,像是经过精密计算,又像是本能驱使下的自然合围。

陈砚站在高处,看着这一幕。他没有下令,也没有念咒,只是刚才那一瞬间,他通过残卷向地脉传递了一个念头——“警戒”。

土地自己做出了反应。

赵铁柱走到最近的一台拖拉机旁,伸手摸了摸排气管。那里本该滚烫,但现在只有微温。他蹲下身,掀开侧板,发现内部线路已经被一层细密的绿色纤维包裹,那些纤维还在缓慢蠕动,像是活着的根须,正将电流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不是坏了。”他说,“是被改了。它们不再靠电,而是靠地脉供能。”

周映荷闭着眼,感知着地下网络。她看到的画面不是电路图,而是无数条光丝从每台机器底部延伸出来,扎进土壤,连向同一个中心——地脉之心。这些农机不再是独立的工具,而是成了地脉防御系统的肢体,是土地伸出的手臂。

被困的人开始拍打设备。那个戴面罩的男人站在原地,没动。他低头看着手中的干扰器,屏幕已经黑了,外壳边缘渗出一点绿丝,正慢慢往他手套里钻。他猛地甩手,把黑匣子扔在地上。

“不可能……”他说,声音第一次出现波动,“这不符合逻辑。生物电信号不可能自主重构电路网络,更不可能实现跨设备协同行动。”

陈砚没回答。他走下田坎,一步步走向包围圈。每一步落下,脚底都能感受到地下传来的回应。当他走到距离对方十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

“你说它只是信号。”陈砚开口,声音不高,却穿透寒风,“那你告诉我,为什么你的机器动不了,我们的却能自己醒来?”

男人沉默。

“你说你能复制。”陈砚继续说,“那你试试现在关掉它。”

男人抬手想按关闭键,但手指刚碰按钮,干扰器突然发出一声尖鸣,随即冒烟。绿丝从缝隙里涌出,缠住他的手腕。他猛地甩手,把黑匣子扔在地上。

“不可能……”他重复道,眼神终于有了动摇,“这不符合逻辑。”

“逻辑?”赵铁柱走过来,站在陈砚旁边,双手插在工装裤口袋里,语气带着几分讥讽,“你拿个铁盒子就想切断我们跟地的联系?你知道这些机器是谁修的吗?是我。我知道它们每一颗螺丝的位置,现在它们认的是地,不是电。”

周映荷也走近了。她没看那些人,而是盯着地面。她看到菌丝正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悄悄爬上车辆底盘,钻进电子舱。那些设备一旦被完全包裹,就会变成肥料。

“你们可以走。”她说,声音轻得像落叶,“但设备必须留下。”

男人冷笑一声:“我们是合法调查团队,受农业局派遣,有权进入任何区域进行技术评估。”

“你们没有签守护契。”陈砚说,“在青石镇,没签约的人,不能碰地脉相关的东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