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纽约的试水(2 / 2)
“咱家的新作品,也是独一无二。”
那是……孩子的第一张b超照片。
苏晚的呼吸瞬间停滞了。她怔怔地看着那张模糊的照片,看着那个在她腹中悄然孕育、正在努力成长的小生命。所有的挫败、自我怀疑、孤独感,在这一刻,仿佛都被这张照片中蕴含的磅礴生命力所冲散。
林长河没有问她在纽约顺不顺利,没有安慰她,甚至没有提工作一个字。他只是用这种方式,将她从商业失利的泥潭中,猛地拉回到了一个更宏大、更根本的生命视角。
是啊,她正在创造的,不仅仅是商业品牌,更是一个新的生命,一个家庭。无论是“锦绣”这个品牌,还是腹中的孩子,都是她倾注心血、独一无二的“作品”。它们可能不被所有人理解,可能成长的道路充满荆棘,但它们的价值,源于其本身的存在和独特性,而非外界的评判。
商业的成败一时,但生命的创造与坚守,是永恒的。
滚烫的泪水无声地滑落,但这一次,不再是委屈和彷徨,而是一种被深深理解和慰藉的感动,一种重新燃起的、为“作品”而战的勇气和温柔。
她回复了两个字:“收到。”
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第二天,苏晚和陈雪调整了心态,继续守在Showroo。尽管买手们的反应依旧平淡,但她们不再轻易气馁。
转机发生在展示周期的最后几天。一位在Instagra上小有名气、以独特审美和犀利评论着称的时尚博主——艾里斯·陈(Iris),受朋友邀请,偶然来到了“东方遇见西方”Showroo。
艾里斯有着亚裔背景,对东方元素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她一进门,目光就被“墨韵”系列那件带有泼墨意境刺绣的长外套吸引了。她仔细抚摸着面料,观察着刺绣的细节,眼中闪烁着发现宝藏般的光芒。
“这太美了!”她由衷地赞叹,对陪同的薇薇安和苏晚说,“这种静谧的力量感,和纽约满大街的‘快时尚’完全不同。它让我想起了我祖母收藏的中国水墨画。”
她当场试穿了那件外套,在镜子前反复端详。衣服在她身上,呈现出一种奇妙的融合——东方的禅意与纽约的摩登感意外地和谐。
“实穿性?”艾里斯听到薇薇安转述的买手评价,不以为然地挑眉,“谁说美和实穿不能并存?这件的剪裁其实非常修饰身形,面料舒适度也很高。关键在于搭配,以及穿着者的自信。”
离开Showroo后不久,艾里斯就在她的部落格上发布了一组照片。她穿着那件“墨韵”外套,搭配简单的牛仔裤和马丁靴,站在纽约苏荷区一面斑驳的涂鸦墙前。光影之下,外套上的水墨刺绣仿佛与墙上的涂鸦艺术产生了对话。
她在配文中写道:“迷失在曼哈顿的喧嚣中,偶然遇见了来自东方的宁静诗意。来自中国设计师品牌@Jxiu的‘墨韵’系列。谁说艺术不能穿在身上?爱极了这种文化碰撞带来的独特气质。#东方美学#纽约风格#发现中国设计”
艾里斯虽然粉丝量不是顶级的,但她在特定圈层内颇具影响力,以眼光挑剔和推荐小众品牌着称。她的这篇推文,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
部落格发布后,Showroo的热线电话和邮箱,陆续收到了一些询问。虽然数量不多,但询问者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诚意和对产品本身的理解与喜爱。一位加州的画廊主订走了那件样衣,表示要在她的开幕酒会上穿;一位纽约的独立音乐人下单了一条带有竹叶刺绣的连衣裙;甚至有一家位于波士顿的高端生活方式概念店,发来了小批量订单的询价。
这些订单,如同零星但高质的火种,虽然无法立刻形成燎原之势,却无比珍贵。它们证明了“墨韵”系列的价值,确确实实地打动了一部分追求独特性和文化深度的消费者。更重要的是,艾里斯的分享,为“锦绣”带来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来自国际市场的关注。
纽约的试水,没有带来爆炸性的成功,却也让“锦绣”在冰冷的商业评价之外,找到了一抹知音的暖色,并在浩瀚的北美市场,留下了虽微小却清晰的第一道印记。苏晚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有了那份“独一无二”的底气,她可以更加从容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