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网游三国数据化黄巾 > 第84章 名士与匠魂

第84章 名士与匠魂(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孔融看着李拙眼里的光,那是一种他在许都士大夫脸上从未见过的自豪——不是为了读通一部经书,不是为了在朝堂上驳倒对手,而是为了自己打的箭簇能让士兵少流血。他忽然问道:“李老丈,某问你,你觉得是熟读圣贤书重要,还是精通这匠作之术重要?”

李拙愣了一下,显然没被名士问过这样的问题。他想了想,粗糙的手摸了摸案上的箭簇,语气实在:“先生,俺没读过书,不知道圣贤书里写的啥。俺只知道,俺爹以前也是铁匠,当年跟黄巾打仗,就是因为手里的刀不够硬,被敌军砍了……”他声音低了些,“现在俺跟着将军,把箭簇打得又快又好,弟兄们拿着去打仗,能活着回来,能保住家里的田地和婆娘娃儿,这就够了。俺觉得,不管是啥,能让人好好活着的,就是有用的。”

孔融怔住了。他一生钻研《论语》《礼记》,高谈“仁政”“教化”,却从未想过,“好好活着”这四个字,对寻常百姓来说,竟是如此实在的期盼。他看着李拙手上厚厚的老茧,看着工坊里忙碌的工匠,看着那些整齐排列的箭簇,心里那道对“粗鄙”的防线,悄然松动了。

回去的路上,孔融没再像来时那样沉默。他忽然问张恒:“将军推行均田令,虽能安流民,却得罪了不少本地豪强,为何还要坚持?”

张恒没想到他会问这个,如实答道:“豪强手里的地多,流民却无地可种,长此以往,只会生乱。某不是要灭豪强,只是想让地能养人,人能守地。”

孔融点点头,若有所思:“或许……可以设个‘劝农亭’,让豪强派代表参与,既给他们面子,也能让他们配合新政。”

张恒眼睛一亮——这是孔融第一次提出切实的建议,而非空谈经义。

此后,孔融果然变了。他不再整天闭门不出,偶尔会去田埂上看看农民耕作,听他们说收成;张恒请教民生问题时,他也会结合黑山军的实际,提出“轻徭薄赋,先教识字再谈教化”的建议。他还在西院整理散落的古籍,有次讲武堂的学生路过,好奇地探头看,他竟招手让那学生进来,教他认了“仁”“义”两个字。

有天傍晚,张恒去看他,见他正给一个从工坊来的小工匠讲书——那小工匠是孤儿,被李拙带大,想认字却没机会。孔融拿着一卷《论语》,用手指着字,一字一句地教,语气耐心,没了往日的倨傲。小工匠手里还攥着一支自己打的箭簇,小声说:“孔先生,等俺学会了字,就把俺们打铁的法子写下来,传给后人。”

孔融笑了,摸了摸小工匠的头:“好,那你可要好好学。”

张恒站在院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有些感慨。那颗高傲的名士之心,终究在这片沾满烟火气的土地上,慢慢落了根。

也就在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信使从西线赶来,身上还带着伤,手里攥着一封染血的信——是张杨写来的。信使跪在张恒面前,声音沙哑:“将军!张将军说,他和匈奴去卑部谈妥了,想邀将军一起,奇袭袁绍在并州的粮仓——晋阳仓!”

张恒接过信,指尖触到血迹,心里猛地一震。晋阳仓是袁绍在并州的命脉,一旦拿下,不仅能断袁绍西线的粮道,还能拉拢匈奴去卑部。可这风险也极大,匈奴反复无常,张杨的兵力又有限,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他抬头看向远方,夕阳正落在西边的山峦上,染红了半边天。刚平静没几日的局势,似乎又要掀起新的风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