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92(2 / 2)
所以孙中山现在最想得到的,其实就是美国银团的借款。不过芮恩斯公使却微微摇了摇头:“贷款的事情,暂时还没有结果,毕竟我们美国的银行都是私人公司,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贷款的安全性他们需要切实的抵押。”
孙中山苦笑着摇摇头,看来又要空欢喜一场了,就在他准备起身告辞的时候。美国公使脸上突然闪过一丝神秘的笑容,开口说道:“主席先生,虽然美国的银行业暂时不能提供贷款给中国,可是美国政府却愿意帮助中国国民政府获得一笔用不着归还的巨款大概有六百吨黄金之多”
“什么六百吨黄金”孙中山摊开手哈哈大笑:“芮恩斯先生,您真会开玩笑,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要是有这样的好事,恐怕也轮不到中国”
芮恩斯微笑着叹了口气,微微摇头:“主席先生,这样的好事现在正在向中国走来而且目前有资格获取这笔巨款的除了中国,就只有日本和苏俄了而美国作为中国最好的朋友。当然希望这些黄金被中国所获取了。”他看着孙中山,加强了语气:“这笔巨款现在在俄国临时政府的最高执政官高尔察克上将的手中他和他的一百多万追随着现在被困在了西伯利亚,等待他们的出路只有三条,一是向苏俄当局投降不过那几乎意味着自杀二是投靠日本扶植起来的远东共和国。如果日本没有攫取萨哈林省和滨海省的话,高尔察克上将是会选择这个出路的。第三就是从蒙古退往中国流亡了,如果中国国民政府肯为他们提供政治避难的话,美国政府可以说服高尔察克上将把黄金交给你们。”
孙中山突然有了一种被幸福砸晕了脑袋的感觉整整六百吨黄金啊相当于五亿也不知道是六亿美元,如果折合成中国银元的话,大概有十几亿差不多和目前中国国内拥有的银元总数一样多了如果用这笔巨款来建设重工业的话,中国大概可以在五到十年之内,就拥有一个二等列强所具有的工业水平了
至于莫斯科的那位伟大导师在得知中国国民政府接受了白俄难民。“窃取”了属于俄国人民的黄金以后会有什么反应。现在的孙大先行者已经完全不予考虑了他的眼睛还有脑子里面,大概只剩下成堆的金块了。
他没有考虑多久,就重重地点点头:“公使先生,请转告威尔逊总统。就说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美国政府和人民的友谊我们愿意接受高尔察克将军和他的白俄难民,当然还有黄金”
芮恩斯公使微微地笑了:“美国政府和人民会珍视您的友谊的,高尔察克将军也会非常感谢您在最困难的时候接纳他和他的部下。不过您能保证贵国国民政府中的gcd人同意接受俄国gcd人的敌人吗”
办公室内的气氛沉默了好长一会儿。最后孙中山还是重重点了点头:“公使先生,这一点请您放心,别的gcd人我不敢保证。但是我们的那位常总司令的为人我是非常了解的他对黄金的热爱程度,远远超过了马克思主义”
芮恩斯满意地微笑着:“那就请您和国民政府尽快行动起来,高尔察克将军那里可坚持不了太久了。我希望你们可以在今年五月底之前开放蒙古的边境线,开始接受难民。同时还要准备好供一百三十万人食用的干粮,运到蒙古这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此外。高尔察克将军的代表还需要同国民政府的代表签署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保证中国国民政府同意接受全部白俄难民。不会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交给苏俄当局而美国将做为公证人,为这个协议提供保证。”
孙中山稍稍想了一下,就点了点头:“没有问题公使先生,我还可以给您一个额外的保证,如果我们能够得到那六百吨黄金,我们把它们全部用于向美国采购机器设备和武器装备而且中国市场也会向美国敞开大门美国公司还可以在中国国土上自由地投资建厂、开发矿产和开设银行商行”
此刻的孙中山已经完全被六百吨黄金的飞来横财给迷晕了眼睛,完全没有考虑到他接受黄金和白俄难民将会给他和中国带来多大的麻烦而这个麻烦对他本人来说,甚至将是致命的
而此时,国民政府的另一个巨头常瑞青,也正在盘算着不义之财的事情。当然不是高尔察克黄金,虽然他也早就动了这方面的心思,不过却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穿越者也不是万能的。所以他就将搞钱的对象定位在那群有钱无势,还整天琢磨着要复辟大清的遗老遗少身上了。
白牡丹和赵一贵两个人在这个晚上都被提到了常瑞青司令部里的一间审讯室里这里大概是原先徐海道的牢房,在张勋和张文生统治徐州期间则是关押土匪和革命党人的秘密监狱,还配备了各种各样让人看着都有些毛骨悚然的刑具。
两个人都戴着脚镣手铐,白牡丹的精神状况还好一些,见了常瑞青就老老实实往地上一跪,也不说话。赵一贵就不行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鸦片烟瘾犯了,脸色一片青灰,浑身上下都在剧烈颤抖,见到常瑞青更是磕头如捣蒜,一个劲儿喊饶命。
常瑞青冷冷看了眼前这个烂泥一滩的男人,就吩咐龙清骧、李皓还有孟离三人开始盘问。他们三个就是所谓的“满清反革命集团专案小组”的组员,龙清骧的官最大所以是组长,也就由他开始问话。
“赵一贵,白牡丹,你们老实交代,到底是谁派你们来行刺的你们的同党还有些什么人”
第二百四十四章大难临头各自飞
同样在这个夜晚,北京城内的中南海一片宁静,只有吴佩孚暂时居住的四照堂的院子里还有灯光闪烁。
吴佩孚的书房里面全是香烟呛人的烟雾,还有浓茶散发的香气。四十六岁的吴佩孚在精神和智力上都还处于他这一生的顶峰,与他对面而坐的二十七岁的毛泽东更是精力最充沛的时候。两个人已经谈了整整半宿,谁都没有一点倦意。
毛泽东是3月10日,也就是常瑞青遇刺的同一天抵达北京的。之前他曾经到过保定,不过却没有见着吴佩孚对方已经先一步带兵进北京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