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奸雄天下 > 分节阅读 339

分节阅读 33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李璮这是在给自己的三子李彦国画饼呢。陈德兴现在的核心地盘就是战国时候那个燕国的领土。让李彦国当燕国王,就是要他在战后接陈德兴的盘。而李璮退位自然是要让李彦简提前接班,有老头子镇着场子,李彦简才能坐牢皇位。这番打算是很好的,但是李彦简到底有没有李世民的本事,陈德兴是不是窦建德,这可就不好说了。

满座的人都心思复杂,对未来的大战,谁也没有必胜的信心,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如果真的能把李璮捧上北地共主的宝座也不错,要是不成

王文统当然是一心一意替李璮卖命的,他重重点头,“皇上,您尽管放心。臣此次去益都,绝对会把握好机会的”

等到自己的这些臣僚都告辞离开了行宫,李璮才真正疲惫地叹了口气,自然有宫人上来帮他捶背捏脚。他的两个儿子也端了参汤凑了过来,他呷了一口,疲倦地道:“准备车马,朕还要去兵营瞧瞧,总是叫人不放心啊”

心当然是放不下的,再完美的计划,最终都要靠军队去执行的。而李璮在河东的军队虽然数量也不少,但真正有用又可靠的不多。上次井陉之战,李璮嫡系的益都府兵折损殆尽,虽然在河东补充了几万,但是河东兵哪里有他一手调教出来的益都兵好用而且武器装备也不行,铁甲、皮甲根本装备不起,只能用纸甲凑数。

至于质地优良的弓弩也来不及生产,只能马马虎虎削木为弓真正优良的复合弓和马槊一样,生产起来都非常耗时费力,光是处理木才就要一两年,李璮根本等不及,只能用长木弓替代。长木弓虽然容易生产熟练的木匠一个时辰就能削好一张弓身,但是对弓箭手的要求又奇高,都得是陈德兴这号的壮汉才能玩的转不仅拉弓费劲,长木弓本身也重,举着都累,李璮在河东招募来的新兵只能勉强使用。不过对上陈德兴的钢甲兵,长木弓和复合弓也没多大区别

南芬钢的横空出世,显然已经对东亚这块地盘上的军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批量生产钢铁,而且还能人为控制钢铁的含碳量。虽然和后世动辄千万吨上亿吨的钢铁产量相比,目前南芬钢的产量是那样微不足道。但是一年不到两千吨的坩埚钢,还是足够让几万名战士披上简易板甲,让蒙古人引以为豪的弓箭和弯刀,都丧失了用武之地。

不过这也不等于有了钢甲的明军就能高枕无忧,带着郊游旅行的心情走上战场了。因为进攻和防御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坚固的盾,随后就会有人制造更加锋利的矛。明军有了防御力强大的钢甲,那么身为大明最强大的敌人,蒙古自然也要全力寻找能够击破钢甲的武器了。

开封附近一处新开辟出来的校场里面,开封城内蒙古军、色目军和汉军的高级将领们齐集一堂。各个都是披挂整齐,手按弯刀,簇拥着忽必烈,仔细打量着一大堆奇形怪状的武器。大多都是些傻大奔粗的东西。有狼牙棒,有钉头锤,还有带刺的流星锤。都是些猛击猛打的武器,对付钢甲,它们可比乌兹钢弯刀好用多了,而且也不贵。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两根放在木架上面的管状武器。

这两根管状武器大小、色泽都不大一样。其中一件通体乌黑,显然不是青铜所铸,乃是一根熟铁管,形状细长,长约五尺,有普通成年男子的手臂粗细,在熟铁管末尾还用麻绳扎了一个可以用手握住的木柄这显然是一支步枪,一支非常原始的步枪

而另外一件管状武器则是青铜铸造的小型火炮,有五六尺长,有个盛饭的大碗粗细。安装在一个可以回旋转动的木架子上面。木架下方做成圆弧形,似乎是要安装在什么动物的背上驮着上战场的。

几个汉人和色目工匠,正在满头大汗的往这两件管状武器中填装火药和铅子。在他们前方约二十步开外,竖着两根木桩,每根木桩上面,都挂着一副银光闪闪的钢甲,也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渠道搞来的

蒙古的将领们低声的议论纷纷。

“这两样都是火铳吧上回大清河之战中好像就用过,可以破钢甲”

“好像听说大汗命令色目人瞻思丁在京兆府秘密打造火铳,已经好几个月了,这两门火铳,应该就是京兆府送来的吧”

“为什么模样不一样,好像材料也不一样呢”

“这里面是有讲究的,看到那个有木柄的火铳么那应该是手拿的。那个下面有马鞍一样的木架子的火铳应该是按在骆驼背上的。”

“这个色目人的脑子还真好使啊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好像也不止他一人,旭烈兀汗那边前一阵还送了一批色目工匠,都是大食国最好的工匠,其中有几个颇有本事”

“要是这两件兵器可以破了钢甲,咱们可就不怕明逆了”

忽必烈背着手也在左右打量面前的抬枪和骆驼炮,将领们的议论,都没有入耳。这两件武器,可是他用来克制北明,或许将来还能用之扫荡西域的军国利器

实际上就是缩小版的北明青铜大炮。对青铜大炮的仿造,一直没有停止,但是却迟迟没有取得圆满主要是成品率太低,造十门炮可用者往往只有一门,虽然可以通过回收青铜减少损失,但是冶炼铸造过程中的损耗也不是小数,对财政拮据的大元,这样的损失显然太大了。而且蒙古人的火药不行,颗粒火药的秘密仍然没有被他们发现,所以少量的青铜大炮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威力,还不如制造轻便机动的骆驼炮和抬枪,装备给机动性极高的蒙古骑兵。

第558章塘沽

炮军万户瞻思丁就在现场亲自指挥工匠装填弹药,这可是个精细活儿。因为蒙古人至今还不知道颗粒火药的秘密说起来这事儿应该和蒙古军法的严苛和硝石、硫磺价格太贵有关。在忽必烈这个穷鬼大汗眼睛里,硝石、硫磺简直就是金粉金砂,宝贵的跟个什么似的,如果受潮浸水,管理火药仓库的官员、士卒,统统要重罚情节严重者杀无赦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人当然不大容易发现将混合在一起的粉状硝石、硫磺、木炭打湿再晒干研磨成颗粒,仍然可以使用而且性能更佳了。

因为没有颗粒火药,所以蒙古人只能采取将硝石粉、硫磺粉和木炭粉分开存放,在阵前再混合配制成火药的办法由于这三种粉末比重不同,无论火药在工匠手中调配混合的多么均匀,只要在运输时长途摇晃颠簸,就会造成木炭浮到表层,硝和硫沉到下层。严重影响火药的品质和效能。

而要在阵前将硝石粉、硫磺粉和木炭粉按照正确的配方制成混合均匀的火药,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对瞻思丁手下的工匠们来说,配置混合火药倒也不是难事儿。这些色目工匠甚至没有用称,仅凭感觉就混合调配出了威力不亚于颗粒火药的火药。然后再将其填装进了炮口、枪口,再塞入特别打磨过的铅子,然后再用捅条压紧。

最后,工匠们又将炮口和枪口分别对准了二十步开外两根木桩上挂着的钢甲,还有两个工匠各拿着一根烧红的铁纤,目光看着瞻思丁。

瞻思丁回头看着忽必烈,“大汗,可以开始了么”

忽必烈看看左右,见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翘首以待。这才得意洋洋地点了点头。

瞻思丁猛地挥了下手,几个工匠同时用力按住抬枪和小铜炮,两个拿铁纤的工匠立即将烧红的铁纤往抬枪和小铜炮的火门中捅去。两道闪光顿时喷吐而出,然后才是震耳欲聋的爆响几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