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隋唐大猛士 > 分节阅读 676

分节阅读 676(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单老爷子听了这话,一双有些浑浊的眼睛都又泛起了光。

“其实不仅仅是李世民,只要是我大秦子民,能够为我大秦征战开拓,那么打下来的敌国疆土和财富人口,朕都会重重有赏。李世民为朕打下一座狮子城,朕就封赏了他一个开国男爵,还赏他们百万贯钱财。”

单老爷子连忙问,“圣人之意,如果我也让子弟招募人马,采购船只,也扬帆带人出海,若是打下敌国之土地,到时也能授功封爵”

“当然可以,就算不是攻占敌国城池,可只要能够开拓新土,都会有赏。比如说如今倭国是我大秦之敌,林邑是我大秦之敌,真腊是我大秦之敌,如果诸位能够在敌境上,建立要塞,只要能守住,朝廷便可划地授爵。”

封爵,这可是非常吸引人的。

大秦之前分封了不少诸侯,但每个诸侯都是凭大军功才得爵的。现在天下太平,边疆虽有些战事,但想大规模分封,就不太可能了。

而现在皇帝居然说还有这样的获爵方式,谁不心动。

罗成看着在场的许多人都心动了,心里笑笑。

他其实是拿李世民的事,来鼓励那些豪强们去做殖民开拓者,不管你是跑到哪个遥远的地方去打一块飞地下来,只要你守的住,那么朝廷都可以在你打下的飞地上划下一小块给你做封地,授你一个爵位。

对于朝廷而言,只不过是授出去一个贵族爵位封号而已,但那块土地却可能成为一块殖民桥头堡。这些桥头堡守不住,这授出去的爵位自然就没了,守住了,朝廷就能多一个奴隶来源地,甚至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外贸销售点。

如果这块殖民地稳住了,发展了,说不定将来还可以设为正郡呢。

总之,对朝廷来说,这样的殖民开拓计划对朝廷没有什么坏处,至于说这些殖民者将来可能成为顶级豪门之类的,这有可能,但只要中央朝廷保持足够的强大,这些不用怕。

“圣人,东瀛倭国、天南林邑、真腊都可以殖民开拓吗”

“嗯,都可以。”

“除此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呢”单老爷子一脸认真的问,“比如现在还在交战的西山、云南可不可以比如西域诸国,可不可以还有海东靺鞨诸地呢漠北呢”

罗成一笑。

“大秦和其忠心之藩国,不允许殖民开拓,其余的都可以。”

一群人兴奋起来。

“对于殖民开拓地,殖民者拥有对境内矿产等的优先开采权。比如你在林邑殖民了一块地方,发现境内有一座金矿,那么你就拥有优先开采权。朝廷对于这些本土外殖民地上的矿产开采,甚至给予不低的矿课优惠。”

第1398章不谋万世

“圣人,如果允许甚至是鼓励这些豪强去殖民,只怕到时会有麻烦的。”魏征有些担忧的出现在皇帝面前。

“你说会有什么麻烦呢”罗成端着杯酒在看报纸。

“主要的麻烦当然是这些豪强借此机会,跑到境外去殖民开拓,到时天高地远鞭长莫及,朝廷难以真正管理,那些殖民地不免就成为他们的私人王国。朝廷无法有效管理,那么他们在这些殖民地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甚至可能会把财产、人口等转移过去。这无疑会流失我们的人口和财富,会削弱国力。”

罗成放下报纸,点头道,“你说的这些确实有道理,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你知道,在史书上经常会有逃人的记载,而且一般逃户多是出现在一个王朝最强盛之时,老道,你能告诉我为何吗”

逃户,一般指的就是弃籍脱逃。

在古代,对于户籍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一般都是严格限制人口流动,禁止百姓随意离开户籍所在地,就算有事要离开也得到官府开具过所等证明。至于说想搬家到他县甚至是更远处去,那更不可能。

户籍是古代管理百姓的重要依据,也是征税的基础。

有户籍,才有人口,有人口才有课丁,才有课税。

魏征对这样的问题,当然很清楚。

“古代逃户问题向来不绝,但为何逃户问题最重要的时候多是在王朝繁盛之时,其实也很简单,归根到底还是土地兼并严重带来的。王朝强盛时,多是一个王朝开国百年左右时,这个时候,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其兼并也往往到了极盛的时候,尤其是在中原之地,随着王朝安稳日久,人丁也便繁衍增多,可是土地却是不变的,再加之豪强贵族们的兼并,便导致失地者越来越多,但多数王朝征税,都是以丁为基础,有地无地无关,有丁就有税,无地却要承担繁重的课役,于是百姓便开始弃籍逃亡,他们会逃到边地或山区,成为脱籍之人。脱籍,自然也就无须承担课役。而到了边地,往往边地可以垦荒种地,维持一家人温饱。”

罗成点头。

古代许多王朝对于这些逃籍逃亡的逃人,一般都是加强辑查,一经发现,就要遣送回原籍,甚至可能要处罚判刑。

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其它的处置。

比如武则天时,天下百姓脱籍逃亡严重,于是武则天便也下旨,对于脱籍逃亡之人,不论主客,俱就地安置,承认他们在当地重新入籍,允许他们留在当地,这样一来呢,逃籍的百姓呢也重新有了身份,不用当黑户,他们垦荒的田地也得到承认,另一方面,朝廷呢重新把这些人入籍,也就意味着重新得到了课丁,有了征税的对象。

“老道啊,脱籍逃亡,说到底其实就是百姓失了地,却还得承担课丁的税役,于是无奈脱籍逃亡。而我朝,早就有所预防,因此更改为两税制,丁不再是征税基础,而是以户等和田亩征税,户税低为辅,地税为主。因此我朝其实就算百姓真失了地,其税赋也就不用承担多少了。但就算百姓不用纳地税了,可失地后也是难以保障生活的,故此,我朝是允许百姓迁移的,尤其是鼓励迁移到边地去落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