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我在异世封神 > 第七百四十三章 三月初五

第七百四十三章 三月初五(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七百四十三章

“小声一点,不要将人吵醒。”赵福生道:

“若是生人见你这样子,当场能吓得亡魂大冒,十个大夫来了也救不活。”

“……”

谢景升一脸无语。

他也不想要变成这个鬼样子,可他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因为赵福生所驭使的刘化成法则的缘故。

想到刘化成先前的恐怖之处,谢景升仍心有余悸。

此时不是斗嘴的时机,谢景升的嘴急急催促:

“那你还不赶紧将我的身体捡起来。”

说完,又道:

“可别掉物件儿了,一片手指甲也不要掉。”

赵福生点头:

“知道了。”她又喊蒯满周:“满周帮忙。”

小孩的长发飞扬,将一根根手指、一颗眼珠、一张嘴、鼻子等尽数卷入发丝之中。

两人同时出手,一会儿功夫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谢景升的身体碎片捡走。

……

天色逐渐亮了,蒙住月光的血色薄雾伴随着刘化成回归神位在消散。

这一夜笼罩在万安县内的诡异气氛消失,许多陷入沉睡中的百姓在缓缓苏醒。

天亮之时,正是他们准备起身,收拾自身出门干活的好时机。

‘汪汪汪。’

县内不知谁家的狗又叫了,接着公鸡开始打鸣。

“快走、快走。”

赵福生催促声里,三人溜出这间大院,游走于街道上。

伴随着天一亮,四处都听得到百姓起身的响动。

蒯满周这会儿显出鬼身之相,若是头发还牵抓着谢景升的身体残躯,一样很吓人。

三人商议一番,谢景升召唤自己驭使的五鬼,从五鬼挑的箩筐里腾出一个空筐子,将他的身躯残躯装进其中,赵福生把他背到了背上。

几人回到宝鼎巷时,天色刚刚亮。

这一夜三人忙忙碌碌,好在有惊无险,一切顺利。

有了昨夜的试验,赵福生对于明日3月初5有可能爆发的大战就更加的有把握了。

镇魔司的大门刚打开,那开门的役使便见赵福生背了个大筐,拉着蒯满周的手站在镇魔司外头。

“大、大人?”

那杂役吃了一惊,正想问话时,赵福生将背上的大筐取下,将其递到杂役之手:

“把这筐送入谢大人房中,这是他的物件,不要随意翻动。”

说完,又叮嘱:

“待谢大人‘回来’,让他来见我。”

她这话虽说是交待杂役,但实际是说给谢景升听的。

那杂役不明就里,却仍记在心中,牢牢应了。

筐上面搭了一层黑布,内里不知藏了什么东西,这杂役总觉得筐内的物件好像在动,形同活物。

赵福生离开后,他嘀咕着:“也不知谢大人这是一筐什么东西——”

“你少管。”

杂役话音一落,便随即听到一声喝斥。

声音像是从筐内传出的。

他吓得一个哆嗦,险些将手里的大筐扔出去。

末了这杂役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强忍着想喊‘有鬼’的冲动,抱着大筐箭步如飞,将其送入谢景升的厢房,接着‘砰’声将门锁上,一溜烟的跑了。

……

与此同时,万安县今日则热闹极了。

赵福生与蒯满周忙碌了一宿,回到镇魔司洗漱之后填饱了肚子放心的睡回笼觉时,万安县的街头巷尾则有许多百姓交头接耳的说着话。

城东节义路,昏睡一晚的庞大山今日并没有出门干活,而是与人绘声绘色的说着昨夜的遭遇:

“昨夜我遇到神仙了,他自称城隍鬼判官,一手拿了本红书,说要勾我的命。”他脸色微白,但精神亢奋,手舞足蹈:

“但前两日我不是走了夜路怕中邪么?咱们院里林婶就让我去徐府拜请了门神回来,那城隍爷爷正要索我命时,我那门上两尊鬼神竟活了,要将城隍爷爷拦住。”

他说得口沫横飞,众人听得如痴如醉。

“……最后这判官老爷没要我的命,说我该当活到65,今年才三十之数,离寿终还早着呢,说完他就走了。”

“假的吧?”

围观的群众揣着手,纷纷怀疑。

庞大山急了:

“我开始也当是假的,但我今早一醒,却发现我的门没了。”

他脸红脖子粗道:

“昨夜大家伙都在,若不是神仙打架,这么大动静,又有谁不醒呢?我那门都没有了,可见我请回的两尊门神确实保佑我。”

“可惜我家贫,门板不结实,使得门神老爷没地方住,回头我定要好好找几个事儿做,攒些钱重新打门,到时再去徐府请门神!”

他这话音一落,接着有人也应道:

“昨夜我半夜半醒间,也看到屋里现红光,确实有个鬼判官拿了本红册进屋。”

这人话音一落,其余人也跟着纷纷附和。

夜晚大家都做了同样一个梦:血月之下,有手持红册、身穿官袍的老人在街道行走。

……

这则消息如同插了翅膀一般,不出半日功夫,便在万安县流传开了。

镇魔司里,庞知县忙完手头的活之后便随即赶了过来,恰逢赵福生睡了回笼觉,便与她说起这一幕:

“县里百姓都在议论判官之事,有些寿命长的人,早年知道刘家的存在,也想起城中的传言,猜测这城隍鬼判官就是刘大官人。”

当年的刘家是万安县第一大户。

刘化成此人生平也算传奇:他自出生之时,其母便做过诡异的梦,梦见他身穿官袍,手持红册,游走于万安县街道之中。

这梦境一传扬开,当时便有人说刘化成生来不凡。

他曾做过京官,后遭贬谪还乡,却又将刘家经营得风声水起,使刘家富可敌国。

可惜好景不长,刘家又遭剧变,他变卖家产,修建了夫子庙及要饭胡同,最终大隐隐于世。

四十年前,刘家便逐渐淡出万安县人视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