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统军被压制(1 / 2)
当晚,据说是由统军使徐三在府中设宴,招待宴请宋国高阳关路前来的使者,魏国王耶律淳与萧王妃自然也到场参加,大家同饮甚欢。
只是外人所不知道的是,这一晚的客人散去之后,耶律王爷夫妇与徐统军夫妇又在后院共议要事,花了几乎整整一个夜晚。
因为耶律淳与萧菩贤女两人一起合计,终于彻底理清楚:关于徐三就是宋臣秦刚一事,除了最初引他进来的混同郡王耶律宁要承担近一半责任,然后小半责任会落在萧奉先身上,但是他耶律淳与萧王妃夫妇却也逃不脱牵连到的责任。
再看后果,耶律宁反正已经被贬,闲赋在家,他一个偏远的宗室,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而萧奉先可能会吃大亏,但也可能吃不了亏。因为他一直在皇帝的身上,谁知他的巧言善辩能不能将他的责任彻底推脱开?而且萧奉先要甩锅,最佳对象就是耶律淳夫妇——谁让他们从头到尾一直都与这秦刚有着各种无法解释清楚的“亲密”交往。
即使是萧菩贤女如今想去求助于长公主耶律延寿,但是此事在天祚帝对耶律淳的猜忌与防范面前,几乎是很难起到什么作用的。
还是萧王妃听来的那个“皇帝新衣”故事更能打动他俩:一个已经任过两京道军事长官、新封的集贤殿大学士、甚至差点就要成为金马驸马之人,居然会是宋国的一位封疆大吏!这样的事实如果暴露在天下人面前,天祚帝不就真的成为了那个光溜溜的“蠢货皇帝”吗?
事实的确已经如此,但要去告诉天祚帝真相的人,绝对不能是他耶律淳!
所以,在萧王妃的提醒与筹划之下,耶律淳主动与秦刚讲和,但他首先声明:他的底线是绝不可能会背叛或损耗大辽的底线。
“王爷多虑了!”秦刚立即表示,“今日之形势,一有命运捉弄,在下身处其中,也是身不由己,不再赘言;二是辽宋之间,和平共处是大势,某并无更改之意;最重要一点,想必王爷已经清楚,某之根基在于大宋东南,眼下南京道这里,只希望成为助力,而不是拖累,所以某与王爷的合作,定不会想损害大辽利益。相反,还会助力王爷在此的从政政绩!”
“空口无凭,何以为证?”
“事实为证啊!王爷难道没想到过,这四海银行是谁的产业?他们为何同意借钱、而又指定借钱只能用于修驿道呢?”
耶律淳一想,对啊!其实他只是个性谨慎,因早年曾被耶律乙辛推荐过皇储,便在天祚帝登位之后刻意藏拙。
实际上他自从到了南京道后就明白,此地本有着得天独厚的商业运营环境,就算没有天津寨,光是辽宋边界上的几个正式榷场,就足以为全道带来丰厚的财富。
但恰恰因为是边境,历来南京道的统军司与留守府各行其事,驿道失修只是表象,最终各方面基础缺乏、经济失衡、贫富分化,这才导致了如今的困局。
“你无非就是担心把这钱用于其他地方,会被那些官吏们贪污了吗?”耶律淳勉强说道。
“贪污克扣,哪里能杜绝?就算是修路,一时管不到,同样会有脏手伸过来。只是,修路毕竟能落在实处,交通便能带动经济发展,这里的道理恐怕无需我再强调吧?”秦刚笑道。
“驿道修成,由天津寨至析津府便都是坦途大道,畅通无阻!也就是说,万一南边宋国有意出兵,自此海港上岸,兵锋所指,旦夕可达析津城下,这可就是徐统……哦,应该是秦少师深谋远虑之下所立的奇功一件吧?”萧菩贤女突然开口提出这样一个看法。
“哈哈哈!”秦刚听了直是摇头,反问道:“敢问萧王妃,辽宋之间,孰攻孰守?孰更善轻骑奔袭?孰更擅长据城坚守?”
萧菩贤女一时被问住了,这确是常识:中原政权历来对北都是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要么修建长城,要么占据关隘。而自从辽国夺了以南京道为主的幽燕之地后,大宋在河北地区因为无险可守,从而只能采取挖河塘、种树林,甚至强行推广种稻,增加水田,用来尽可能地阻隔骑兵的行动,防止辽军可经长驱南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南京道的驿道继续荒弛下去,才算是符合宋国的防御利益。
而且南京道的驿道修建完善了后,除了商人运货更加方便了以外,辽军在边境的防御力量定然也是增强了不少——因为有了这些驿道,辽军只需要集中驻守几个主要州县,边境一旦有事,立即席卷而至。所以萧菩贤女以此指责秦刚以此利于宋国的理由根本就立不住。
“哎!按理来说,咱们两家之间,王爷与将军是有着这么多年的交情,本位与文姬妹妹也有颇深的情谊。”萧菩贤女另起了一个话题,重点自然是在后面的“但是”,“但是,将军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拒了长公主耶律延寿的这个好姻缘。不瞒你说,这延寿公主可是有话交待,非得要我和王爷能够帮着她找机会打压将军,出出气呢!”
“那正好啊!”秦刚却是忍不住拍起巴掌,高兴地说,“今天咱们商量,并非是要双方的关系亲如同盟。恰恰相反,为了让陛下能够放心,我们之间只能是明争暗合。只是原本想要让这种争斗看起来更加合理,王妃殿下此言,倒是有了最好的理由!”
于是接下来,秦刚与两人也就表面上的分权争斗,大致商量出了一个章程:
耶律淳便就依着自己原先的计划,派其族侄耶律兀哥以及此时留守府的军事判官张珏,坚持要来统军司分其军权。而对这两人的任命,秦刚这边自然是百般阻挠,耶律淳也强行坚持,大家最终把这事闹上枢密院、闹到皇帝那里去。
而双方眼下合作进行的借款修驿道一事,也有了新的解释——耶律淳到任之后,定然恃其身份来争夺天津寨的管辖权,担保借款只是统军司徐三为了保住军寨而被迫让步的代价。
明面上,身为汉将的统军使徐三自然无法斗得过位高权重的魏国王耶律淳,但是在以汉军为主的南京道,实际上的驻军利益、包括管控海贸的重要港口天津港等关键,还是在统军司的手上握得紧紧的。包括眼下的修驿道、商路管理,徐统军同样会时不时地要给留守府一些白眼与冷脸瞧瞧。
更何况,徐统军的背后也是有着朝中萧枢密的支持,闹大了后,一则让天祚帝因为知道两人的矛盾突出而心中宽慰;二则萧奉先还是会出手帮着自己兄弟挽回点场子。
这样的结果,至少也是能让萧菩贤女在延寿公主那头能有交待了。
与耶律淳夫妇之间达成了协议之后,秦刚便就无所禁忌地与杨应询私下见了面。
“下官见过秦少师。”杨应询此时纳头便拜,便就是完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态度。
“仲谋快快免礼,你我之间无须俗礼。”秦刚却是一把拉住了对方,其手头劲力,竟是让对方无法再拜下去,“你我在这里相见,就没有什么想问的吗?”
“秦少师雄才大略、神算鬼谋,行事所为,哪能以常人思维揣测?当年京中传出了关于少师蒙难的谣言,河北诸军州,唯有沧州军民皆言不信,下官亦然,于是才被徙职至此。之后闻听少师扶佐太子,在东南现身,高阳关路军中旧部,无不欢欣鼓舞,尤以下官最甚。不过,论及出人意料,莫过于此处相遇。但下官回去细细思考,倒也觉得并非无迹可寻。”
“哦?仲谋兄可是寻到了哪些迹象?”
“从京中谣言传出,到少师现身东南,其间约有三年时间。而在此三年中,下官关注这北辽动向,知道东京道那里出现了一位新晋汉将统军使,安渤海、定高丽、镇女真,却是出身来历鲜为人知。如今看来,却是时间正好对上了!”杨应询认真答道。
“哈哈!某是听说仲谋之前还做到了知雄州之位,想不到这谍报之事竟然也没落下!”秦刚对其赞道。
“下官一直谨记秦少师当面之嘱咐,边境无小事,谍察勿停歇。如此方能保得百年太平!”
其实对于杨应询的情况,秦刚在流求时也曾得过飞鹰军的详细汇报,毕竟顾大生所领的沧州水师,之后名义上还是归属高阳关路管辖。
而如今的高阳关路安抚使,为知瀛州的张近,此人曾任大理正,审理断案算得上是个能官。崇宁三年入为刑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瀛州,兼高阳关安抚使。其政治态度中立、但是行事仍然过于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