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统军被压制(2 / 2)
比如在这次出使之前,对于辽人要求释放大盗吕忏儿一事之上,张近就持同意的态度,但却因杨应询据理力争而拒绝。不过好在最后经秦刚出面建议,变成了将犯人与证据一同转交辽人,再依据行刑。如此一来,辽人的面子有了,宋人的原则也保住了。
最后,秦刚直接明示杨应询,北方的形势值得长期关注,大宋的官吏,无论其政治偏向,总体仍然是以和平退让为主,非常需要像他这般的清醒、警惕性强的官员坚守关键位置。他在辽国为南京道统军使徐三一事的秘密,也值得交予他来保守,同时也是让他在孤独的理想坚守之中,有了最大的信心保证。
宋使杨应询回去之后,析津府这里的官斗大戏正式拉开帷幕:
便如秦刚与耶律淳那天商量好的那般,先是两府商议官员的调整诸事,势单力薄的徐三自然比不过人手充足的耶律淳,不得已只能答应了耶律兀哥与张珏的到任。不过,统军司里大多汉将也清楚徐三才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自然会在两人的具体权力方面协力进行抵制,同样令那两人不胜苦恼;
然后,当众人还在质疑耶律淳为何没有乘胜塞入更多他的人手时,关于统军司以天津寨商税为抵押,为留守府借贷修建驿道资金的消息终于正式传了出来,大家便立即明白,这是魏国王又一次地取得了胜利,统军司的这个暗亏吃得实在是窝囊。
不过,统军司也并非节节败退,想必这耶律淳自然也清楚“穷寇莫追”的大道理。既然自己已经取得了主要的胜利,但也没必要把所有的好处都吞了去。尤其是在拿到了钱,并顺利开始修建驿道时,便让出部分的实际收益,有的州县的工程管理权就交给了统军司,由其可以从中分得一杯羹。
如此一来,在耶律淳“软硬兼施”的手法之下,这徐统军似乎也没了当年在东京的风采,居然在南京这里被压制得死死的。而在他原本可以一手控制的军队这一块,也是被耶律兀哥与张珏两人,硬生生地被撬开了一道裂缝,也有不少善于见风使舵之人,转投了眼下似乎势力正强的魏国王这一边。
消息传到了上京城后,当初在保州因为赐婚被拒的的耶律延寿,终于觉得出了一口恶气,再加上时间算是过去了很久,上京这里又有很多让她开心的事情,于是她便给萧王妃写了一封十分感谢的长信,便也就不再过多纠结南京这里的事情了。
析津府这边,秦刚却是收到了由谈建转来的大宋京城最新消息:
大宋南北和议之后,也不知赵佶是真心想与自己的皇侄修好,还是这位聪明天子始终没有放弃幻想,他已经连续多次传谕,希望在杭州的太子赵茂,能够回京与他相见。当然,他自然是再三保证,只是相叙亲情,绝对不会有刻意扣留的无义之举。
赵佶的这些决定,如今都是通过御笔的形式直接颁布出来。
所谓“御笔”并非仅仅只是代表着它是天子的亲手所书,更是因为之前蔡京的用心奉承,将其赋予的特殊的法定意味,在大宋王朝开创了类似“手诏”的特别制度。
在此之前,大宋王朝的圣旨,也称为诏书,虽然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命,但实际上并不能由皇帝按其心意为所欲为,而是会受到非常严格的流程制度制约。
比如皇帝有一个想法要下诏,必须先召来中书舍人,让他依照此意拟定诏书。而拟诏的权力除了皇帝之外,会集宰相的政事堂也可商议决定。
中书舍人拟好诏书后,就请皇帝御画后形成录黄,还得交由门下省的给事中复核。
录黄经门下省签署后,还需由中书省长官,如尚书右仆射的副署,才成为有效的圣旨。
在这过程之中,不仅一开始的中书舍人有权判断该诏书是否合乎法度,从而决定是否“拒拟”,而且后面的门下省给事中、中书省长官都可独立作出判断,并有权拒绝署名,从而导致诏书或圣旨无法生效。
这样的一套严格制度,虽然看起来造成了大宋行政机制的低效与拖沓,但却在客观上制约了皇权,避免了昏君误国的风险。
而蔡京则在崇宁四年开始开始推行御笔制度,宣布凡是由皇帝赵佶亲手写就的诏书,具有无上的权威与效力,任何机构与官员都不得违背,违者以违制论罪。
蔡京身为当朝独相,他自信可以直接影响皇帝心意,从而借助御笔更方便地下发旨意。同样,赵佶也可以不听受任何臣子的制约,直接就某事发布御笔指令。而御笔可以绕开最烦人的三省复核与制约,让赵佶这个皇帝做得无比随心所欲。
蔡京虽然被罢相了,但是御笔制度却继续保留了下来。
而也因为御笔,皇宫中又崛起了一位比肩童贯、力压杨戬、李彦的大宦官——梁师成。
梁师成原本只是内侍省书艺局的小宦官,但是他却凭借自己的机敏,利用所处环境,苦练书法并且能够通晓文法写作。之后兼任睿思殿文字外库时,开始负责出外宣布皇帝的诏旨。
恰巧此时,蔡京推出了御笔。赵佶又是一个贪玩享乐的性格,新鲜了一阵子后,对于亲自书写御笔也觉得是负担。而梁师成正好又能够将他的字迹模仿得惟妙惟肖,于是便下令将他提拔入殿在身边候命,从此,大多数御笔号令几乎都出自梁师成的手笔。以至于最后梁师成能够随意掺杂私意进入御笔诏书颁布,朝廷大臣却没有人能辨别出真假。
当然,此时的梁师成尚还没有如此大胆,他也只敢以皇帝近侍的身份帮其出主意建议。
见赵佶烦恼,他提议:既然太子赵茂一直声称年幼,不便长途出行。而实际主政东南的真正权臣是那太子少师秦刚,而且自天子下诏赐其新职爵位后,也未见其回京谢恩,不如直接召其代表太子回京面圣。这样的话,一是能够回应许多人开始传言大宋已经南北分裂的质疑——如果秦刚这次能够实现来回自由、且入朝同样受到欢迎的话——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便就成为了事实。
这样的提议实在是高明至极,赵佶大喜,便命梁师成立即代其拟就御笔,并发往杭州。
析津府这里,秦刚却是拉着谈建商量了好几天。
南京道这里的相关事务进展,顺利得惊人,一是碰上了真正想做事的马人望,二是捏准了耶律淳患得患失的心态。不过,现实也对秦刚手头的现金储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因为不只是辽国这边需要用钱,东南七路中的福建、广南两路开发同样需要大笔的资金。而这些,仅仅只靠南洋麻逸岛的铜矿以及倭国九州岛的银矿已经不够了。
必须要找更多的铜矿与银矿,而秦刚也早就盯上西南方向的大理。
“广南西路的王祖道,当时吕惠卿在写信劝他站在我们这边时,说大约能有七成的把握。”秦刚对谈建说道,“我便让他在信中又加上了一个条件,说可以支持他二十万贯,专门用于修建路内的主驿道。”
“二十万贯?”谈建大惊,“广南人手极便宜,给口饭吃就能干活,二十万贯修两条驿道还能余下不少,王帅守岂有不答应之故!”
“王祖道确实是个做实事之人。收信后便宣布易帜,钱到了即开工。其最主要的东西线,就是从相临广南东路的梧州一直修到相交于大理的特磨道【注:今云南省广南县,是北宋广西与大理交界的一个羁縻州】。”
“啊!大哥你的意思……”
“……”
当晚,秦刚回到府中,对李清照道:
“娘子!我们可以回一趟京城了!”
“京城?上京吗?”
“东京,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