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厩焚之后,藏着的人文温度(1 / 2)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中这短短十一字,如同一帧饱含温情的历史剪影,定格了孔子面对意外时的本能选择——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归来,第一句话先问“有没有人受伤”,却没有问马的情况。这看似平常的一问,没有激昂的宣言,没有刻意的表态,却将古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悄悄融入了对意外的反应之中。在物质日益丰富、利益容易让人迷失的现代社会,我们重读这句古训,仿佛能看见孔子焦急询问的身影,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珍视,也开始思索:在追求效率与利益的当下,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藏在“不问马”里的人文温度?
一、记忆里的“急难时刻”:外婆的“先顾人”与“物可再得”的朴素认知
我的童年在皖南的一个小村庄度过,那里的日子简单而宁静,没有城市的喧嚣,却有着最淳朴的人情。而“厩焚不问马”所蕴含的“生命至上”的理念,就藏在外婆应对村里大小急难时刻的举动里,藏在“人比东西金贵”的朴素认知中。
记得我十岁那年夏天,村里王大伯家的柴房突然失火。那天午后,天气格外炎热,柴房里堆满了晒干的柴火,不知怎的就冒出了浓烟。邻居们发现时,火苗已经窜起半人高,滚滚黑烟在村子上空弥漫。王大伯家的孩子小勇,早上还在柴房里玩过,此时却没人知道他是否还在里面。
“不好!小勇可能还在柴房里!”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原本忙着提水灭火的村民们瞬间慌了神。外婆当时正在院子里晒豆子,听到动静后,扔下手中的簸箕就往王大伯家跑。她年纪大了,跑起来有些踉跄,却比谁都着急。
赶到现场时,柴房的门已经被火苗堵住,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王大伯急得直跺脚,想要冲进火场,却被邻居们拉住。“不能进去!太危险了!”大家纷纷劝道。就在这时,外婆突然喊道:“快找湿被子!用湿被子裹着进去救人!”她一边喊,一边跑回自家院子,抱来家里唯一一床新棉被,又端来一盆水,把棉被浸湿。
“我去吧!我身子轻,能快点找到孩子!”村里的年轻小伙阿强接过湿棉被,裹在身上,弯腰冲进了火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柴房的门口,心提到了嗓子眼。外婆双手合十,嘴里不停念叨着:“保佑孩子没事,保佑孩子没事……”
几分钟后,阿强抱着小勇从火场里冲了出来。小勇的衣服被烟熏黑了,脸上还有些灰尘,却没有受伤,只是受到了惊吓,不停地哭。外婆立刻上前,把小勇搂在怀里,轻轻拍着他的背安抚:“没事了没事了,孩子,别怕,外婆在呢。”
后来,火被扑灭了,王大伯家的柴房烧得面目全非,里面的柴火和一些农具也都烧成了灰烬。王大伯看着烧毁的柴房,心疼得直叹气。外婆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王,别心疼那些东西了,东西烧了可以再买,再做,孩子没事比啥都强。”王大伯听了,点了点头,眼眶却红了——是啊,和孩子的生命比起来,那些财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还有一次,村里的牛棚被暴雨冲塌了,几头牛被困在里面。村民们赶来帮忙,有人担心牛会受伤,想要先把牛救出来。而外婆却注意到,牛棚旁边的小屋里,住着一位独居的李爷爷,小屋的墙体也有些松动。“先去看看李爷爷!牛棚塌了有我们呢,可别让李爷爷出事!”外婆大声说道。大家这才反应过来,纷纷跑去查看李爷爷的情况,发现李爷爷正坐在床边,吓得不敢动弹。村民们赶紧把李爷爷扶到安全的地方,又找来工具加固小屋的墙体,之后才齐心协力把牛从倒塌的牛棚里救出来。
小时候的我,不懂外婆为什么总是先关心人,再关心东西。直到后来我才明白,外婆的“先顾人”,正是对“厩焚不问马”最朴素的践行。在她看来,无论多贵重的东西,都比不上人的生命重要;无论多紧急的情况,都要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那份藏在急难时刻里的人文关怀,比任何大道理都更能让人感受到温暖。
二、历史长河中的“人文之光”:从先秦到明清的“生命至上”传承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并非孔子偶然的反应,而是对先秦时期“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与体现。在古代,虽然社会等级森严,物质条件有限,但“生命至上”的理念却始终贯穿在历史的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
根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火灾。火灾发生后,执政大夫子产没有先关心国库的财物,而是第一时间下令疏散百姓,组织人手救助被困的民众。他还亲自到火灾现场指挥,要求士兵优先保护老人、妇女和儿童,确保每个人都能安全撤离。火灾过后,子产又下令安置受灾的百姓,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子产的做法,得到了百姓的广泛称赞,也成为了“以人为本”的典范。
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他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发展。孟子还主张,统治者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重视百姓的生命安全,不能为了追求权力和财富而忽视百姓的利益。在孟子看来,“厩焚不问马”的行为,正是对“民为贵”思想的最好诠释——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百姓的生命和利益放在首位。
汉代时,“生命至上”的理念进一步融入社会治理中。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时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百姓生活困苦,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汉文帝得知后,没有先考虑皇家的祭祀和享乐,而是立刻下令打开粮仓,救济受灾的百姓,还减免了受灾地区的赋税。他还亲自到灾区视察,慰问百姓,了解他们的需求。汉文帝的做法,体现了对百姓生命的重视,也让汉朝的统治更加稳固。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体现。根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救灾工作,制定了完善的救灾制度。每当发生自然灾害,政府都会第一时间组织救援,派遣官员到灾区指挥救灾,调拨粮食和物资救助百姓。同时,政府还会组织医生到灾区为百姓治病,防止疫病的传播。在唐代,不仅百姓的生命得到重视,就连囚犯的生命也受到关注。据《唐律疏议》记载,唐代法律规定,囚犯在狱中如果生病,监狱官员必须及时为其治疗,不得拖延,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明清时期,“生命至上”的理念依然被统治者和百姓所重视。明代的《大明律》中规定,凡遇到自然灾害,地方官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朝廷,不得隐瞒灾情,否则将被革职查办。朝廷接到灾情报告后,会迅速调拨救灾物资,派遣官员到灾区组织救灾。清代的康熙皇帝,更是多次亲自到灾区视察,了解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黄河发生水灾,康熙皇帝亲自乘船到灾区,查看灾情,慰问百姓,还下令修建堤坝,治理黄河,确保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春秋时期的子产到清代的康熙皇帝,从《左传》的记载到《大明律》的规定,“生命至上”的理念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形式在变,规模在变,但“以人为本”的核心从未改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句古训,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不同时代的“人文之光”串联起来,让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一次次的急难时刻中,代代相传。
三、不同地域的“急难应对”:人文关怀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这也让各地在应对急难时刻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人文关怀”表达形式。无论是东北的“雪灾救亲”、西北的“旱灾援邻”,还是江南的“水灾互助”、西南的“地震相扶”,每个地方的应对方式,都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却又不约而同地坚守着“生命至上”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