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厩焚之后,藏着的人文温度(2 / 2)
在东北的农村,冬天寒冷漫长,经常会遭遇暴雪天气。暴雪过后,道路被积雪封堵,房屋被积雪压塌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当这时,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先救助被困的村民,再清理积雪。东北人性格豪爽,乐于助人,在雪灾面前,他们总是把他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有一次,东北的一个村庄遭遇了特大暴雪,村民老赵的房子被积雪压塌了,老赵和家人被困在里面。邻居们发现后,纷纷拿着铁锹、镐头赶来,冒着严寒和被二次坍塌砸伤的危险,奋力挖掘废墟。大家轮流上阵,手冻僵了就搓一搓,脚冻麻了就跺一跺,没有人喊累,也没有人退缩。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把老赵和他的家人救了出来。之后,村民们又把自己家的粮食和衣物拿出来,分给老赵一家,还帮他们搭建临时的住所。东北人常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没个难的时候,先把人救出来,其他的都好说。”在他们看来,雪灾虽然可怕,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先保住人的生命,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气候干旱少雨,旱灾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当旱灾来临,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但西北人有着互帮互助的传统,在旱灾面前,他们总是先关心那些年老体弱、没有劳动力的村民,确保他们有饭吃、有水喝。西北的村民们会自发组织起来,轮流给缺水的村民送水,把自家仅有的粮食分给受灾严重的家庭。有一次,西北的一个村庄遭遇了连续三年的旱灾,村里的水井几乎都干涸了,村民们只能到几里外的河边去挑水。村里的年轻人组成了“送水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挑着水桶去河边挑水,然后挨家挨户地给村里的老人送水。他们还把自家种的耐旱作物的种子分给其他村民,教他们种植方法,帮助大家渡过难关。西北人常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旱灾面前,我们就是一家人,先保住老人和孩子的命,村子才有希望。”这种“旱灾援邻”的做法,体现了西北人对生命的重视,也展现了他们淳朴的人文关怀。
在江南的水乡,河流纵横交错,每年雨季都会遭遇水灾。水灾来临时,房屋被淹,村民们被迫转移。江南人温婉细腻,在水灾面前,他们总是有条不紊地组织救援,优先转移老人、妇女和儿童。江南的村庄大多有自己的“救灾队”,队员由村里的年轻人组成,他们熟悉水性,经验丰富。每当水灾来临,“救灾队”的队员们会划着小船,挨家挨户地查看情况,把被困的村民转移到高处的安全地带。他们还会把村里的粮食和生活用品搬到安全的地方,确保村民们在转移后有饭吃、有衣穿。有一次,江南的一个村庄遭遇了特大水灾,村里的大部分房屋都被淹没了,很多村民被困在二楼。“救灾队”的队员们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划着小船穿梭在村庄里,把被困的村民一个个转移出来。其中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行动不便,队员们就轮流背着她,小心翼翼地把她转移到安全地带。江南人常说:“水可以淹了我们的房子,但淹不了我们的心,先把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房子没了可以再建。”这种“水灾互助”的做法,体现了江南人对生命的珍视,也展现了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
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由于地处板块交界处,西南地区经常发生地震,给当地村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但西南的少数民族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地震面前,他们总是先救助受伤的村民,再开展灾后重建。西南的少数民族村民们相信,只要人还在,就有希望重建家园。有一次,西南的一个彝族村庄遭遇了强烈地震,村庄里的房屋大部分都倒塌了,很多村民受伤。村民们没有慌乱,而是立刻组织起来,先把受伤的村民抬到安全的地方,由村里的“毕摩”(彝族的巫师或智者)为他们包扎伤口,祈祷他们平安。然后,村民们又齐心协力,从倒塌的房屋里抢救粮食和生活用品,为灾后重建做准备。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村民们互相帮助,你帮我盖房子,我帮你种庄稼,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彝族村民们常说:“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房子,但摧毁不了我们的意志,先把人救好,我们就能重建家园。”这种“地震相扶”的做法,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对生命的尊重,也展现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不同地域的“急难应对”方式,形式不同,细节有别,但都蕴含着对生命的重视、对他人的关怀。无论是东北的“雪灾救亲”、西北的“旱灾援邻”,还是江南的“水灾互助”、西南的“地震相扶”,都是“厩焚不问马”的生动诠释,都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做法,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生命至上”这根线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图景。
四、现代社会的“人文之思”:生命至上的失落与重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应对急难时刻和日常交往中,“厩焚不问马”所蕴含的“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忽视、被淡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为了追求工作效率,一些企业让员工超负荷工作,甚至出现“过劳死”的悲剧;为了节省成本,一些商家使用劣质材料,生产出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为了方便出行,一些司机无视交通规则,造成交通事故,危及他人生命。这些行为,都违背了“生命至上”的理念,也让社会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温度。
在灾害救援中,虽然我们有先进的救援设备和专业的救援队伍,但有时也会出现“重财物,轻人命”的现象。比如,在一些火灾救援中,有人为了抢救贵重物品,不顾自身安全,冲进火场,结果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在一些地震救援中,有人为了抢救财物,阻碍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延误了最佳救援时机。这些现象,不仅让救援工作变得困难,也让“生命至上”的理念变得苍白无力。
为何现代社会会逐渐失去“厩焚不问马”的人文关怀?一方面,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一些人把物质财富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了获取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是“个人主义”的盛行——一些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忽视他人的生命和感受,在急难时刻,只考虑自己的安危,而不顾他人的死活;此外,“科技依赖”也让人们变得冷漠——一些人认为,有了先进的科技设备,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从而忽视了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就不需要“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相反,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重拾“厩焚不问马”的人文精神,让“生命至上”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这种“重拾”,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行动,而是要融入日常的每一个细节:在工作中,尊重员工的生命健康,不强迫员工超负荷工作;在生产中,使用安全合格的材料,不生产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在出行中,遵守交通规则,不危及他人生命安全;在灾害救援中,优先救助受伤的人员,不盲目追求财物的抢救。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一些温暖的案例也不断涌现。比如,在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冲锋在抗疫一线,抢救患者的生命;许多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为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一些企业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捐赠物资,支援抗疫工作。这些行为,都体现了“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希望。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名消防员。他曾告诉我,每次出警,他们的首要任务都是抢救被困人员的生命,其次才是抢救财物。有一次,他们接到报警,一栋居民楼发生火灾,有居民被困在楼里。到达现场后,火势非常凶猛,浓烟滚滚。朋友和他的队友们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穿上消防服,戴上呼吸器,冲进火场救人。他们在火海中仔细搜索,逐一排查每一个房间,终于找到了被困的居民,并成功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在救援过程中,有一位居民执意要返回屋内抢救贵重的字画,朋友立刻拦住他,耐心劝说:“您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字画没了可以再买,可生命一旦没了,就再也回不来了。”经过朋友的劝说,那位居民终于放弃了返回火场的念头。事后,那位居民特意来到消防队,向朋友和他的队友们表示感谢:“多亏了你们,我才保住了性命,以前我总觉得财物最重要,现在我才明白,生命才是最宝贵的。”朋友的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在现代社会,依然有许多人在坚守“生命至上”的理念,用实际行动传递着人文关怀。
在教育领域,“生命至上”的人文关怀也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我的一位教师朋友,在她的课堂上,经常会给学生们讲述“厩焚不问马”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生命的可贵。她还会组织学生开展“生命体验”活动,比如让学生们照顾小植物、小动物,感受生命的成长与脆弱;让学生们模拟灾害场景,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有一次,学校组织消防演练,有一位学生因为害怕而不敢参与,朋友没有强迫他,而是耐心地安慰他,向他讲解消防演练的重要性,还陪着他一起完成了演练。事后,那位学生对朋友说:“老师,谢谢您,现在我知道了,遇到危险时,保护自己的生命最重要。”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学生们逐渐树立了“生命至上”的观念,学会了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在医疗领域,“生命至上”更是医护人员的职业准则。无论是在日常的诊疗中,还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护人员都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去年,我因为生病住院,亲身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住院期间,我的主治医生每天都会来到病房,仔细询问我的病情,耐心解答我的疑问,还会安慰我,让我不要担心。有一次,我因为担心病情而情绪低落,护士小姐姐发现后,特意拿来了一本漫画书,坐在我身边陪我聊天,还给我讲了许多治愈的小故事,让我的心情渐渐好转。出院时,主治医生特意叮嘱我:“回家后一定要注意休息,按时吃药,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随时给我打电话。”医护人员的关心与照顾,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温度,也让我更加明白,在医疗领域,“生命至上”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承诺。
五、“厩焚不问马”:从历史古训到当代生活的人文传承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句跨越千年的古训,不仅仅是孔子个人行为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浓缩。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物质条件如何改善,“生命至上”的理念都不能动摇;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要始终保持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在当代生活中,传承“厩焚不问马”的人文精神,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庭中,我们要关心家人的身心健康,尊重家人的生命选择,不强迫家人做危害生命安全的事情;在工作中,我们要尊重同事的生命健康,不追求过度的工作效率而忽视同事的身体,遇到紧急情况时,优先保障同事的生命安全;在社会中,我们要关心他人的生命安全,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不冷漠旁观。
传承“厩焚不问马”的人文精神,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对“生命至上”理念的宣传,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重视员工的生命健康,不生产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生命至上”的典型案例,营造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社会氛围。
去年冬天,我回到皖南的老家,发现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新建了消防设施,还成立了“应急救援队”,队员们都是村里的年轻人,他们经过专业的培训,掌握了火灾、水灾等灾害的救援技能。外婆告诉我,现在村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应急救援队”的队员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优先救助被困的村民。有一次,村里的一位老人不小心摔倒在地,无法动弹,“应急救援队”的队员们接到消息后,几分钟就赶到了老人家中,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抬上救护车,还一路护送老人到医院。外婆笑着说:“现在村里的人都知道,人的生命最重要,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先顾着人。”看到村里的这些变化,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厩焚不问马”的人文精神,正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牢记“厩焚不问马”的古训,将“生命至上”的理念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传递人文关怀。愿我们在面对急难时刻时,能像孔子那样,第一时间关心人的安危;愿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时,不忘记生命的可贵;愿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尊重他人的生命,珍惜彼此的情谊。
从孔子的“伤人乎?不问马”到外婆的“先顾人”,从历史长河中的“人文之光”到现代社会的“温暖实践”,“厩焚不问马”的古训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始终闪耀着人文的光芒。它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像一股暖流,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像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愿我们都能成为这盏明灯的守护者、这股暖流的传递者、这种力量的践行者,让“厩焚之后”的人文温度,永远温暖着我们的社会,永远陪伴着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