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60章 君赐之食,藏着的敬与礼

第260章 君赐之食,藏着的敬与礼(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论语?乡党》中这短短三十一字,如同一卷细腻的古画,勾勒出古人面对君主赏赐食物时的庄重礼仪——君主赏赐熟食,必定端正坐席先尝一尝;赏赐生肉,必定煮熟后先供奉祖先;赏赐活物,必定先饲养起来;陪君主吃饭,君主举行祭祀仪式时,要先替君主尝饭。这看似繁琐的举动,没有激昂的誓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古人对君主的敬重、对礼仪的坚守、对祖先的感恩,悄悄融入每一个细节。在礼仪日渐简化、人际关系愈发平等的现代社会,我们重读这段古训,仿佛能看见古人正席尝食的肃穆身影,听见餐具碰撞的清脆声响,也开始思索:在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的当下,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份藏在“君赐之食”里的敬畏之心与礼仪之思?

一、记忆里的“赠食之礼”:外婆的“先敬长者”与“珍视心意”的朴素传承

我的童年,是在苏北一个宁静的村落里度过的。那时的乡村,没有山珍海味,日常饮食多是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但“君赐之食”所蕴含的“敬重与珍视”,却藏在外婆对待邻里赠食、家族聚餐的日常细节里,藏在“先敬长者、不暴殄天物”的朴素规矩中。

记得每年秋收后,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把新收的粮食做成吃食,相互赠送——张婶会送刚蒸好的玉米饼,李伯会送熬得浓稠的小米粥,王奶奶会送炸得金黄的红薯丸子。每次收到邻居的赠食,外婆都格外郑重。她会先找一个干净的瓷盘,把赠食小心翼翼地盛好,然后端到堂屋的八仙桌上。八仙桌的上位,永远留给家里辈分最高的外公,外婆会先请外公尝第一口,嘴里念叨着:“他爹,你先尝尝,这是张婶家新收的玉米做的,鲜着呢。”外公尝过之后,外婆才会给我和弟弟分食,还不忘叮嘱:“这是人家的心意,要慢慢吃,不能浪费。”

有一次,邻村的表舅送来一只活鸡,说是自家养的,让外婆补补身体。外婆接过鸡笼,先是连连道谢:“他舅,你太有心了,还特意跑一趟。”然后,她没有立刻处理鸡,而是找了个宽敞的鸡圈,把鸡放进去,每天按时喂米、换水。我不解地问:“外婆,表舅送鸡就是让咱们吃的,为什么不杀了呀?”外婆笑着说:“活物是人家的一片心意,不能说杀就杀。等过几天你外公生日,咱们再杀了,全家一起吃,也让你外公沾沾喜气。”到了外公生日那天,外婆把鸡杀好煮了,炖了一锅香喷喷的鸡汤。开饭时,外婆先盛了一碗最鲜的鸡汤,端给外公,又给我和弟弟各盛了一碗,最后才自己盛。那碗鸡汤,我至今记得格外鲜美,不是因为鸡肉有多嫩,而是因为里面藏着外婆对长者的敬重,对他人心意的珍视。

还有一次,村里的老支书因为外婆常年帮着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特意从镇上买了一盒点心,送给外婆。外婆接过点心盒,双手捧着,连声道谢。回到家,她把点心盒放在八仙桌上,没有立刻打开,而是等到晚上全家人都在的时候,才郑重地打开盒子。点心是酥皮的,一共有八块,外婆一块一块地分开,先给外公一块,再给我和弟弟各一块,剩下的四块,她仔细地包好,说:“明天给村东头的刘奶奶和赵爷爷送过去,他们年纪大了,没吃过这样的点心。”我嘟着嘴说:“外婆,这是老支书送给您的,为什么要送给别人呀?”外婆摸了摸我的头,说:“老支书送点心,是因为我帮了大家,这点心也该分给大家尝尝。好东西要一起分享,才更有滋味。”

后来我才明白,外婆对待赠食的态度,其实就是“君赐之食”礼仪在民间的朴素映射——邻居的赠食虽不是“君赐”,但外婆用“先敬长者、珍视心意、分享他人”的举动,诠释了礼仪的核心:尊重他人的付出,不辜负他人的心意。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敬畏与珍视,比任何大道理都更能让我懂得“礼”的意义。

二、历史长河中的“君赐食礼”:从先秦到明清的敬畏与传承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等古训,并非古人偶然的礼仪规定,而是对先秦时期君臣礼仪的系统总结。在古代,君主赏赐食物,不仅是对臣子的恩宠,更是一种政治仪式,其中蕴含着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臣子对君主的敬畏、对祖先的感恩,而“敬君、尊祖、守礼”则是这一礼仪的核心。

根据《周礼?天官?膳夫》记载,西周时期,君主赏赐食物有着严格的制度。膳夫是负责君主饮食的官员,每当君主决定赏赐臣子食物时,膳夫会先挑选新鲜、优质的食材,精心烹制后,再由专门的使者送到臣子家中。臣子接到赏赐后,必须举行“受赐礼”:首先要穿好正式的朝服,在家中设立香案,香案上摆放祖先的牌位;然后,臣子要对着使者行“再拜稽首”之礼,感谢君主的恩宠;接着,臣子要将赏赐的食物先供奉在祖先牌位前,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最后,臣子才能坐下,尝一口赏赐的食物,之后再与家人分享。这种礼仪,既体现了臣子对君主的敬畏,也体现了对祖先的感恩,是西周“礼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但“君赐食礼”依然被各诸侯国沿用,且更加注重礼仪的细节。孔子生活的时代,他曾多次受到君主的赏赐,始终严格遵守“君赐食礼”。据《孔子家语》记载,鲁哀公曾赏赐孔子一块熟肉,孔子接到赏赐后,立刻换上朝服,在家中设案,先将熟肉供奉给祖先,然后才尝了一口,还特意派弟子向鲁哀公报谢。孔子认为,君主的赏赐不仅是食物,更是对臣子的认可,只有通过庄重的礼仪,才能表达对君主的敬畏,也才能维护君臣之间的秩序。

汉代时,“君赐食礼”进一步完善,成为朝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君主赏赐臣子食物,分为“常赐”和“特赐”——“常赐”是每年固定的赏赐,如春节、冬至时赏赐酒肉;“特赐”是君主因臣子立功或表现优秀而额外的赏赐。无论哪种赏赐,臣子都必须按照规定的礼仪接受:接到赏赐后,臣子要在当天前往皇宫谢恩,若臣子年老或生病无法前往,也要派家人或弟子代为谢恩;回到家后,要将赏赐的食物先供奉祖先,然后才能食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曾因抗击匈奴立功,受到汉武帝的赏赐,赏赐了大量的酒肉和粮食。卫青接到赏赐后,不仅亲自前往皇宫谢恩,还将一部分赏赐的食物分给手下的士兵,说:“我能立功,全靠将士们的努力,这些赏赐也该有他们的一份。”卫青的做法,既遵守了“君赐食礼”,又体现了对下属的关怀,成为后世臣子的典范。

唐代是“君赐食礼”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礼仪更加细致,也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根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君主赏赐臣子食物,会根据臣子的官职、年龄、身体状况来选择食物——对年老的臣子,会赏赐容易消化的粥品和软食;对生病的臣子,会赏赐滋补的汤药和肉类;对有功劳的臣子,会赏赐珍贵的食材,如熊掌、鱼翅等。臣子接受赏赐后,除了要谢恩、供奉祖先外,还可以将一部分赏赐的食物分给家人和下属。唐代的诗人杜甫,曾在成都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时,受到唐玄宗的赏赐,赏赐了一坛美酒和一些糕点。杜甫接到赏赐后,写下了《谢赐酒状》,表达对君主的感谢,还将美酒和糕点分给了身边的朋友和邻居,写下了“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诗句,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君赐食礼”的灵活践行。

明清时期,“君赐食礼”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核心的“敬畏与感恩”依然未变。明代的《大明集礼》中规定,臣子接受君主赏赐的食物后,要在三天内前往皇宫谢恩,谢恩时要穿着朝服,行“四拜”之礼;回到家后,要将赏赐的食物供奉祖先,祭祀时间不少于一个时辰。清代的《大清会典》中也有类似的规定,还特别强调,臣子若不遵守“君赐食礼”,将被视为“大不敬”,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清代的康熙皇帝,曾多次赏赐大臣食物,其中最着名的是“千叟宴”——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为了庆祝自己六十大寿,邀请了全国上千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参加宴会,宴会上赏赐了大量的酒肉、糕点和绸缎。老人们接到赏赐后,都按照礼仪谢恩,供奉祖先,还纷纷称赞康熙皇帝的仁政,成为清代“君赐食礼”的经典场景。

从西周的《周礼》到清代的《大清会典》,“君赐食礼”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形式在变,规模在变,但“敬君、尊祖、守礼”的核心从未改变。“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等古训,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不同时代的君臣礼仪串联起来,让中华民族的礼仪智慧与人文精神,在一次次的赏赐与受赐中,代代相传。

三、不同地域的“赠食习俗”:敬畏与珍视的多样表达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这也让“赠食”习俗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无论是东北的“杀猪菜赠邻”、西北的“羊肉汤敬长”,还是江南的“糕点馈友”、西南的“糍粑祭祖”,每个地方的赠食方式,都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却又不约而同地坚守着“敬畏与珍视”的核心。

在东北的农村,每年腊月杀年猪是头等大事。杀了年猪后,主人家会把新鲜的猪肉做成“杀猪菜”——用酸菜、血肠、五花肉一起炖,炖得香气四溢。做好杀猪菜后,主人家会先盛一碗最鲜的,送给村里辈分最高的老人,说:“张大爷,这是我家刚杀的猪做的杀猪菜,您先尝尝鲜。”老人尝过之后,主人家才会邀请邻居们来家里做客,一起吃杀猪菜。东北人常说:“杀猪菜是过年的味道,要先敬长者,再和邻居分享,这样年才过得有滋味。”在东北人看来,赠食不仅是分享食物,更是分享喜悦,而“先敬长者”则是对辈分的尊重,对传统的坚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