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260章 君赐之食,藏着的敬与礼

第260章 君赐之食,藏着的敬与礼(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羊肉是最珍贵的食物之一。每当家里有喜事,比如孩子满月、老人祝寿,主人家都会煮一大锅羊肉汤,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开席时,主人家会先盛一碗最浓的羊肉汤,端给家里的长辈,说:“妈,这羊肉汤熬了三个小时,您多喝点,补补身体。”长辈尝过之后,主人家才会给其他人分汤。西北人吃羊肉汤还有一个规矩:不能把骨头乱扔,要放在专门的盘子里,因为他们认为,羊肉是羊的馈赠,要珍惜每一部分,不能暴殄天物。这种“羊肉汤敬长”的习俗,体现了西北人对长辈的敬重,对食物的珍视。

在江南的水乡,糕点是最常见的赠食。江南人心灵手巧,会做各种各样的糕点,如桂花糕、绿豆糕、芝麻糕等。每当有朋友来访,主人家会拿出自己做的糕点,用精致的瓷盘盛好,端给朋友,说:“这是我昨天刚做的桂花糕,用的是今年新采的桂花,你尝尝。”朋友尝过之后,主人家还会包一些糕点,让朋友带回家,说:“带点回去给家人尝尝,都是家常做的,别嫌弃。”江南人常说:“糕点是心意的载体,要做得精致,送得真诚,这样朋友之间的情谊才会更深厚。”在江南人看来,赠食不仅是分享食物,更是维系情谊,而“精致做、真诚送”则是对朋友的尊重,对情谊的珍视。

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糍粑是重要的食物,也是祭祖的必备品。每年春节前,壮族人家会用糯米做糍粑,做好糍粑后,主人家会先拿两个最大、最圆的糍粑,供奉在祖先的牌位前,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祭祀结束后,主人家才会把糍粑分给家人和邻居,说:“这是祭祖的糍粑,吃了能沾到祖先的福气。”西南的少数民族认为,糍粑是连接祖先与后代的纽带,“先祭祖、再分食”是对祖先的感恩,对传统的传承。这种“糍粑祭祖”的习俗,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对祖先的敬畏,对文化的坚守。

不同地域的赠食习俗,形式不同,细节有别,但都蕴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对食物的珍视、对传统的坚守。无论是东北的杀猪菜、西北的羊肉汤,还是江南的糕点、西南的糍粑,都是“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的生动诠释,都是中华民族礼仪智慧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习俗,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被“敬畏与珍视”这根线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图景。

四、现代社会的“赠食之思”:敬畏与礼仪的失落与重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住进城市的高楼大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依赖外卖、预制菜,很少亲手制作食物;随着人际关系的简化,人们之间的赠食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多是随手购买的商品,少了几分真诚与郑重。“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中蕴含的“敬畏与礼仪”,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那份藏在赠食里的敬重与珍视,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简化、被遗忘。

在城市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朋友送来一盒点心,随手放在茶几上,几天都不打开,最后过期了扔掉;同事送来一袋水果,因为不喜欢吃,转手就送给了别人;家人精心做了一顿饭,却因为忙着看手机,匆匆吃几口就放下,完全没体会到家人的心意。这些行为,看似是小事,却反映出我们对“赠食”的不重视,对他人心意的不尊重,对食物的不珍视。

有人说,是因为现代社会物质丰富,食物不再稀缺,所以人们不再珍视;有人说,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没有时间去讲究礼仪,所以对赠食变得随意;还有人说,是因为平等观念的普及,人们不再有“君臣”“长幼”的等级意识,所以不再注重“先敬长者”的规矩。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归根结底,是我们对“礼”的认知发生了偏差——我们把“礼仪”当成了“束缚”,把“敬畏”当成了“迷信”,把“他人的心意”当成了“理所当然”。

其实,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君赐食”礼仪中的敬畏与珍视,只是它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敬畏不是“君臣之礼”,而是对他人心意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礼仪不是“繁琐的规矩”,而是对他人的感恩,对生活的热爱。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用“亲手做一顿饭”表达心意——朋友生日时,亲手做一个蛋糕,比买一个更能体现真诚;我们可以用“认真品尝”表达尊重——家人做的饭,慢慢吃,多夸几句,比敷衍了事更能让家人开心;我们可以用“分享喜悦”传递温暖——吃到好吃的食物,带一份给邻居,比独自享用更有意义。

我的一位同事,就做得很好。她喜欢烘焙,每当周末有空,就会烤一些饼干、蛋糕,带到公司分给同事。她烤的饼干,每一块都形状可爱,包装在精致的小袋子里,袋子上还贴着一张手写的小卡片,上面写着“愿你今天有个好心情”。每次收到她的饼干,同事们都格外开心,会认真地品尝,还会和她分享感受:“这个巧克力饼干太好吃了,甜度刚刚好”“这个蔓越莓蛋糕很松软,你太厉害了”。我的同事说:“我烤饼干不是为了炫耀手艺,而是想让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中,能感受到一点小小的温暖。看到大家吃得开心,我也觉得很满足。”她的做法,没有古代“正席先尝”的繁琐仪式,却用亲手制作、精心包装的细节,传递着对同事的尊重与关怀,这正是现代社会对“赠食之礼”最好的传承。

在家庭中,“敬畏与珍视”的赠食方式,更能增进亲情。我的表姐,每年母亲节都会亲手给母亲做一顿饭。她会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询问母亲想吃的菜,然后去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母亲节当天,她会早早起床,在厨房忙碌一整天,做出一桌子母亲爱吃的菜——红烧肉、糖醋鱼、清炒时蔬,还有母亲最爱的桂花糯米藕。开饭时,表姐会先给母亲盛一碗饭,再夹一块红烧肉放在母亲碗里,说:“妈,您尝尝这个红烧肉,我炖了两个小时,看合不合您的口味。”母亲尝过之后,笑着说:“好吃,比饭店里做的还好吃。”表姐还会给母亲讲每道菜的做法,告诉母亲她在烹饪时的小心思,比如红烧肉里加了一点蜂蜜,让味道更香甜;糯米藕里放了母亲爱吃的葡萄干。母亲一边听,一边吃,眼眶渐渐湿润了。表姐说:“小时候,妈总是给我做我爱吃的菜,现在我长大了,也要给妈做她爱吃的菜,让她感受到我的心意。”这种“亲手做饭、用心分享”的方式,让母亲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也让亲情在烟火气中愈发浓厚。

在社区里,“赠食之礼”也能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我居住的小区,有一个“邻里美食节”的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活动当天,居民们会把自己做的拿手菜带到小区的广场上,和邻居们一起分享。有一位张阿姨,每次都会带来她做的手工饺子,饺子的馅料多种多样,有白菜猪肉馅、韭菜鸡蛋馅、芹菜牛肉馅,满足不同邻居的口味。她还会把饺子放在精致的餐盒里,旁边放着一小碟醋和一小碗辣椒油,方便邻居们食用。邻居们尝过张阿姨的饺子后,都会称赞:“张阿姨,您的饺子太好吃了,皮薄馅大,味道鲜美。”张阿姨笑着说:“大家喜欢就好,我就是想让大家尝尝我的手艺,增进一下邻里感情。”还有一位李叔叔,会带来他做的酱牛肉,酱牛肉切得厚薄均匀,放在盘子里,旁边还放着他自己调的蘸料。邻居们一边吃着美食,一边聊着天,原本陌生的邻居,因为美食变得熟悉起来;原本有隔阂的邻居,因为分享变得和睦起来。这个“邻里美食节”,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邻里之间的情感,而“赠食”则是这座桥梁上最温暖的砖石。

五、“君赐之食”:从古代礼仪到当代生活的精神传承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这段跨越千年的古训,不仅仅是古代君臣礼仪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浓缩。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敬畏与珍视”的精神都不能动摇;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无论面对何种关系,都要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

在当代生活中,传承“君赐之食”的精神,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庭中,我们要尊重家人的口味和习惯,用心为家人做一顿饭,不浪费食物;在工作中,我们要尊重同事的付出和努力,用真诚的态度与同事相处,分享工作中的喜悦;在社会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和成果,珍惜每一份食物,不暴殄天物。

传承“君赐之食”的精神,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对“礼仪文化”的宣传,营造尊重他人、珍惜食物的社会氛围;学校要将“礼仪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感恩生活;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宣传“赠食之礼”的典型案例,传递社会正能量。

去年春节,我带着孩子回到苏北老家,外婆已经年迈,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给邻居送吃食,但她依然会在春节前,亲手做一些红薯丸子,分给村里的孩子们。孩子们接过红薯丸子,会礼貌地说:“谢谢外婆,您做的红薯丸子真好吃。”外婆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笑得合不拢嘴。孩子问我:“妈妈,外婆为什么要给小朋友们送红薯丸子呀?”我笑着说:“因为外婆想让小朋友们尝尝她的手艺,也想让大家感受到春节的快乐。这是外婆对小朋友们的爱,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拿起一个红薯丸子,递给我说:“妈妈,你也尝尝,真的很好吃。”看到孩子的举动,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君赐之食”的精神,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孩子的身上延续。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牢记“君赐之食”的古训,将“敬畏与珍视”的精神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关怀。愿我们在面对他人的赠食时,能像古人那样,心怀感恩,认真品尝;愿我们在为他人准备食物时,能像外婆那样,用心制作,真诚分享;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像同事、表姐、张阿姨那样,尊重他人,珍惜食物,热爱生活。

从孔子的“正席先尝”到外婆的“先敬长者”,从历史长河中的“君赐食礼”到现代社会的“赠食之暖”,“君赐之食”的古训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始终闪耀着精神的光芒。它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像一股暖流,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像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尊重他人、珍惜食物、热爱生活。愿我们都能成为这盏明灯的守护者、这股暖流的传递者、这种力量的践行者,让“君赐之食”里的敬与礼,永远温暖着我们的社会,永远陪伴着我们的人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