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钟阳文章之华夏问题研究(1 / 2)
华夏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政治特色和体系,我们重点讨论的是清末和清殊时期的体系,以及我清末到民国时期被西方列强吊打的华夏,为何能够在二战之后就进入五国常序列,成为世界执旗者之一?今天是世界大统观理论研究学院关于五国立国根基和政治基础研究最后一课,研究的是华夏立国根基。这节课很重要,希望大家可以认真听,戴着特制放大眼镜的白发老者开始讲课。
对于传统的封建王朝,我们没有过多要说的明清两代是重点解读汉唐两代,我们也顺嘴插一句。
为什么要重点解读汉唐两个朝代,因为两个朝代在政治制度或者说治理核心密码上是很靠近的,也走的是苏维埃和美利坚的思想根基,立国之道的缩减版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朝的核心要点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些政策,为汉朝政治制度打下核心根基。但是我们所谓看问题,要看全,我们就先从汉朝的建立到灭亡讲起。汉朝的建立本质是几大集团力量的共同性产物,说白了它是一家合股产业。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来,完成了对国家机器的综合力改造,并且属于是抓到风口浪尖上前文提到的社会形态研究中,该阶段属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核心时期,本质是把国家机器转造成一个庞大的机器用环,说白了一切都是为战争而生,一切制度,一切体系全部是为了打仗而生。所谓有利就有弊,客观认为,商鞅变法本质加强,秦国对外征战可以屡战屡胜,同时加强生产力提高,同时产生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尾大不掉。本质上商鞅变法是将国家的全部精力投放于战争和对外征战,实话实说讲,当时的后国包括秦国在内,完全没有做好统一天下的准备,或者说他们压根就没有量产到天下统一这个观念的成形,还以为是周天子那老1套,或者说秦国初代统治者是打算把秦国打造成类似于齐国那种天下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商鞅变法,本质是把国家绑到战争机器上,不对外战争内部矛盾无法调和,内部体系基本就要停止,所以才,统一了六国这个时期面临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是法理性问题,也就是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要用什么法理体系和治理体系来统一天下,第二就是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的转型问题。第三个就是商鞅变法来的制度性变革和体系性变革,商鞅变法制度本质上只适用于战争年代或者说战乱时期,一旦转入和平时期之后,整个的国家机器就要有所变动和改革。
很显然,秦朝没有完成以上三个任务导致的灭亡,与其说是亡于矫诏,倒不如说是内部问题已经崩塌。最后几年,是依靠秦始皇个人威望在硬撑着。所谓秦始皇在位天下,不敢反秦始皇,一死天下,反之也。
秦朝的灭亡,还有一点是没有完成思想形态的变革。世界大统观理论关于思想变革,社会重组论中明确强调,一般而言,社会模式的转变要历经三个阶段,思想层面变革,制度变革,最后才是器物变革。
思想变革,说白了就是意识形态和体系变革。以秦朝征战时期到汉初为例,大部分人还是认可周天子,那老1套就是跟着老大打天下,然后论功行赏搞封地。只有刘邦,项羽等一批人意识到秦始皇的郡县统一制是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体系的产物之一,是接下来的制度性变革核心。其他的包括韩信等一批人,还是认可周天子那老一套。
秦朝统一天下的速度太快,并且除秦朝旧地之外,其他地区基本没有完成体系性转变和换血,大量六国贵族和旧历出任基层职务。楚汉的鸿门宴本质是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的合作,因为两人真正的想要完成大一统,想要完成郡县制,必须对残存的六国贵族和地方地头蛇势力进行一次清洗。
但是刘邦这个人他很会搞统战,也很会抓住局势,张良作为他的首席幕僚,但是其本人是韩国世家出身,他家里五代为韩相。他加入刘邦集团,虽说早期只是作为一个客臣,后期离开刘邦集团,短暂的随韩王去工作,但是由于项羽的政策失误,张良去了刘邦集团继续并成为大股东,也就是开国功臣之一。现代学者认为,张良应该是代表六国贵族集团,加入刘邦武装集团力量,以此在楚汉之争之后,六国贵族集团能够吃到大一统的红利,也就是汉朝建立之后,六国贵族集团成员能够占到一定的席位,也就是拿到开国功臣的爵位。
其次就是张苍此人的特殊性,继承了当时在野最强势力和在朝最强势力儒法两家的政治力量,张苍此人名不见经传,在秦朝时期只是一个管国家图书馆的,但是此人的师从也就是师门关系是一个很大的亮点,齿人的同门师兄,一个是秦相李斯,一个是韩非,他的师从荀子,是儒家公认的孔子,孟子之后的第三位大能,因此刘邦的弟弟刘交拜师于此,人基本等于拿到儒家和法家两大核心派系的政治支持。
汉朝之后,武帝时期迎来真正的巅峰时期。汉初由于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具备,因此不得不册封一批功臣,也就是勋贵集团。对立必须解决自秦朝统一以来一直拖着没有解决的思想革新问题。说白了,就是让人们认可大一统观念和思想。
汉唐以来,两个国家玩的都是集权式意识形态斗争模式。汉武帝通过霸楚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层面完成大一统工作。每逢战乱,各地的军阀,地方藩王和土皇帝都是以统一中原,统一天下为核心政治目标。制度层面,通过推恩令等相关制度,调动国家机器开启针对匈奴的民族生存战争。不过,不同于秦朝的是,他死后霍光和后几任皇帝极力上台处理政治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完成战后转型把,汉朝打造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旗号体系。东汉之所以能够复兴,本质就是这门旗帜的存在。客观认为,西汉末年政治局势已经到了需要改革的时期,王莽的一通新政虽然没有解决意识遗留问题,但是解决了客观上,解决了西汉末年的崩盘问题。刘秀的光复中兴倒不如说是把天下局势重新打了一遍。
唐代,唐太宗以天可汗调动四方,并且形成了强大的体系,允许外籍人士考入大唐为官。在此基础上,大唐形成了一道庞大的体系,弱化了传统时代的华夷之变。可以说,大唐是华夏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多民族统一式国家体系建设的完成,很大程度上改变华夏的历史走向。大大唐的体系本质上是1套庞大的体系,唐太宗李世民干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出台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行政法,或者说可以叫做行政法的雏形,首次规定各级官员不同的官员有什么职能,有多大的权利,包括文官和武官体系升职当中包括对于皇帝本人的制约和控制。
但是传统的封建时代基本上行政法不可能完全成形,但也算开天辟地一回,但唐朝制度本质是以天可汗为思想统一,各族力量试图建立第一个东方多民族国家体系,对外征战是以唐协军为主,少数唐朝军队骨干战后一起按比例瓜分战胜成果,但同时造成的问题就是依靠战争红利起家的人太多,空期不得已到了什么程度,中央甚至要专门下旨严禁擅自打灭国之战。
因此,但是同时引发的后续后遗症是很严重的,宋朝面临的局势不是简单的群雄割据,他面对的外部政权是拿到文化正统的,从文化上溯源基本都是得到大唐官方认可的唐协军力量之后,五代十国面临的问题是,武将过于骄横跋扈,这个是客观存在的。当时用一句不夸张的话来说,手底下的兵看天子不满意,真敢硬杀了天子,推自己的统帅上位。因此,在这个时期,重文轻武是必要的政治措施,也是要扭转是唐朝以来由社会风气造成的特殊政治缘由。解读完这两个特殊朝代,我们接下来来解读明清时期。
明代解决的是元朝造成的统一性问题。元朝被称为基层治理巅峰,基层治理逻辑简单粗暴,一句话,只要你把税交齐,其他的事爱怎么样怎么样,甚至连写诗造反都不带管的。因此,不少名士大儒或者说地主阶级在民初的时候选择为元朝舍身取义。
明代解决的是元朝造成的政治问题。由于元朝过于松散的基层统治,加之民族政策严重失误导致的问题是,分化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朱元璋百年之后,中华民族可能要分为北人和南人两个民族。当然,元朝政策失误和早年初代太子的英年早逝,导致元朝汉化改革失败和加之主要经历是对外征战基本,对于内政系统是完全依靠基层治理。
但是朱元璋的缺点是复兴运动搞得过火,如果说废除丞相是中央集权,是加强本质上唐朝的一套体系,属于制衡体系,首次推出的行政法本制是约束皇权。对于朱元璋这种人来说,皇权是要多大的,但造成的问题是自明朝开始真的就是国家命运蓄于一身。东汉幼年天子频出,之所以能够稳定局势,很多年之后才崩塌,本质是靠皇权放出一部分,形成相关利益方,因为国家一旦灭亡,这些相关利益方的利益肯定会受损。说白了,就是以皇权受到压制,换取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