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钟阳文章之华夏问题研究(2 / 2)
朱元璋早期的运动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一个,那就是复兴传统文化元朝统治时间虽长虽短,但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其深远。如果不是朱元璋或者说其他人统一,那么百年之后,中华民族可能要有南人和北人两个民族之分。因此,这一时期对唐宋文化体系的影响力极大,基本上可以说是断代。朱元璋早期的任何动作都是为了复兴传统文化体系,但是有些操之过急。
分封藩王本质和汉朝是一个道理。由于元朝对地方完全放空管制,导致地方势力做大,包括朱元璋的班底是凭借继承及妻子义父郭的天下义军统帅政治旗号和一些豪强尺子。当然了,由于郭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这个没有多少,但是也是地方豪强起家。
所以选择汉朝的异曲同工之妙,分封藩王,藩王背后的政治势力,分封到地方之后,是需要和地方势力进行政治博弈等过几代再进行削藩工作,就可以汉朝之初分封藩王,本质也有这方面的综合考量,但是明朝的宗亲制确实是历朝历代比较差的,形成了两个极端顶尖藩王,那真的是吃香的喝辣的,而远支宗室那日子过的还不如普通老百姓,毕竟普通老百姓能够经商,能够参军,能够科考,远支宗室除了靠中央拨款之外,基本不能有其他的出路。
明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历代之巅峰,政治上开启了全面的中央集权制,废除丞相制。李世民在位以来推出的行政法改革基本宣布失效,如果能够继续走下去,或许中华民族会有不同的底色。但同时,八股文制度算是两极分化,实话实说,讲八股文制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考的难度,让普通人有能力,但是后续的惰化,基本上断绝了唐宋的文化根基,读书人以科举入仕为荣,没有了自主性文化繁荣,基本取消,但这一时期还是有可发展空间。民间白话文小说的成型本质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纠正一点白话文本质,除了加强皇权统治和中央集权之外,另外一点本质也是为了加强降低成本,毕竟之前的考核难度比较大,除了考时政之外,还要了解国家热点,甚至可能要亲自去,但就古代水平而言,普通人家出身的寒门子弟考这些,那基本上是铁定要输给家境优渥的,用八股文考核其实也是让他们有这个机会。顺便提一点客观认为朱元璋删去孟子中民为贵,君为轻的核心论点标志,中央集权加强唐太宗政治改革,包括行政法和废除华夷之变弱化华夷之变的政治成果基本上被吞的差不多了。所以有人说,朱元璋能够成为千古一帝,一来是占了初生草根乞丐出身,二来是完成了在危机时刻中华民族的紧急融合,否则百年之后恐怕真有南人和北人之民族之分。其政治改革基本导致唐太宗李世民费尽心机打造的大一统民族帝国宣布失效,更严重的后果是行政法改革的成果没有继续延续。中央集权加强的同时,相关利益方与黄钱不再深度保定,在国家危难时期,他们就是职业经理人模式,说白了就是拿钱干活,没有股份公司倒闭,直接跳槽去下一家,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没有趁火打劫就算有,职业道德。至于反清复明,一方面是明朝直接把唐太宗弱化华夷之变的政治成果给消灭干净,另一方面是清朝初期政治政策严重失误,不怕做对比,不怕烂,就怕做对比。明朝虽然确实不算怎么好,但就清朝初期的政策来说,算是矮子里面挑高个。
清朝其实它的运气说好算好,说坏也算坏。清朝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传统封建时代而言,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民族基本属于降维打击,根本无法对付,倒不是因为战力原因,因为游牧民族,它本身是机动作战,说白了就一个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很少跟你玩城市攻防战。而清朝属于政治变革,气候以及军事思维,改天换地火枪,火枪等热武器逐步问世,要替代传统的冷兵器时代,加之清朝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出身,所以对于游牧民族问题是有自己的对付方法。一部穿越小说中,主角对于辽东地区的局势就提出了一个建立机动部队时不时的去后,如今大部落搞一搞偷袭,烧一烧粮仓,同时在辽东地区牵制人口新办产业,逐步实现城镇化,并压缩后金部落的生存空间。在辽东地区扎根五年设立新化新县并主持第一届科考。除了本土出身的人之外,还有一批被民军俘虏的后金俘虏,与本地子女缠生的同时,主角还亲自深入后金部落,建议该打打该谈谈。打的你死我活。但是明确冒可以继续后进部落的人参和皮毛换国内的粮草和其他当然军用物资是不能换的,临走前还带了一只老鹰,顺便绕后去了一趟,比后进部落更远的部落,后进部落的人口也基本是靠这些原始部落同宗同姓的野女真人,他们战术时不时的袭扰一下后,金部落烧一烧粮仓,抢一抢粮食并行一个原则,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补充一点主角化名贾化德以走私商人身份多次深入后金部落,同时还参加了一些后金部落的传统风俗狩猎大会,在此期间算是扎了一个根指,用自己带的书用蛮语给后金部落的一批准高层授课,传播汉文化礼仪,其中不少人成长清初重要开国功臣。由于这些人的存在,主角所在小说世界清朝入关后政策有所改变,根基有所加强。
关于老鹰的问题,一来这玩意儿养着确实拉风,二来是主角提出的一个恒产论。这个中央日报一位作家也曾刊登过,最敢拼的是一无所有的人,因为他本身一无所有,即便失败,那也没什么,反正不可能比现在对更惨有这或者说中产阶级,反而是不敢拼的。因此,我们成功固然好,它可以继续往上爬,但是如果失败,那就要从中产那落至底层那么,后来主角带回去的老鹰掀起一阵养鹰潮,主角书信见以后进部落野生的老鹰确实有些难以驯养,不如去找老鹰蛋,然后从小驯养让它通人性,后来有一些部落靠养鹰,发家致富,这个时候如旦如果一旦打仗,那么这些部落就会斤斤计较起来,打了仗之后自己的老鹰还卖不卖的出去,部落里的口粮可怎么办?虽说呢,没有完全逆转局势,但是也算是牵制了一部分,加之主角传授后,金部落更远方的野生女真人部落军事能力和军事素养,大明辽东边军也以游击战为主,时不时的派小股部队去后金部落周围袭扰,虽说没有改变历史,但,清朝入关更加艰难。不过,老鹰这个肯定只能是富家人才玩得起的,毕竟这玩意儿得用鲜肉喂养,在这部穿越小说中主角的先知特征就是大冬天的穿着白色皮毛做成的披风,拖着老鹰在京城里逍遥快活。
实际上,清朝的汉人集团也就是核心八旗,是满汉联合体,包括八旗旗主议政时期清朝的核心权力层,是有汉人班底的,说白了它不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而是以利益集团为核心组建的。清朝初代领袖是明朝的龙虎威大将军,入关的时候也是打着为明军复仇,也就是为崇祯复仇剿灭农民政权力量的。实话实说,这是一部妙计。但是如果打着弱化华夷之变,恢复唐朝盛世的旗号,效果可能会更大一些。后期在江南地区的政策严重失误,当然本质上是为削弱江南地区的地方势力,这是政治必然。江南地区的地方势力庞大,性极高。科举制以来,本地经济好,产粮,粮食产量又高,文化气息又厚,经济好到什么程度?一个普通的中等客栈的店小二能包养一个略有姿色的花魁,虽说呢,可能有些夸张,但是也足以说明江南地区的情况,夸张程度,加上每年江南出生的学者中举的不胜少数,又有大量的退伍官员跑到江南地区养老,建立学堂开学奖金,形成庞大的地方力量派系。清朝初期的政策或许可以说是为了削弱地区的地方势力,但有些操之过急,本质和大清洗一个性质但不同之处在于,大清洗是由于拖的太久,到那个程度一个丁点的比喻,就是把感冒拖成不得不住半年院,花个十几万治病的,如果大清洗早些时期进行,或许规模不会那么庞大,也不会到伤筋动骨的定地,而清朝初期的政策是直接上硬的。
但很可惜,华夷之变弱化的工程没有接上。所谓师出有名,任何一个政权做出任何的行动,必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客观上来讲,如果清朝打着是弱化华夷之变,恢复唐朝时期的多民族统一性帝国,那么在政治道义上的强悍性会更强。当然,旗号实施的是要要做的,大宋帝国本身的政策关于东方共同体联盟,成员国听大宋帝国的话,大宋帝国自然也是要付出代价。前不久,丽江瘟疫是大宋帝国派兵派人派粮紧急协调资源,阻止瘟疫扩散并妥善处置以此为旗号,清朝不于反清复明,力量会有优导性的优势。但是清朝必须在政策上执行调整,但很可惜以此为旗号获得政治道义上的正面形象,似乎不在清朝的战略计划中,否则清朝的统治和面临的反清复明局势可能会轻一些。
清朝对于游牧民族的政策处理到位,当然一方面它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出身,另一方面是赶上一个好时候火枪的发明和问世包,标志世界各国军队体系基本开始向新时代迈进,冷冷兵器时代退出历史舞台,使时间问题同时赶上政治关口,气候简直是天时地利和人和三项合一。
补充一点,乾隆本人的水平和能力并不算太差,主要私德的方面。对西藏问题上转世灵童制度的规范,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同时,大小合卓金川之战是为,中央加强对边疆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具有重要贡献。准噶尔的军事行动一方面解决了心头大患,另一方面震慑了西方各国。准噶尔不是一个简单的游牧民族,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国家,政权体系具有城镇化,有自己的治理体系并且势力不断向西方国家迈进。清朝以极大的代价对其的覆灭,本质上震慑了西方各国初代鸦片战争,本质上是检验清朝的水平还是否是当年那个强悍的东方帝国,但很显然,清朝输的一塌涂地,但是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政明垃圾的只是清朝,不是中华民族,所以没有全面侵占,只是收了点赔款,割了点地。
清朝对于外界的了解其实没有那么肤浅,康熙时期有外籍官员在大清任职,乾隆网传是法王的笔友,两人时常书信往来,甚至乾隆还计划过率领皇室成员赴法国进行国事访问,奈何筹备期间法国大革命爆发计划取消,这可能也是乾隆后期趋于保守的原因。另外,补充一点,清朝本身也是列强序列之一,甲午海战的时候,西方各国都普遍认为大清应该能赢,但是结果也是让他们笑掉大牙,当然这和清朝内部的斗争和核心原则有关。洋务运动的口号志强求富求富,是做到了,虽然富的是谁不好说,但起码是留了些工业底子。大清本质后期就在向近代化国家迈进,虽说失败,但起码是有些底子。
这里再说一下,印度问题很多人看不起甘地实话实说,讲华夏人能够有资格看不起甘地,毕竟华夏是走武装斗争路线,独立自强的,但甘地的路线但多数人犯了一个毛病,革命时代常常有人想要华夏走苏联的道路的甘地问题,本质也是把华夏成功的模板套在印度身上。
首先,第一点印度是一个松散联邦体系,古印度和现代印度那是两个概念,纯粹是由于英吉利殖民期间为了方便统治搞的统一体系,所以没有大一统文化共识。
第2点就是印度本身内部问题,种姓问题,宗教问题,还有不同区域的问题,光是这些内部问题都能打的。你是我来走武装斗争路线。今天把英吉利殖民者斗走,明天是不是要开始都高种姓的人,再加上印度的宗教斗争,一直是流血牺牲不同宗教的人,那是真的敢真枪实弹的武装炮轰,更别提就英吉利搅屎棍的性格,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美苏二战结束之后,美苏的冷战即将开始,传统的,殖民地体系基本要瓦解。美苏两国开始联手瓦解,这是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最佳良机。如果错过这个时间,想要独立难度飙升,但就印度本身情况而言,其武装斗争路线无疑是开内部内战先河,因此需要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具有团结,高种姓人又要团结中低种姓人,还要团结不同的宗教信仰,就印度那烂摊子可能也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赶走英吉利殖民者是个最佳选择,当然武装斗争派本身也是起到作用,给英吉利两个选择,要么因为武装斗争派灰溜溜的离场,要么非暴力运动能给英吉利留点体面。
清朝的历史转折点是三次变革。洋务运动任务算是完成了一半。自强求富求富,算是做到了。当然富的是谁?那是另外一回事。这次变革完成了三样东西,第一样是东方地区的传统工业底子持有。像这次变革的衍生物,农船厂和大量造纸厂和产业基本被保留下来,甚至到华夏建国之后仍起着关键作用。其次是培养了一批实业型人才,也就是大地主转型搞实业。第3点是培养了新的职业阶级,也就是工人阶级解决了部分的人口流动问题。
百日维新是制度方面的变革,虽说失败,但开启变革之时,同时也标志清朝的核心权力系统开始走向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