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扶摇贷和少连奖(2 / 2)
刘翁喜提“刘扶摇”的雅称。
许多受助学子,甚至自发在学舍、书院中为刘翁祈福,愿这位积善之家的老人早日康复。
顾若兰听闻刘绰此举,大受启发。
兰台书肆里,她握着最新一期的《兰台文汇》样刊,兴奋地对刘绰道:“绰姐姐,你这法子真好!《兰台文汇》如今销量日增,影响力渐广,除了给那些投稿被选中的作者支付稿费外,我也打算以祖父的名义设立一个奖金。如此一来,不仅能激励更多优秀作品问世,也能让一些清贫的文士凭自身才学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改善生计!”
刘绰眼睛一亮,赞道:“这主意妙!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人清苦,若能以文采让他们站着把钱挣了,倒省得他们为了五斗米去攀附折腰!”
顾若兰得了鼓励,很快定下章程:凡文章或诗作被《兰台文汇》收录者,皆可根据文章长度、质量,获得一笔润笔费。
当期最受好评的几篇作品会额外颁发奖金,并设少连奖,邀请国子监诸科博士评审季度佳作,奖金分三等:三等奖十贯;二等奖二十贯、一等奖三十贯。
刘绰的“扶摇贷”与顾若兰的“少连奖”,一个侧重于物质层面的扶持,一个侧重于精神创作的激励,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打破固有的资源壁垒,为寒门、为才士,开辟一条凭借自身努力便可向上的路径。
消息随着新一期《兰台文汇》的发行一同公布,再次在文坛引起轰动。
而这一期的《兰台文汇》,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首篇刊登的白居易新作《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婉转缠绵的词句,凄美悱恻的故事,其艺术成就之高,叙事之动人,情感之深沉,立刻抓住了所有读者的心。
在兰台文汇日增销量的加持下,《长恨歌》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长安,乃至更广阔的地域流传开来。
酒肆歌楼,争相传唱;士子闺阁,手不释卷。
当时的人们怀念盛世、不满现实,爱谈论开元天宝遗事。
白居易之名,一夜之间,响彻京华。
“少连奖”评选结果张榜公布,白居易的《长恨歌》毫无悬念地拔得头筹,获得了高达三十贯的奖金。
消息传到盩厔县,新任县尉白居易却并未显得多么兴奋,只是对着案头堆积的公文,轻轻叹了口气。
当兰台书肆盩厔分店的掌柜亲自将获奖文书和奖金送来时,白居易接待得十分客气。
“谢顾娘子美意,白某有个不情之请。这三十贯钱,白某只取二十贯便可。剩下的十贯……可否劳烦贵书肆,帮我转交给一位女子?”
掌柜的一愣,小心翼翼地问道:“白县尉,不知这女子叫什么,现居何处?我等需如何寻她?”
白居易沉默片刻,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低声道:“她叫湘灵……应在符离。她家中以织染为生,寻那湘灵绣坊,或许能找到。若寻不到……便罢了,将这十贯钱,以她的名义,捐与符离当地的病坊吧。”
掌柜的见他神色黯然,不敢多问,只恭敬道:“白县尉,如此处理奖金,小人不敢擅专,需得请示长安的东家。”
白居易知道这要求非同寻常,客气道:“这是自然,劳烦掌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