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忙碌的建国第三年(1 / 2)
第573章忙碌的建国第三年
由于后套地区(巴彦淖尔)天然降水量偏低的缘故,若只靠自然降雨是根本无法种地的,在不经人工改造的情况下,目前就只能靠放牧生存,这也是历朝历代的中原政权无法在后套地区长久立足的原因。
在原历史上,这种情况直到清末光绪年间才发生转机,有个河北邢台的破落地主家的儿子,此人名叫王同春,自幼因出水痘瞎了一只眼,后随父亲浪荡塞外谋生,混迹于宁夏一带,再后来又被族中叔父收为过继的儿子,借了点钱跑去后套,找当地喇嘛租了几百亩地。
他自己挖渠从黄河引水浇地,当年获得丰收,然后把粮食卖了再继续投入基础建设,雇人把引水渠越挖越长。
从光绪七年到光绪三十年,二十四年的时间,王同春个人出资在后套开凿大型干渠五道,支渠270余道,这些灌溉水渠可浇水田7000多顷,灌溉水浇地270多万亩,这便是后来‘后套八大干渠’的雏形。
当然这些土地并非王同春一人的,他发家之后自然引来更多人来后套耕种,但即便如此,这套凿水渠,垦田地的法子,还是使王同春一举成为后套最大的地主,每年仅靠收田租的收入,就能收来数十万石粮食,不过最后他的大部分土地,都被清政府以超低价强行买走了.
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说明后套地区虽然天然降雨量低,但靠挖渠引黄河水还是可以耕种的,最重要的是,即便是挖渠,也没必要一下子搞多大规模,完全可以田地开垦到哪里,水渠就挖到哪里,这样就能缩小工程规模,非常有利于第一批过去的拓荒者。
换言之,王同春再厉害也不过是个地主而已,他一个人都能挖掘水渠,开垦田地,徐达一下子带着四个师,54000人过去,这组织力,动员力,以及可调动的资源数量,难道还比不过王同春一个地主吗
更何况徐达从前年开始,就一直在四处探查河套地区的地形,不论是前套还是后套,两年多时间几乎被他跑了个遍。
再加上黄河几字湾处,每年都会发生凌汛,凌汛泛滥之时,很容易就能看清河套地区的高低走势,水是从哪往哪流的,就顺着水的流向开凿引水渠即可,这样既能防止黄河水肆意泛滥,还能借用泛滥的黄河水浇灌田亩,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今年刚一开春,徐达就带领四个师的军民来到这片荒芜的土地,他这四个师中,有三个师都是移民,另外一个是他麾下的119师官兵,于是徐达就亲自率领119师官兵开凿主干渠,三个师的移民只需顺着干渠开挖自己家门口的支渠,以及自家的田地即可。
如此一来,由于人员和工程分配合理,开荒的效率顿时大增,当年春天便播下了种子,移民们看着田里绿油油的麦苗、大豆和高粱,更加喜不自胜。
山西本来就山多地少,人口又多,许多百姓都没有土地,所以才养成了晋人善于经商的文化,现在他们虽然被迁到了河套这‘鸟不拉屎的塞外’,但却实打实的分到了土地,而且还是上好的水浇地,移民自然更加欢喜。
而徐达本人,也身先士卒,每日都亲自带头下地劳作,如此一来,119师的精锐士卒虽然也心有抱怨,但侯爷和将军都下地干活了,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另外还有一些今年来不及开垦的土地,徐达也命人撒上了苜蓿种子,在这里放牧牛羊马匹,一来苜蓿也是豆科植物,可以肥田,二来放牧牛羊也能解决肉食和粪便积肥的问题,还能减少军队的马料供应。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徐达对于经营河套非常积极。
之前鲁锦一直想不明白的那个问题,朱元璋为何放弃了河套这块战略要地,以老朱的眼光,不应该看不出来河套的重要性才对,其实这件事的原因,同样和徐达有关。
在原历史上,朱元璋的大明北伐收回燕云跟山西后,最早确实是在前套的最东边,与山西的交界处设立了一个东胜卫,老朱本来也有意继续经营河套。
但是后来那次明军三路北伐漠北和林的战役,徐达率领的五万中路军主力,被王保保诱敌深入,打的大败亏输,损兵折将,五万士卒最后只被徐达带了一万人逃了回来,差一点被打的全军覆没。
也是那一次,徐达不仅战败,还被北元一路尾随,从漠北反杀到山西家门口,徐达率领残部依托大同一带的城防体系与元军周旋,元军虽然打不进山西,可他们却侵入了隔壁的河套,把大明在河套唯一的据点东胜卫给扬了.
经历这番变故之后,东胜卫自然无力继续维持,于是老朱就顺势撤销了东胜卫,自此,大明二百余年再也未能统治河套这片土地,反倒让蒙古土默特部长期在河套扎下根来,成为北部边疆的心腹大患。
而在这个时空,徐达自然不知道因为自己战败,导致大明永久丢失河套的事情,不过他本就读过不少兵书,参加圣武军后又学了鲁锦的速成兵法,还跟着鲁锦打了好几年仗,对于鲁锦的用兵之法和战略战术,也有一定的研究,阅历和成长早已和原时空大不相同,现在当然也能看出河套的重要性。
并且身为北部边疆驻防的将领,他也研究过皇帝持续往河套移民的意图。
在徐达看来,自从大明北伐成功后,皇帝始终未让四方面军继续西进,收复宁夏、兰州、河湟(青海)等地,反而连续两年不停的往河套移民屯田,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什么
根据以往鲁锦用兵,尤其喜欢打包围战,歼灭战的套路,再结合西北这片地方的地形,徐达猜测皇帝八成是想先修通河套的粮道,然后派一支大军从河套西侧南下,再派四方面军主力从兰州北上,从而由南北两面包围夹击宁夏。
一旦将兰州和宁夏全部拿下,大明便可在西北获得一块稳定的后方,到那时,四方面军主力再继续西进,就可以一口气打到青海,或者河西走廊去了。
而徐达要做的,就是先经营好河套这条北路的粮道,若是经营的好,说不准将来进军宁夏的时候,他还能当北路军的主将。
其实他这个猜测还真不算错,大明已经建国三年,鲁锦却迟迟没有发动西北攻势的原因就在这里,他现在在苦修内政,积攒力量,不仅要在河套移民屯田,还从高丽勒索战马,组建更多的骑兵部队,另外也是在等美洲作物在大明的全面推广,以及最后的军改。
一旦这四件事做完,到时大明必定会再来一轮大规模扩张。
与此同时,就在徐达持续向河套西侧推进的时候,大明北方其他方向的移民工程也没停下,不过跟河套方向的对外开拓不同,其他方向暂时则是以巩固现有地盘为主。
从河套以东的集宁,一直到辽东,大致可以分为四段,最西端是集宁、张北、到宝昌州(太仆寺旗)。
大明这两年已经往这条线移民了两个师,除了补充原有的各县人口外,就是沿着这条线不停的修筑屯堡,虽然未修建长城,但这一个个屯堡就相当于一个个可以依托的据点,只需在这里部署一支骑兵,就可以依托连串的城堡与敌机动作战。
相当于在大同北面的漠南草原修筑了第二条防线,形成山西北部的屏障,同时这条线也是后世集通铁路(集宁到通辽)的西段部分,这一段防御暂时由廖永安负责。
中间靠西第二段,也叫岭西防线(大兴安岭以西),则是由燕山向北突出的云州(赤城)北上,经云需府(沽源),桓州(多伦),上都开平,威远县(新建),应昌府,镇虏县(新建),最后一直到靖塞府城,也即后世的锡林浩特市。
这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城堡带,从燕山北麓一直延伸到锡林浩特,全长700里的距离,每隔三五百米就有一座屯堡,保证互相之间肉眼就可以看见;每隔十里就有一座小镇,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每隔几十里就有一座城池,一直向北捅到锡林浩特,沿途还修有大路,方便车马往来。
这些屯堡和城镇,既是移民的聚居之所,同样也是高速路的服务站,还是沿途防御警戒的信标,屯堡里都设有烽火台,一旦有蒙古人来袭,点燃烽火就可以召唤最近的大明骑兵部队前来接战。
每隔几十里的城池中同样驻扎有内卫军,他们虽不能野战,但只要能坚守城池一两天,大明就能在两天之内调集一个骑兵师赶往救援,抄敌人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