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要讲纪律,不能影响父母(1 / 2)
第587章要讲纪律,不能影响父母
与此同时,陈露阳并不知道本书的悲情男二号,已经在展馆门口达成了「久别重逢」的奖牌成就。
此时的他,正跟著高亚宁他们挤在机械与车辆展区的东厅。
这是整个展馆里最热闹、也最嘈杂的地方。
根据会务安排,上午是各厂布展时间。
各地代表团陆续抵达,样车、工具机、发动机、液压装置一件件被推上展台。
吊车轰鸣、铁轮碾地,整个大厅像个临时搭起的巨型工地。
会务组的翻译工作间就设在汽车设备展区旁。
办公桌上,堆满了印刷厂连夜送来的外文资料,每一摞都厚得像砖头,纸边还带著新墨味。
十二人的翻译组分成若干小组,趁著评审之前,先对送来的外文资料进行初步的审校。
陈露阳所在小组负责的是「汽车设备区」的资料。
桌上摊开的,是来自五家参展厂的外文说明书与展品铭牌样稿。
除了他之外,同组的还有懂法语的罗倩、懂日语的马斌,以及外贸局派来的英语审校员老杨。
至于陈露阳,则是专盯三语之间的单位换算、术语一致性和版式对齐。
四个人分语种分任务,从进了翻译工作间就没闲过。
「有些翻译材料准备的太粗糙了。」罗倩叹口气,忍不住用铅笔敲了敲手册,「法文版里油温表」写成了燃温计」,意思全歪了。」
「我这边更离谱,」马斌指著日文稿,道:
」
离合器踏板」干脆照搬成制动板」,这要真踩一脚踩下去了,车准得翻。」
「小陈,你那边怎么样?」
「我这边也有问题。」陈露阳皱眉看著面前并排摆著的三份手册。
「这份材料里的法文,把油耗写成了7,2L/100k。」
「逗号是法文惯用的小数点没错,但版式把L/100」和k」撇开了,不就挠间距乱了,后面k还漏了不间断空格。」
「日文版把油耗单位写成了k/L,而英文本是L/100k。」
「两套口径对不上,这如果摆到广交会上,肯定是要把外商绕晕的。
这话一出,罗倩、马斌和老杨都转过头来。
「这个要定个统一口径才行,要不然是要出乱子的。」老杨急道。
「我去找高组长。」陈露阳说完,将三套版本往中间一拢,起身就奔向了隔壁的翻译工作组。
此时,高亚宁正坐在一张桌前,跟两个法文口的同志对著稿件核数字。
在看到陈露阳递交上来的三份说明书之后,高亚宁眉头一皱:「胡闹!印刷厂怎么能在单位上还能犯错误!」
陈露阳解释道:「高组,不全是印刷的问题。」
「原稿里英文本采用的是出口模板,单位是L/100k;但法文本那边是从上一批轻工车辆的说明书套的版式,印刷厂直接照搬,结果排版软体自动改成了法式小数逗号,还把单位间距拉开了。」
「至于日文本,那是去年出口电机项目的译员留下的旧模板,他们的能源统计口径是k/L,印刷厂没改,照旧印上了。」
他指著三份样页,一边分析一边比划:「这就成了三家口径。」
「对内没人注意,可一到预展评审,专家一对照,连油耗方向都反了。
「一个说百公里耗油,一个说一公里能跑几升,这不闹笑话么?」
说完,陈露阳摊出了一本会务资料,将其中一页翻开道:「高组,工业部去年下发的《出口车辆计量单位换算表》里就明确规定,面向大英国协及港澳市场的技术资料,主用L/100k,括注pg(Ip.)。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S07228的燃油消耗单位也是L/100k,法文本和日文本都采用同样写法。」
「我建议三语统一L/100k。」
「英文本后括pg(Ip.)方便港澳比对,法文本保留小数逗号,日文本去掉k/L,改成L/100k并脚注旧制换算。」
他又翻到说明书的封底:「此外,汽车合格证页脚也沿用L/100k,这样三语统一,既对齐技术备案,又方便广交会资料汇总。」
高亚宁拿著那三份说明书,盯著陈露阳的批注看了好一会儿。
「行,照你的版统一。」
「照你这版定。你去把统一模板抄到那份总册上,盖章后复印三份,立刻送去资料处备案。」
「明白。」
说完,陈露阳迅速回到工作室,把三语说明的修正版并排铺开。
先在英文本上标出标准行距,再依次抄录到那份厚厚的总册上,写完最后一行「L/100k」,陈露阳又仔细对照了一遍页脚的合格证模板,确认三语格式完全统一,这才跑到旁边的复印台复印,随后把文件夹夹在臂弯里,转身一路小跑出了翻译组办公室。
整整一上午,陈露阳就好像是一个陀螺,从这边奔到那边,再从那边奔回到这边。
一上午没喝口水,只忙乎著「统一模版」这一件事。
等到中午的布展铃声响起,上午的工作终于算是告一段落。
陈露阳和白黎累的坐在会务休息区,一人端起杯子喝了一口凉茶水。
「总算把上午的活儿赶完了,下午该轮到专家挑刺儿了。」
陈露阳喉结上下滚动,额头的汗珠顺著鬓角流下。
白黎瘫靠在椅子上:「这哪是翻译啊,简直是机动部队。」
陈露阳苦中作乐:「翻译也是部队嘛,只不过打的,是语言仗。」
午饭时间,大会堂后楼的临时食堂早就排起了长队。
白搪瓷碗碰撞的声音、汤勺敲锅的声音、餐盘摩擦的声音,混在一片热气里,杂糅成一片热闹而嘈杂的回声。
——
长长的队伍在食堂分岔处分成两股。
左边的门牌写著「代表团餐厅」,右边是「会务组食堂」。
左边那边有布帘子遮著,偶尔有人端盘进出,还能看见那头的饭菜比这边精致不少。
蒋晓华拿著饭盒,沉默地跟著同组的同事们,沿著「会务组通道」慢慢往前挪。
刚进食堂,就听锅炉边的师傅正大声吆喝著:「别挤!肉菜没了啊!再等半小时!」
前面队伍里有人不愿意喊道:「怎么才十二点出头就没了?」
大师傅回答:「代表团那边先加的餐,会务组得往后排!」
队伍里的人更不满了:「咱会务组比代表团上班早、下班晚,怎么还吃不上肉!」
「那谁让人家是代表团呢?」另一个人接话,「人家那边有专供口。我刚刚看他们窗口有红烧肉、排骨,还有炒鸡蛋呢!」
「人家是代表团嘛,我们是会务组,差著一档。」
队伍前移一寸一寸,鞋底粘著地面发出「吱吱」的声响。
有人用搪瓷缸接了点稀饭,有人抱怨碗里的白菜太多。
眼看要排到自己,同伴回头问道:「晓华,你要米饭还是馒头?」
「米饭吧。」她下意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