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谁能够继位,互相试探!(1 / 1)
此言一出,殿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萧何并非愿意在此刻提出这等如同“安排后事”般的问题,这无疑是在王后的伤口上撒盐。但他不得不问。高要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更是整个以他为核心凝聚起来的、庞大的利益集团。如今,旧六国诸侯余孽尚未完全肃清,天下看似平定,实则暗流犹存。高要的威望和铁腕,是维系这个新兴王朝稳定的基石。
他不能一直失踪,消息也不可能永远隐瞒。一旦事态恶化,消息彻底泄露,必须要有合法的继承者迅速站出来,继承大统,才能稳住局面,避免各地拥兵自重的将领、心怀异志的旧贵族趁机作乱,导致如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分崩离析。
推立高要的子嗣,是未雨绸缪,是不得不走的最后一步棋。否则,权力真空期一旦拖长,必然生变。萧何此举,非为不忠,实乃为了保住高要浴血奋战开创的这份基业,为了这个集团所有人的身家性命。他目光恳切而又带着无比的沉重,望向那位刚刚经历巨大打击的女人,等待着她艰难而又至关重要的回答。
夜色如墨,沉沉地笼罩着咸阳宫。往昔此时,宫灯应如星河,映照着帝国的繁华与威严,然而今夜,这座帝国的权力中枢却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压抑。廊下的宫人们步履匆匆,却刻意放轻了脚步,连呼吸都似乎带着几分小心翼翼。一种山雨欲来的沉闷,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长乐宫,椒房殿内。
烛火摇曳,将王后吕雉的身影长长地投在冰冷的宫墙上,显得既孤峭又凝重。她并未身着繁复的宫装,仅以一袭玄色常服示人,发髻简单挽起,簪着一支素玉簪子。案几上,摊开着一卷紧急军报,上面的字句她早已烂熟于心,但目光却依旧死死地盯着,仿佛要从中看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来。
“自然没有,”她的声音平稳,听不出丝毫波澜,但指尖在案几上无意识划过的痕迹,暴露了她内心的翻江倒海,“王上也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事情,更何况如今王上正值壮年,所以……任何关于身后事的安排,都属僭越,也从未有人敢提。”
她的对面,坐着内阁首辅萧何。这位素以沉稳干练着称的帝国柱石,此刻眉宇间也锁着深深的忧虑与疲惫。他官袍齐整,但微微佝偻的背脊和眼下的青黑,显示他同样彻夜未眠。
他深夜叩宫,所带来的消息,足以撼动整个朝廷的根基——王上高要,在地下天宫之中遭遇袭击,被困在了地下天宫之中,生死不知。
这个消息被严密封锁,仅限于帝国最顶层的寥寥数人知晓。但纸终究包不住火,一旦时间推移,王上久不露面,各种猜测和流言便会像瘟疫一样扩散开来,届时,朝局动荡,天下离心,甚至刚刚收复的郡县都可能趁机复辟,刚刚一统的江山,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此时的吕雉,心绪复杂到了极点。高要的生死,牵动着她的神经。无论夫妻情分深浅,高要都是她的丈夫,是她儿子高麟的父亲,更是她吕雉能够稳坐后位的根本。
于公于私,她都不希望高要出事。但另一方面,一个冷酷的声音在她心底响起:权力厌恶真空。国不可一日无君,尤其是在这个强敌环伺、内部派系林立的初创帝国。高要的意外,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危机,对于另一些人……或许是机遇。
她并非没有动过念头,趁此机会,利用王后之尊,联合支持自己的力量,将长子高麟推上储君之位,乃至……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这个念头如同暗夜中的鬼火,一闪即逝,随即被她强行按捺下去。
不单单是时机不对。高要生死未卜,若她贸然动作,一旦高要平安归来,她会有什么下场?那个男人,看似随和,实则掌控欲极强,心思深沉如海。他最厌恶的,便是被人算计,尤其是被身边最亲近的人算计。届时,别说高麟的前程,就连她吕雉能否保住性命,都在两可之间。
同时也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吕雉也的确顾不上这种事情。事发突然,她需要稳定后宫,需要应对像萧何这样重臣的试探,需要处理因为高要失踪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更重要的是,高要虽然失踪,但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他建立的制度,他提拔的官员,他灌输的理念,都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整个帝国。
毕竟事发突然,如今高要已经称王,就算是有什么安排也不可能随便一句话,必然会有人记录,亦或者是有文字留下记载。吕雉深知,高要行事,最重规矩和程序。他若真属意某人,绝不会仅凭私密场合的一句话,必然会有正式的诏令,或者至少是在重臣见证下的明确表态。然而,没有。任何关于继承人的明确指示,都没有。
她的思绪不由得飘向了高要一贯的主张。而高要之前一直赞同的都不是什么长公子继承地位的私情,而是位置有能者接任。他曾在朝堂上多次驳斥过分强调嫡长继承的古制,他崇尚的是能力,是功绩,是能够带领这个新生帝国继续前行的魄力与智慧。
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实际上的践行之中,功劳高有功劳高的犒赏方式,但在权利上,有能力能够做的更好的人,才适合对应的位置。他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干吏,都是在打破旧有的贵族垄断。当然了其中也要包含着用人之道,光有能力不够,还要懂得驭下,懂得平衡,懂得取舍。这套理念,高要不仅说,而且身体力行。
想到这里,吕雉的心又沉了几分。高麟是长子,但性格……却并不十分像他的父亲。他敦厚有余,而果决不足,在高要看来,或许并非最理想的继承人选。高要曾多次因高麟在骑射、策论上的平庸表现而流露出不满,虽然不曾严厉斥责,但那细微的态度差别,足以让敏感的吕雉和朝中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大臣们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