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书院惊变(1 / 2)
词句简单,近乎白话,没有半个“愁”字的具体意象,没有凄风苦雨,没有断肠泪眼。
然而,就在这简单的词句落定的瞬间,整个文华台,仿佛被一种更深沉、更浩瀚的寂静所吞没。
所有人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攥住,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涩与共鸣自心底缓缓蔓延开来。
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正是对崔文那首精雕细琢却无真正愁绪的词作最犀利、最无情的注解吗?
他们的愁,是刻意寻来的愁,是想象出来的愁,是为了写愁而愁!
而“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何等境界!
真正的、彻骨的愁绪,是言语无法承载的,是说出来都显得苍白无力的。
千般愁、万般苦,最终只化作一句轻飘飘的、看似无关的“天凉好个秋”。
那其中蕴含的无奈、沧桑、隐痛,远比任何直白的哭喊更深、更重、更能击中人心!
这是一种超越了辞藻的“愁”,是返璞归真的“愁”,是真正经历过人生坎坷、世事变幻之后,才能体悟并表达出的至高境界!
“……”
良久,台下才爆发出一片倒吸凉气之声,随即是雷鸣般的、发自内心的喝彩!
“绝了!真是绝了!”
一位修士猛地一拍大腿。
“‘欲说还休’!这才是真愁啊!那堆砌辞藻的,一比之下,简直如同儿戏!”
“是啊!‘却道天凉好个秋’……此言大巧不工,大音希声!一切尽在不言中!高,实在是高!”
史君开抚掌长叹,看向李新的目光已满是钦佩:
“由炫技至返璞,由言愁至忘愁。此词境界,已非诗艺之争,而是心境修为的碾压。李新道友,君开……佩服!”
即便是最支持崔文一方的人,此刻也哑口无言,面色讪讪。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判若云泥!
崔文那首词,就像是一个浓妆艳抹、哭哭啼啼的孩童,而李新这首,则是一位历尽风霜、沉默望天的智者,那份深沉与厚重,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崔文三人彻底僵在原地,脸色煞白如纸,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们最后的一点依仗和骄傲,被这首看似简单无比的《丑奴儿》击得粉碎。
他们所谓的“愁”,在对方“识尽愁滋味”后的沉默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可怜、甚至……可鄙。
强说愁者,遇见了真知愁者。
胜负,已无需多言了。
台上,那炷代表最终时限的香,终于燃到了尽头,香灰无声跌落。
……
与此同时,巽风书院大殿之内,史明正在同书院的几个元婴期长老讨论魔族之乱的事情。
檀香袅袅,然而,气氛却远不如往日平和。
史明眉头紧锁,面对几位须发皆白、面容红润的元婴长老,语气沉重:
“……魔气滋生,非一日之寒。其诡异狡诈,远超寻常认知,绝非仅凭厌恶阴邪之气便能杜绝。它们夺舍藏匿,犹如附骨之疽,专挑我辈松懈之时……”
一位面容古板、身着深紫道袍的长老,名为严律,不以为然地拂袖打断:
“史明你未免危言耸听!我巽风书院立院千年,秉承天地正气,诵读圣贤文章,院内一草一木皆受浩然之气浸染。魔物避之唯恐不及,岂会自投罗网,来此纯阳之地?莫非是觉得我等老朽,可随意唬弄?”
旁边一位稍显和气的长老,捋须沉吟道:
“史明所言,或许并非空穴来风。只是……说我书院弟子已被大量夺舍,此事关乎书院清誉,若无确凿证据,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啊。”
“正是此理!”另一位长老附和,“况且,即便有个别宵小混入,我书院大阵森严,弟子们吟诗作对,体内浩然正气自成屏障,魔物又如何能轻易近身作乱?
史明,你所言放宽招收条件,更是荒谬!弟子贵精不贵多,若让心性不佳、根基不稳者涌入,岂非自毁长城,玷污书院圣洁?”
没错,史明还提出,可以放宽增加招收弟子的条件,不必拘泥于诗词天赋的,不过听到此话的众多元婴期长老说什么也不同意了。
史明心中叹息,知道这些老友久居书院,安逸太久,早已失去了对真正危险的警惕。
他正欲再以三寸不烂之舌,至少先说服他们进行内部筛查,刚站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