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闽台(1 / 2)
第480章闽台
福建南安的郑氏祖宅祭祀规格逾制
郑氏祖宅是个什么地方,聂宇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直到看完奏章:“郑成功的祠堂!”
这个郑成功并非是聂宇的口头习惯,而是奏章里就是这么写的,明确写的就是郑成功祠堂。
因为建在南安的那座国姓爷祠堂,在满清这边的官方文书里就是明确定性为郑成功祠堂,上面还有个康麻子颁的“忠臣”牌匾。
才说完,聂宇就摇了摇头:“好歹也是前明的隆武帝赐了国姓,要么就叫朱成功,要么就叫本名,这郑成功算哪门子的不伦不类”
顾景连忙解释:“此郑成功为清廷避讳前明朱姓而委婉定名,然民间皆呼为朱成功祠堂或国姓爷祠堂。”
说完心中又暗暗留意,看来陛下对此事已经有了些许定性,不过还是要看看陛下到底怎么说。
聂宇随意翻看了几页,就大概明白了这事的前后始末。
说大不大,说小倒也不小。
起因是留在福建南安的郑家族人,趁着年关祭祀祖宅,同样也是祭祀一下国姓爷。
这属于每年当地郑氏的传统,虽然国姓爷一直是坚定抗清的,但康麻子为了安抚人心,也是为了给自己找到更多政治合法性。
所以非但没有将国姓爷打为乱臣贼子,还公开认可了国姓爷的功绩,特地题写一对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随即,下旨给国姓爷迁坟立庙祭祀。
不算康麻子是满清鞑子,这一连串的操作,确实算是把闽台人心收买完了,也给施琅整的有些里外不是人。
因为国姓爷要是忠臣,那他是什么
狗汉奸,还是贰臣叛徒
甭管是哪个,反正被刚到任的南安县令知道了,就趁着郑家祭祀国姓爷,便也顺便插了一脚。
南安县令认为这是在祭祀抗清英雄,可以官府介入一同祭祀,帮大汉宣扬在福建的政治合法性,笼络闽台百姓的人心。
但县令想这么干,县丞却有不同看法,他倒不是反对祭祀国姓爷。可又认为国姓爷是前明赐授的国姓,本质上是前朝尊号,王爵也是前朝授封,这就有些不太合规矩。
本朝大汉才刚刚建制,并未给国姓爷任何实质性的祭祀册封。
民间自己祭祀肯定没问题,民不举,官不究嘛!
可官府出面祭祀,那就犯了忌讳,要是算的严重点,这就是敏感时间以官府身份越俎代庖的私祭淫祀(民间自建的野神祠堂,没有朝廷许可)。
笔头仗就打起来了,很快就从郑家祭祀礼仪是否逾制,绕到了国姓爷本身祭祀的合法性上。
清廷鞑子都没给国姓爷册封,而清廷的官方文书更是直呼为郑成功,那我大汉皇帝也还没下旨承认,民问地方怎么能随便祭祀什么国姓爷呢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不拿出来说屁事没有,拿出来上了秤,马上就变成了大事!
福建南安县的祭祀争端,严格来说针对的肯定不是国姓爷,而是福建地方官府在纠结,朝廷怎么还不明确天下祭祀
任何祭祀没有朝廷的明确册封,那都属于毛神淫祀,平时百姓自己拜拜没事,可要是捅出去了,必定是要官府出面拆毁。
要是闹得太大,拆毁了以后,官员也得跟着问责受罚。
就拿福建传统信仰的妈祖娘娘来说吧!
妈祖信仰的诞生,起源于北宋初年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个叫林默的民女。
因为生前多次救助海难,而后也因救助海难而死,当地渔民自发为其建小庙(“灵女祠”)立祀。
此后过去一百多年,到宋徽宗年间宋廷出使高丽国,途中遭遇海难,差点船毁人亡,幸得妈祖庇佑,方才化险为夷,完成使命。
宋徽宗因此赐授湄洲岛妈祖庙“顺济”牌匾,寓意顺济显佑。
到南宋绍熙元年,又正式册封妈祖为“灵惠夫人”。
也就是熬了一百多年,终于修成正果,算是朝廷册封的正神了。
之后到了蒙元,因蒙古人初期依赖海运,所以对这类海神相关的神灵颇为重视,忽必烈进封妈祖为“护国辅圣庇民天妃”,纳入国家正祀大神。
明朝郑和下西洋,为安抚船员人心,让船员安心跟着自己出海,奏请为朝廷为妈祖建立天妃宫。
到了满清时期,康麻子击败了台湾郑家,安抚闽台人心,便再度进封妈祖为天后。
可以说,有着历朝册封支持的妈祖信仰,在闽台一带都相当活跃强势。
一直到了民国,妈祖信仰失去民国政府的支持认可,才开始受到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