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 一一九八章 行者二号(1 / 2)
永乐十四年十月廿五,上海淞北新区晨光熹微中,曹路火车站的庞大穹顶下已是一片繁忙。与上海街头的喧嚣不同,这里的声音更具规律性:蒸汽机车的喘息、调度员的哨声、行李车的滚轮声,以及广播里清晰播报车次的吴侬软语夹杂着官话女声。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巨大的拱形玻璃穹顶下已是人声鼎沸。不同于码头的咸湿和海港的喧嚣,火车站弥漫着煤炭、蒸汽机油和人群聚集的特有气味。赵佶一行人在专人的引导下,通过贵宾通道,登上了停靠在第一站台的「行者二号」列车。
这列火车的外观就与「北海明灯号」的海上巨兽般的压迫感不同,火车给人一种贴地飞行、蓄势待发的锐利印象,同样充满力量感。漆黑的火车头庞大而精致,擦得锃亮的铜制汽缸和连杆泛着冷光,巨大的主动轮几乎有一人高,车身光洁,铆钉排列整齐,散发出工业时代特有的力量感。车头正中镶嵌着红底金日的明国国徽,下方是「行者贰型」的铭牌。据随行工程师介绍,这是最新式的「复胀改进型」蒸汽机车,热效率更高,牵引力更强,能保证长途行驶的平稳与速度。后面挂着的几节车厢也并非普通木质客车,而是全钢制造,车窗宽大明亮,内部装饰虽不奢华,但舒适整洁,设有软席座椅和独立的包厢。
车厢内部装饰典雅,柔软的皮质座椅,桃木镶板,宽大的玻璃窗。赵佶、韦太后等被安置在最好的包厢。列车启动时,只有一阵轻微的晃动和逐渐加速的「况且」声,远比马车平稳。
汽笛长鸣,声音雄浑有力,远非昔日汴京马行街头的骡马嘶鸣可比。随着一阵轻微的晃动和富有节奏的「哐当」声响起,列车平稳地启动,逐渐加速,驶离了喧嚣的上海城区。
窗外,上海滩的城市景观迅速后退,混凝土高楼大厦逐渐被低矮的厂房、仓库和棚户区取代,最终过渡到真正的江南乡野。
时值深秋,稻田已收割完毕,留下整齐的稻茬,如同大地的棋盘。纵横交错的河汉水网在晨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古老的石桥连接着两岸白墙黛瓦的村落,乌篷船在河面上缓缓滑行,船夫哼着古老的吴歌。
然而,这乡野已非赵佶记忆中的模样。铁路沿线,是整齐的沟渠、方正的水田和明显经过规划的新式村落。许多农舍是砖瓦结构,屋顶上偶尔能看到小小的风力磨坊。田间劳作的农民,使用的并非全是传统农具,赵佶清晰地看到了几台由小型蒸汽拖拉机牵引的犁具在翻垦土地,效率远超耕牛。
「父皇请看,」赵多富指着窗外,「大明农务司推广‘共荣社’,贷给新式农具和化肥,粮食产量比我们那时高了不少。而且生产资料入股后有股权保险应对天灾人祸无有卖儿卖女的后顾之忧。」赵佶默然点头,他看到田间劳作的妇人衣着虽朴素,但面色红润,孩童在田埂上奔跑嬉戏,不见菜色,这与记忆中北宋末年农村的凋敝景象截然不同。
列车以惊人的速度(对这个时代而言)向西行驶。不过一个多时辰,窗外景色陡然一变。
「快到苏州了。」列车员走进包厢提醒道。
果然,远处,那座熟悉的、轮廓柔美的苏州古城墙渐渐映入眼帘。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古城风貌,金沪铁路的苏州站设在城外数里之处。列车刻意放缓了速度,仿佛一位彬彬有礼的现代访客,放缓脚步欣赏一位古典美人。
从车窗望出去,远处,苏州古城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见,虎丘塔的身影依旧挺拔,依旧是小桥流水、白墙黛瓦、亭台楼阁的格局,护城河碧波荡漾,河上舟楫穿梭,吴歌隐约可闻。仿佛时光在此停滞,依旧是赵佶魂牵梦绕的那个富庶、闲适的宋朝江南。
「姑苏……依旧……」赵佶喃喃道,眼中泛起一丝湿润的怀旧之情。韦太后也忍不住扒着窗户,贪婪地看着这座她年轻时曾向往的繁华之城。
然而,细看之下,古典的画卷中嵌入了不容忽视的现代细节:古城墙的垛口后,隐约可见新式路灯的灯柱;一些临河的「豪宅」屋顶上,竖起了闪着金属光泽的避雷针;河道中,除了传统的乌篷船,间或有一两艘冒着淡淡蒸汽的小型机动船在清理河道或运送货物;更远处,古城外围的天空下,几根属于新建工厂的烟囱静静矗立,提醒人们时代已然不同。
这种刻意的保护与有限度的现代化并存,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既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江南风物的怀念,又无声地宣告着旧秩序已被纳入新体系的框架之内。
马尔科·波罗里奥对此赞叹不已:「妙极了!保护古老的美,同时拥抱新的实用!这需要何等的远见和规划!不像我们欧洲,常常为了建新路而拆掉古罗马的遗迹!」
列车绕过苏州城区,再次加速。经过无锡附近时,窗外景象又是一变。太湖烟波浩渺的景色依旧迷人,但湖畔不再是纯粹的渔村和桑田。大片大片的厂房、烟囱组成了庞大的太湖工业区。高耸的烟囱成群林立,喷吐着或黑或白的烟雾,与湖光山色形成奇特的对比。巨大的厂房连绵不断,隐约能听到机器轰鸣。运货的蒸汽机车在专用支线上穿梭,运煤的小火车在厂区间穿梭,码头上起重机忙碌地装卸着货物,运河里船只往来如织,运送着煤炭、生丝和成品。这里是明国重要的纺织、缫丝、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基地之一。
这里的景象,更接近上海给人的感觉,是明国工业力量的直接体现,让赵佶从田园牧歌的怀旧中惊醒。他意识到,支撑起上海那种繁华的,正是眼前这种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这种力量,是过去的宋朝完全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