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 一一九八章 行者二号(2 / 2)
列车继续西行,经过常州、镇江等历史名城。这些城市的外围也能看到新兴的工坊和货栈,但城市核心区依然较好地保留了古城的格局和风貌,只是城墙之外,往往拓展出了新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传统的农业景观仍是主体,但沿着铁路架设的电报线、新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规模不小的乡镇集市上出现的自行车和玻璃橱窗商店、以及穿着新式校服在操场上升起明月旗的学生告诉旅客并没有穿回过去。
赵佶望着窗外的景色,眼神有些迷离。这熟悉的田园风光,勾起了他内心深处对「故国」最直接的怀念。韦太后也似乎放松了些,指着窗外的桑林鱼塘,低声对赵榛说着些什么,仿佛回到了靖康元年南巡润州(镇江)时的光景。
然而,若仔细观察,这看似传统的画卷下,细节处却透露出截然不同的时代气息。
田间劳作的农夫,使用的并非全是传统的锄头犁铧,不少人推着或骑着一种结构轻巧的铁制双轮手推车或改良犁具,效率明显更高。一些较大的村落旁,矗立着砖砌的、带有小烟囱的蒸汽泵站,显然是用于灌溉或排水。
在平行的土路或新修的碎石路上,除了传统的牛车和轿子,自行车的身影随处可见,甚至能看到少量喷涂着「邮政」或「货运」字样的三轮车驶过。古老的运河里,除了帆船,也间或有冒着淡淡蒸汽的小型明轮拖船,牵引着一串货驳前行。
那些白墙黛瓦的民居看似传统,但许多新建的房屋窗户更大,安装了透明玻璃窗。村镇中心往往会有几栋明显是近年新建的砖石结构建筑,挂着「公社」、「信用合作社」、「蒙学堂」或「农技推广站」的牌子,风格简洁实用。
铁路沿线,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标准的砖砌信号所,电线杆沿着铁轨延伸,架设着电报线和预留的电话线。这些无声的设施,构成了一个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
马尔科·波罗里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细节,他在笔记中写道:「…看似平静的乡村,实则在每个毛孔都渗透着新技术的活力。女巫先知国的统治并非粗暴地摧毁传统,而是以一种更精妙的方式,将魔法编织进古老生活的肌理之中…这比单纯的军事征服更为可怕,也更为持久。」
越靠近金陵,铁路上的车次明显增多,对向不时有满载货物或乘客的列车呼啸而过,显示出这条连接帝国心脏与经济龙头的大动脉的繁忙。
赵佶沉默地看着窗外飞逝的景色。这片他曾经名义上统治过的、最为富庶的江南大地,在短短七年间,其内在的肌理已被彻底改造。不再是单纯的诗意田园,而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农业与工业并存的、充满活力的复杂有机体。速度,是这一切变化最直观的体现。六个时辰从上海到金陵,这在过去需要舟车劳顿多少日?
旅程的后半段,赵佶大多时间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一言不发。巨大的信息量和对往昔的追忆,让他心潮起伏,难以平静。韦太后和年幼的宗室们则渐渐疲惫,在平稳的列车行进声中昏昏欲睡。
当夕阳开始西沉,将远处的紫金山峦染成金红色时,列车广播再次响起:「各位旅客,前方即将到达终点站——金陵雨花台火车站。」
车厢内一阵轻微的骚动。人们纷纷起身,整理行装。
赵佶也站起身,望向窗外。暮色中,一座远比上海更显厚重的巨型城市轮廓,在地平线上缓缓展开。高大的城墙蜿蜒起伏,城楼和箭楼在夕阳余晖中剪影分明,彰显着千年帝都的王者之气。连绵的城郭、巍峨的紫金山、以及城市中心那片规模宏大的建筑群——那里应该就是新的明国国会大厦和皇居所在。
但与赵佶记忆中不同的是,城墙之外,大片大片的区域亮起了密集的灯火,尤其是雨花台火车站周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灯火通明的交通枢纽和新兴城区。车站本身是一座拥有巨大玻璃穹顶的宏伟的砖石建筑,站台上人影憧憧,蒸汽弥漫,各种声响交织,充满了帝都门户特有的繁忙与威严。
「行者二号」列车发出长长的汽笛声,开始减速,平稳地停靠在指定的月台。车门打开,一股混合着北方干冷空气、煤炭灰尘和城市气息的风扑面而来。
金陵,到了。赵佶深吸一口气,在搀扶下步出车厢,踏上了金陵的土地。这一次,他不再是南巡避难的太上皇,而是作为一个被新时代从废墟中拯救出来的、前朝的象征,来到这个已然脱胎换骨的帝国新都。等待他的,将是更加未知和复杂的未来。
从上海充满未来感的喧嚣,到苏南水乡传统下的暗流,再到太湖畔的工业力量,最后抵达这暮色中底蕴深厚却又生机勃勃的帝都,这段六个时辰的火车旅程,如同一场浓缩的时空穿越,让赵佶在钢铁的轨道上,亲眼目睹了一个旧江南如何被一步步塑造为一个新兴文明的核心腹地。速度改变了空间感,也彻底重塑了他对「天下」的认知。接下来,他将要直面那个缔造了这一切的「反贼」——方梦华。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