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9章 一二二七章 高棉自强(1 / 2)
月阳历1056年初,当交州的蒸汽机车轰鸣着驶过嘉林铁桥,当西贡的王宫在气灯下映出杜倚兰忧思的侧影时,高棉帝国的心脏——吴哥城,却沉浸在一种与岁末喜庆格格不入的、焦灼而分裂的氛围之中。
巴戎寺那著名的「高棉的微笑」石雕面庞,在夕阳余晖中显得格外莫测。这微笑见证过帝国极盛的荣光,如今却彷佛在无声地质问着这片土地上的剧变。
昔日香火鼎盛、象铃悠扬的中央大道两侧,景象已然诡异地分裂。一边,是依旧虔诚前往寺庙布施的百姓与僧侣,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诵经声;另一边,不远处由旧象棚改建的「焚天之殿」却传来阵阵火药试爆的闷响与金属撞击的铿锵,空气中混合著硫磺与煤炭的刺鼻气味。
宫城之内,苏耶跋摩二世并未像往年一样准备盛大的祭神典礼。他身处偏殿,与其说是一位帝王,不如说更像一位身陷图纸与模型中的工程总监。殿中央摆放着一座根据明国技术改良的「水力锻锤」模型,旁边散落着西港送来的关税账册和来自哀牢(已被大明控制)的边境急报。
「火军三十营的饷银,必须在年前拨付。」火军大都督悉耶吠罗语气强硬,他身着新式短袍,与周围金碧辉煌的宫殿装饰格格不入。「旧贵族们以各种理由拖延田赋,国库空虚,钱从何来?」大宰官耶输跋摩面露难色,他身后几位传统派贵族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
苏耶跋摩二世揉了揉眉心,目光扫过殿外。他能听到远方「焚天之殿」传来的、代表着希望的声响,也能感受到这座千年王都深处传来的、因传统被撕裂而产生的痛苦呻吟。他力排众议推动的改革,就像一把巨大的犁,深深犁过高棉社会的根基,翻出了新生机,也翻出了阵痛与腐朽。
「从王室内帑先支取一半。」他最终下令,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疲惫与决绝,「告诉那些还在怀念大象的贵族,帝国需要的是能在现代战场上喷吐火焰的战神,而不是只能在祭祀游行中耀武扬威的泥塑神兽。」
当晚巴戎寺深处的议政偏殿,空气中弥漫着与往日不同的气息。不再是纯然的檀香,而是夹杂了纸张、墨水,以及一丝从模型上散发出的金属与胶漆味道。十六岁的阇耶跋摩王子——阇世安,身着剪裁合体的汉式立领青年装,而非高棉传统丝袍,正站在一座巨大的沙盘前。他身侧,静立着身着素雅高棉少女服饰的苏摩孙达里·黛维(苏黛姝),她手中捧着一叠厚厚的图纸与文件。
沙盘呈现的,不再是神佛环绕的吴哥寺庙群,而是一个微缩的、充满工业时代符号的高棉核心区:呵叻高原上标注着矿脉与规划的铁路线;布拉万高原的梯田与新建的水库模型;洞里萨湖通往金边、再连接西港特区的蜿蜒河道上,点缀着代表蒸汽驳船的微缩模型;甚至金边城外,还有一座标识着「未来火电厂」的简易结构,但除了遥不可及的电气化,是几件更朴素、却更触手可及的东西:一个精致的有轨马车转辙器模型,一套标准化螺栓螺母样品,一叠改良蒸汽抽水机的结构图,以及一本手绘的《高棉实学蒙纲》初稿。
苏耶跋摩二世负手而立,目光锐利如鹰,静静听着儿子的汇报。他身后,火军大都督悉耶吠罗、大宰官耶输跋摩等人肃然而立,神色各异。
「父王,」阇世安的声音沉稳,却带着年轻人的锐气,「儿臣在上海数年,深知明国强大,根基在于『标准』与『实效』。我高棉欲强,不能好高骛远,需从根基做起,一步一阶。」
他首先拿起那套螺栓螺母。「此物看似简单,却是工业之基。明国称之为『标准件』。儿臣恳请父王下旨,于『火殿』下设『标准坊』,专司生产统一规格的螺栓、螺母、齿轮。从此,我军火锐维修、器械打造,零件皆可互换,效率可提升数倍,前线不至因一颗螺钉断裂而废一铳。」他带回的,是工业标准化的核心思想。
接着,他指向有轨马车模型。「钢铁之路遥远,但硬化木轨之道就在眼前。儿臣已测算,在吴哥至金边的官道上铺设木轨,以骡马牵引特制车厢,运力可比现有泥路提升三成,雨季亦能通行。此物技术门槛低,我国工匠力能所及,可作为未来铁路之先声。」这是适应国情的过渡性技术方案。
然后,他与苏黛姝一起展开蒸汽抽水机的改良图。「此为明国用于矿井排水之『火龙』,其原理,儿臣已与黛维反覆推演透彻。」苏黛姝适时上前,指着图纸上几处标注解释道:「陛下请看,此处气阀与活塞连杆,我们改用坚韧的本地硬木与皮革复合结构,替代部分明国图纸上的精铁铸件,虽效率略减,但制造难度大降,『火殿』现有工匠即可仿制成功。可用于矿山排水、灌溉高处农田,此乃立即可见效益之器。」
最后,阇世安郑重捧起那本《高棉实学蒙纲》。「父王,此为儿臣与黛维,依据上海所见初等实学教材,结合我国物产、工匠水平,编写的蒙学读本。内含简易算学、度量衡换算、基础力学图解、以及高棉常见动植物、矿物之特性说明。不求深奥,但求让学童与年轻工匠,能识数、看图、明理。」他带回的最宝贵财富,是一套适应高棉国情的初级科学教育体系雏形。
「儿臣深知,造出明国那般奔驰的铁龙、照亮夜空的电光,路阻且长。但我们可以先让马车跑得更稳,让矿井抽水更快,让我们的工匠和子弟,先学会用统一的尺度丈量土地,用简明的算学计算物料。此乃万丈高楼之基石。」
这套完整的、环环相扣的现代治国方略,让在场的传统贵族倒吸凉气,却让悉耶吠罗等改革派目光灼灼。
汇报完毕,殿内陷入更深的沉寂。阇世安与苏黛姝对视一眼,似乎在彼此眼中找到了勇气。
他后退一步,整理了一下衣襟,然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他并非以王子对国王,而是以一个男人的身份,向苏耶跋摩二世深深一揖,语气无比郑重:
「父王,改革大业,非一人之力可成。儿臣需一志同道合、能力卓绝的伴侣,共同面对未来艰险。苏摩孙达里·黛维,虽为流放之臣后裔,然其才学、见识、对高棉之忠诚,儿臣在沪四年,深有体会。她精通数理、工程,熟知新学,是儿臣不可或缺的臂助,亦是未来辅佐儿臣推行新政的最佳人选。」
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儿臣,阇耶跋摩,在此郑重请求父王,准允儿臣纳苏摩孙达里·黛维为王子妃。她不仅是儿臣心仪之人,更是高棉未来所需要的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