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3章 一三〇一章 亳蔡交接(1 / 2)
永乐十五年五月初四。亳州的天空,是数年来最澄澈的蓝。
城中心原伪齐留守司衙门的广场上,黑压压地站满了人。不再是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流民,而是穿着虽仍朴素却浆洗得干净衣裳的市民、工匠、甚至是附近乡间赶来的农人。他们脸上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望着广场前方临时搭建的木台。
台上,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一张铺着素布的长桌。桌前立着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贴着一张写满密密麻麻名字和无数「正」字的大黄纸。亳州安民会总干事,原回春营团长陈妙贞,一身半旧的靛蓝布裙,立于台前。她清瘦了些,眼角添了细纹,但目光依旧清亮有神,声音通过铁皮喇叭传遍广场:
「乡亲们!亳州的父老兄弟姐妹们!」
广场瞬间安静下来,连孩子的啼哭声都被大人及时捂住。
「自永乐十三年冬,我明国回春营、雷霆营并涡河义军踏入亳州,至今,一年又八个月!」陈妙贞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激动,「这一年八个月,咱们一起,清理了废墟,扑灭了瘟疫,开挖了水渠,重建了家园!咱们用‘工分券’换来了活命的粮食,用汗水修起了能跑马车的路,更用咱们自己的手,选出了能代表咱亳州人说话的人!」
她的手指向身后那写满「正」字的黄纸。
那是亳州城前所未有的奇景。数日前,在安民会的组织下,凡登记在册、年满十六的亳州居民,无论原先身份是流民、佃户、工匠还是小贩,每人都领到了一张粗糙的草纸。安民会招募的、在扫盲班里初步识字的百姓,抱着墨碗和毛笔,在各大街巷、工坊、粥棚设点。
不识字?没关系。想说谁的名字,就告诉那负责记录的「先生」,先生帮你写在纸上,你就在名字十五票。
「选咱觉得心正、能干、肯给咱办事的!」这是安民会宣传的口号。
没有锣鼓喧天的竞选,没有空泛的承诺。人们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议论着谁在防疫时冲在最前,谁在分配物资时最公道,谁在组织修路时最能吃苦,谁家的娃儿在希望学堂书念得最好、爹娘想必明事理……
一道道墨痕,一个个「正」字,在无数双或粗糙、或稚嫩、或颤抖的手中落下。那不仅是选择,更是一种练习,一种对自身权利的笨拙而郑重的确认。
此刻,结果就张贴在那里。
「根据票数,」陈妙贞的声音高昂起来,「当选为亳州市首任民选市长的是——原亳州希望学堂总教习,吴守拙!」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儒衫、面容清癯的中年人,有些局促地走上前台。他原是城中侥幸存活下来的老秀才,在希望学堂教授蒙童,为人方正,颇得人心。他望着台下无数双眼睛,张了张嘴,最终只深深鞠了一躬。
「同时,当选为大明国会亳州选区首任代表的是——原涡河义军骨干,现第三砖瓦厂管事,孙铁锤!」
一个膀大腰圆、脸上带着疤的汉子大步上台,他原是孙大刀的部下,性子耿直,在组织生产中立下功劳。他不会说什么漂亮话,只是用力抱拳,向四方行礼,声如洪钟:「俺孙铁锤没啥本事,就一条,谁对咱亳州老百姓好,俺在国会上就替谁说话!谁想欺负咱亳州人,先问问俺的拳头答应不答应!」
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混杂着欢呼与笑声的声浪。
陈妙待声浪稍平,深吸一口气,宣布了最重要的决定:
「自今日起,亳州安民会,完成其历史使命,正式解散!为期一年零八个月的军事过渡管制,结束!」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一字一句,清晰无比:
「亳州,自此正式并入大明版图,为大明治下之亳州市!受金陵直辖!享大明律法保护,尽大明国民义务与权利!」
没有冲天的鞭炮,没有漫天的彩带。但一种更深沉的、发自内心的激动在人群中涌动。许多人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眼中闪烁着泪光。他们知道,「安民会」和「工分券」是救命的筏子,而今天,他们终于踏上了坚实的新岸,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民」。
「新的亳州市政府,将在吴市长主持下,即刻履职!大明央行亳州分行、大明邮政亳州分局、大明税务亳州司等机构,亦将于近日挂牌成立!」陈妙贞继续说道,「亳州的一切,将逐步纳入国家正轨!」
仪式结束,人群却久久不愿散去,围着那巨大的票榜指指点点,议论着他们的新市长和国会代表。
而在原安民会总部门口,则是另一番景象。数百名原安民会骨干、从本地招募的文书、郎中、工匠,以及许多自愿报名的青壮,背着行囊,整齐列队。他们之中,很多人身上还带着亳州重建的风霜痕迹。
陈妙贞已换上了一身利落的行军装束,站在队伍前。她看着这些一同从尸山血海中建立起秩序的老部下和新同伴,朗声道:
「亳州事了,然北伐未竟!蔡州新复,百废待兴,尤缺人手!吾等安民会之经验,正可用于彼处!愿随我西上蔡州者,登车!」
没有过多的动员,简单的命令下,人群发出低沉的应和。他们井然有序地登上一辆辆由亳州新建马车厂生产的、还带着桐油味的大车。车上装载着宝贵的文书档案、防疫手册、简易医疗器具、以及部分从亳州库房中调拨的应急粮种和药材。
车轮滚滚,这支承载着亳州经验与希望的队伍,驶出刚刚获得新生的城门,沿着新修的官道,向着北方那片同样饱经创伤、亟待抚慰的土地——蔡州,坚定前行。
亳州的时代翻开了新的一页,而安民会的火种,则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播撒。
光州城南,淮水汤汤。一队队身着灰蓝军服、装备精良的士兵,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沉默地开进光州城。城头那面曾经由杨再兴部升起的、略显陈旧的「杨」字旗缓缓降下,取而代之的,是明国蕲黄兵团的日月战旗与「蕲黄」字旗。交接在一种肃穆而略带微妙的气氛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