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红色题材会议(1 / 2)
会议室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4幅红色主题的油画,分别是《新文化运动》《红军过草地》《开国大典》《改革开放》,油画下方的展示架上,陈列着民国时期的报纸复印件、红军用过的旧水壶复制品、建国初期的粮票等实物,为审核会议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上午9点整,审核人员陆续到场,他们中既有tVb从业20年以上的资深编剧、导演,比如曾执导过《浦江风云》的张导、编写过《香江人家》的李编剧,也有从内地延请的3位党史专家——来自京市党史研究院的王教授、沪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刘研究员、粤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的陈学者,此外还有tVb制作部总监、艺人部副总监及财务组代表,共计21人。
9点10分,阮梅的特别助理林薇穿着一身黑色职业套装,踩着5厘米高跟鞋走进会议室,她手里拿着一台银色笔记本电脑,走到长桌主位旁的投影幕布前,将电脑与投影仪连接,屏幕上随即显示出“tVb红色题材剧审核会议议程”,内容包括:9:10-10:30审核《觉醒年代》剧本、10:40-12:00审核《长征纪事》剧本、13:30-15:00审核《建国风云》剧本、15:10-16:30汇总修改意见并形成审核报告。
林薇调整好投影角度,转身面向众人,声音清晰:“各位老师、总监,欢迎参加本次红色剧本题审会议,阮董特别交代,红色题材剧是tVb今年重点布局的内容方向,要严格把控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确保每一部作品都能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检验,
话音刚落,《觉醒年代》的编剧周琳站起身,她穿着米白色衬衫,手里拿着一份标注满红色修改痕迹的剧本,走到幕布前:“各位老师好,《觉醒年代》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为起点,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终点,共48集,每集45分钟,剧本围绕陈独修(对应历史人物陈独秀)、李守常(对应历史人物李大钊)、胡适之(对应历史人物胡适)等革命先驱的生平展开,着重刻画他们在思想觉醒、文化革新、探寻救国道路过程中的挣扎与坚守。”
周琳点击鼠标,幕布上切换出《觉醒年代》的人物关系图和剧情时间线:“全剧共分为5个篇章,第一篇章‘新思想萌芽’(1-10集),展现陈独修创办《新国民》(对应《新青年》)杂志的过程,以及与保守派学者的论战;第二篇章‘思想传播’(11-20集),讲述李守常从日本归国后,在京市高校讲授马克思主义,吸引大批青年学生;第三篇章‘五四运动’(21-28集),还原1919年五四运动的历史场景,展现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第四篇章‘建党筹备’(29-40集),描写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与活动;第五篇章‘开天辟地’(41-48集),呈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革命先驱们开启新征程的决心。”
京市党史研究院的王教授推了推眼镜,翻开剧本第12集:“周编剧,剧本第12集里,李守常在京市某高校演讲时,提到‘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这个表述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据我所知,1918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内还处于初步传播阶段,多数知识分子对其仍处于了解和探讨层面,直接用‘唯一出路’这样的表述,会不会显得有些超前?”
周琳早有准备,她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李守常1918-1919年文章合集》复印件,翻到其中一页:“王教授,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我们在创作时也查阅了大量史料,这份复印件是李守常1919年5月发表在《每周评论》上的文章,其中提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虽然没有直接说‘唯一出路’,但字里行间已经体现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而且考虑到剧集需要通过艺术化手法强化主题,我们在台词设计上做了适度提炼,当然,如果专家认为需要调整,我们可以修改为‘马克思主义或许是拯救中国的重要道路之一’,更贴合当时的历史语境。”
王教授接过复印件仔细查看,随后点头:“这样的调整更稳妥,既保留了人物的思想倾向,又符合历史传播的阶段性特征,另外,剧本第25集描写五四运动时,提到‘京市10所高校的3000余名学生参与游行’,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实际参与人数约5000人,涉及13所高校,这个数据可以修正,让历史细节更精准。”
周琳立刻在笔记本上记录:“好的王教授,人数和高校数量会按史料修正,我们还会在游行场景中增加‘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真实标语,同时加入学生与军警交涉的细节,比如用传单传递诉求、齐唱《黄河大合唱》(注:此处为合理艺术创作,符合时代爱国歌曲氛围)片段,增强场景的感染力。”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审核人员围绕《觉醒年代》的剧本细节展开讨论,李编剧提出“增加陈独修与家人的生活场景,比如他与子女讨论新思想的片段,让人物形象更立体”,刘研究员建议“补充《新国民》杂志的发行数据,比如每期发行量从3000册增长到1.2万册的过程,体现新思想传播的影响力”,财务组代表则确认“剧本中涉及的民国时期服装、道具采购预算,单集控制在8万港元以内,48集总预算384万港元,在前期批复的8000万港元总预算范围内”,所有意见都被周琳详细记录,形成18条具体修改建议,最终一致同意《觉醒年代》剧本通过初审,待修改完善后进入复审。
10点40分,《长征纪事》的编剧赵刚接过话语权,他穿着深灰色t恤,手里拿着剧本走到幕布前:“《长征纪事》共36集,聚焦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红军长征历程,以红一方面军的行军路线为主线,穿插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关键事件,剧本采用‘群像叙事’手法,刻画了包括红军将领、普通士兵、沿途百姓在内的200多个角色,重点展现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经典历史场景。”
幕布上切换出《长征纪事》的场景分布图,赵刚指着其中的“湘江战役”场景:“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剧本第8-10集用3集篇幅描写这场战役,我们查阅了《红军长征史料汇编》,还原了战役的时间线——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参战双方兵力(红军约8.6万人,国民党军约30万人),以及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的损失数据,为了展现红军的顽强意志,剧本设计了‘炊事班长牺牲前仍保护米袋’‘年轻战士用身体堵住枪眼’等细节,同时加入国民党军内部的战术分歧描写,让剧情更具张力。”
沪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刘研究员翻开剧本第15集,指着“四渡赤水”相关内容:“赵编剧,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同志(对应历史人物毛润之)军事指挥的经典战例,剧本中对战役的战术描写很详细,但对‘军民鱼水情’的体现稍显不足,比如红军在贵州遵义(对应遵城)期间,如何帮助当地百姓解决粮食问题、如何宣传革命思想,这些细节能更好地解释红军为什么能在艰苦环境中得到百姓支持,建议增加1-2个相关支线剧情,比如‘红军医生为百姓治病’‘战士帮老乡收割庄稼’。”
赵刚点头认同:“刘研究员的建议非常好,我们之前确实更侧重战役描写,忽略了军民互动的细节,后续会在第15集增加‘遵城百姓为红军送粮食’的剧情——当地老乡得知红军缺粮后,连夜筹集2000斤玉米、500斤土豆,由100多名村民组成运输队,冒着炮火送到红军阵地,同时在第18集‘巧渡金沙江’后,加入‘红军帮助彝族(对应彝族)群众建立自治组织’的情节,体现民族政策,这些修改不会影响主线剧情,还能让主题更丰满。”
粤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的陈学者则关注道具细节:“剧本第22集提到‘红军战士穿着单衣过雪山’,根据史料,当时部分红军战士确实只有单衣,但也有一些部队配备了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棉衣,建议在剧本中区分不同部队的装备差异,比如红一方面军某团因为缴获较多,有30%的战士穿棉衣,而某独立营因为战斗损失,80%的战士只能穿单衣,这样的细节更符合历史真实,也能体现不同部队的处境差异。”
赵刚立刻在剧本上标注:“会按陈学者的建议调整,同时补充‘红军将领将自己的棉衣让给伤员’的细节,比如红一方面军某师长(对应历史人物陈庚)看到一名年轻战士冻得发抖,当场脱下自己的棉衣给战士穿上,自己只穿一件单褂,这样既能体现装备差异,又能展现将领的爱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