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一座城(2 / 2)
明清区的定位是高端私密。她说,主打深宅大院。每套院子的面积都很大,最小的也有五百平米。价格会比唐宋两里贵一倍以上。
刘楚点点头。
这个定位合理。有些客人不想住在热闹的街区,就想要个安静的、独门独院的地方。明清大宅正好满足这个需求。
挖掘机又挖了一铲土,土堆砸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音。
他们又往东走。
走了大概十五分钟,到了最后一个区域。
这里刚打完地基。
地面是平整的混凝土,上面用白线画着建筑的轮廓。刘楚看着那些线条,能看出建筑的形状很奇怪——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各种不规则的几何体。
有的是倾斜的立方体。
有的是扭曲的柱状体。
有的是悬空的三角形。
工地边上立着几块展板,上面是建筑的效果图。展板被风吹得轻微晃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刘楚走过去看。
效果图上的建筑确实很前卫。白色的外墙,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造型夸张。有栋楼的外形是个巨大的螺旋,从地面一直旋转到顶部。还有栋楼的外形是几个立方体堆叠在一起,每个立方体的角度都不一样,看起来摇摇欲坠。
宋衿走到刘楚旁边,也看着那些效果图。
现代艺术区。她说,这里会有艺术展览、画廊、设计师工作室、独立书店、咖啡馆。也有住宿,但不是民宿,是艺术酒店。
风格?
极简现代风。宋衿指了指其中一张效果图,图上是个房间内部,全白的墙壁,巨大的落地窗,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把椅子,每个房间都会和艺术家合作设计。比如这个房间的主题是光与影,那个房间的主题是解构主义。住进去的人,本身就是在体验一件艺术品。
刘楚看着那些效果图,目光在那些奇形怪状的建筑上停留。
和国内外艺术家合作?
宋衿点点头,我们会定期举办艺术展、设计周、音乐节。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文化艺术的聚集地。
刘楚收回视线,看向那片空荡荡的地基。
这个定位也合理。青瑶胜境有古代的、有未来的、有市井的、有雅致的,但缺一个当代的、先锋的。现代艺术区正好填补这个空白。
他们离开艺术区,往回走。
走到一半,宋衿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刘楚。
要不要去天河枢纽看看?
天河枢纽?
山庄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宋衿说,其中一站会连到青瑶胜境。现在站台还在建,但观景平台已经完工了。从那里能俯瞰整个胜境。
刘楚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上午十点半。
他们往镇区中心走,走到一栋还在施工的建筑前。建筑外形是个巨大的圆柱体,外墙贴着银色金属板,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光。门口立着牌子:【天河枢纽·青瑶站(施工中)】
宋衿领着刘楚进去。
里面是个巨大的空间,还没装修完,到处是脚手架和电缆。头顶的吊顶只装了一半,能看到裸露的钢结构。但能看出未来的样子——中央是下沉式的站台,周围是环形的候车区。
他们走到施工电梯前。电梯门是铁丝网焊的,能看到里面。
宋衿按了按钮,电梯缓缓下降。然后门打开,两人走进去。
宋衿按了顶层的按钮。
电梯开始上升,很慢,机械的轰鸣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透过铁丝网能看到外面的楼层一层层往下掉。
大概过了一分钟,电梯停了。
门打开。
是个露天的观景平台。
平台很大,地面铺着防滑木板。四周没有围墙,只有玻璃护栏。护栏边上拉着黄黑相间的警示带,被风吹得啪啪作响。
刘楚走到护栏边,双手扶着栏杆,往下看。
整个青瑶胜境尽收眼底。
唐风华里在西南角,那些土黄色的坊墙、灰色的屋顶,清晰可见。能看到十字街的交叉路口,路口有个小广场,广场中央立着块还没刻字的石碑。
宋雅集巷在唐街旁边,能看到那些纤细的楼、精致的飞檐。一条竹林巷道连接着两个街区,竹林在风里晃动,竹叶反射着阳光。
赛博之城在东侧,那些高耸的金属建筑、巨型LEd屏,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白天那些屏幕显得黯淡,但能看到屏幕边缘反射的阳光。
民国街在西侧,石库门、洋楼、百乐门,错落有致。能看到工人们在屋顶上安装避雷针,一个工人坐在屋脊上,腰间系着安全绳。
明清区在北侧,虽然还在施工,但能看出那些四合院和园林的轮廓。吊车的长臂在空中缓缓转动,吊着一根横梁往建筑工地移动。
现代艺术区在东北角,那些奇形怪状的建筑地基,从高处看去就是一堆白线勾勒的几何图案。
六个区域,六种风格,在这片两千亩的土地上共存。
刘楚站在护栏边,沉默了很久。
风从远处吹过来,带着泥土和新木材的气味。护栏边的警示带在风里拍打着玻璃。
我当初想要的,其实就是个镇子。他说。
宋衿走到他旁边,也把手扶在护栏上,看着下方。
您得到的,是一座城。她难得的露出一个笑容,一座能装下所有人、所有时代梦想的城。
刘楚没接话。
他看着下方那片土地。
工程车在唐街的路口掉头,扬起一片灰尘。民国街的石库门外墙上,工人正用吊篮把霓虹灯招牌的支架吊上去。赛博之城那些巨型LEd屏在白天显得黯淡无光,但屏幕下方有工人在检修线路。明清区的池塘已经挖好了一个雏形,能看到水坑的边缘。
这座城还在建。
但它已经在呼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