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拜师修炼下山 > 第27章 航海梦想的千童东渡遗址公园

第27章 航海梦想的千童东渡遗址公园(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一些珍贵的文物也在扩建后得以更妥善的保护和更全面的展示。马本斋将军用过的马鞭、读过的书籍,回民支队战士们破旧却依然坚挺的武器装备,每一件都带着历史的温度。旁边新增的详细注解,补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这些冰冷的文物变得鲜活起来,它们不再是沉默的物件,而是英雄们不朽精神的见证。

在一个专门介绍马本斋母亲白文冠烈士的展区,扩建后的内容更加丰富感人。通过图文、影像资料,详细讲述了这位伟大母亲如何支持儿子抗日,如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的感人事迹。顾倾城看着那些资料,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她感受到,这次“扩写”不仅仅是增加了展品,更是深化了情感的连接,让参观者更能体会到英雄背后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他们还参观了新增设的临时展厅,里面正在举办一个关于“新时代传承马本斋精神”的主题展览,展示了沧州人民在马本斋精神激励下,在新时代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涌现出的模范人物。这让他们感受到,马本斋精神并未随着历史远去,而是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承和发扬,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走出纪念馆,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明媚。顾倾城和陈晓阳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满足与感动。这次重访,因为纪念馆的“扩写”,他们对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更立体的了解,对那份沉甸甸的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红色教育。这“扩写”的不仅是展馆的空间,更是历史的记忆,是精神的传承,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秋意渐浓,天高云淡。顾倾城和陈晓阳这对老友,时隔数月,又一次驱车来到了位于沧州市沧县的神然生态农业园。车子刚驶入园区外围,那股不同于城市喧嚣的清新空气便扑面而来,夹杂着泥土的芬芳与瓜果的甜香,瞬间涤荡了一路的风尘与疲惫。

“呵,还是这里舒服!”陈晓阳推开车门,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惬意的笑容。他记得上次来还是初春,万物复苏,一片嫩绿,如今想来,已是另一番景致。

顾倾城也下了车,拢了拢被微风拂起的发丝,目光所及,满目皆景。比起春天的娇羞,秋日的神然生态农业园更显成熟与丰盈。远处的稻田金灿灿的,稻浪翻滚,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沉甸甸的稻穗谦虚地低下了头,仿佛在向辛勤的农人致敬。近处的果蔬大棚错落有致,一座座白色的“小屋”里,孕育着勃勃生机。偶有几个农人戴着草帽,在田埂间穿梭忙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丰收画卷。

“走,我们先去看看那边的采摘园吧,”顾倾城兴致勃勃地提议,“我记得上次来,老板娘说秋天的葡萄和柿子特别甜。”

“正合我意!”陈晓阳笑着应道,“顺便尝尝他们这儿的农家菜,那叫一个地道!”

两人沿着园区内铺设的青石板路缓缓前行,路边的格桑花仍在努力地绽放着最后的绚烂,五彩斑斓,煞是好看。偶有几只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还有几只麻雀在枝头跳跃嬉闹,叽叽喳喳地唱着欢快的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让人心情不由得轻快起来。

他们边走边聊,回忆着上次来时的趣事,也畅想着这次的收获。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他们身上,暖洋洋的。不远处,传来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的欢笑声,更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神然生态农业园,对于顾倾城和陈晓阳而言,不仅仅是一个休闲游玩的地方,更像是一个能让人暂时忘却都市烦恼、回归自然本真的心灵栖息地。每一次来,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也总能带走一身的轻松与愉悦。这一次,他们期待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再次收获满满的惊喜与惬意。

秋日的午后,阳光带着些许慵懒,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沧州市泊头市的大地上。顾倾城与陈晓阳,这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充满好奇的伙伴,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目的地正是他们心驰神往的——三井·大运河酒文化产业园。

车子缓缓驶入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古朴与现代巧妙结合的园区大门。门楣之上,“三井·大运河酒文化产业园”几个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与蓬勃的时代气息。与前次不同,今日的园区似乎更添了几分静谧与深邃,仿佛在静静等待着知音的探寻。

“还记得吗?上次我们来,正好赶上他们的封坛大典,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陈晓阳一边停好车,一边兴致勃勃地回忆道,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顾倾城微微颔首,嘴角噙着一抹浅笑:“当然记得,那浓郁的酒香,匠人们虔诚的神情,还有大运河畔那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让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可得好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番。”

两人并肩步入园区,脚下的青石板路干净整洁,两旁绿树成荫,偶有几声清脆的鸟鸣,更添几分雅致。空气中,不再是上次那般浓烈的庆典酒香,而是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持久的窖泥与粮食发酵后的复合香气,温润而醇厚,仿佛每一口呼吸都在与历史对话。

他们首先来到了重新修缮过的“运河酒韵”主题展馆。展馆外观仿照明清时期运河商埠的建筑风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步入其中,幽暗的灯光下,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从大运河漕运的繁华盛景,到泊头作为水陆码头的兴旺,再到三井酒坊如何依托运河之便,汲取天地灵气,传承古法酿造技艺……每一件展品,无论是斑驳的旧酒器、泛黄的古籍记载,还是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都诉说着三井酒与大运河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看这张老照片,”顾倾城指着一幅挂在墙上的黑白影像,“这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三井烧锅了吧?酿酒的伙计们正忙着搬运酒坛,运河码头就在不远处,真是一派繁忙景象。”

陈晓阳凑近细看,点头道:“是啊,没有大运河,就没有泊头的繁荣,恐怕也没有三井酒的今天。这水,这粮,这人,还有这河,真是缺一不可。”

穿过展馆,便来到了核心的酿酒车间。与现代工厂的喧嚣不同,这里更多的是一种井然有序的沉静。只见经验丰富的酿酒师傅们,身着传统的粗布工装,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拌料、上甑、蒸馏等工序。蒸汽腾腾中,浓郁的酒醅香气扑面而来,带着谷物的原始芬芳。顾倾城和陈晓阳屏息凝神,看着师傅们娴熟的动作,感受着那份代代相传的匠心与坚守。他们注意到,部分传统的地缸发酵池依然在使用,而旁边则是引入了现代科技的控温发酵车间,古老的技艺在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