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人性善恶(2 / 2)
“荀子?人性本恶?”
萧何彻底愣住了。
荀子,这位去世不过二十八年的儒学大师,其学说虽博大精深,但因一些观点(尤其是“性恶论”)与孟子代表的儒家主流相悖,并未被朝廷广泛宣扬,尤其是在底层不识字的黔首之中,知之者甚少。
他们大多只懵懂地知道陛下教他们“人之初,性本善”。
赵凌看着萧何震惊的表情,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微微一笑,问道:“怎么?爱卿是否觉得,朕此举乃是口是心非,是伪善地表面上推崇儒家‘性善论’,而内心却信奉‘性恶论’?”
“臣……臣不敢!”萧何连忙低头,但眼神中的困惑却丝毫未减。
赵凌并未怪罪,而是耐心地开始阐述,如同一位博学的导师:“爱卿需知,孟夫子与荀卿,他们所讨论的‘性’,其定义本就有所不同。”
他条分缕析,思路清晰:“孟夫子所言‘性’,乃是指人区别于禽兽之所在,是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生而具备的、向善的道德本性。”
“而荀卿所言‘性’,则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与生理欲望,是那‘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是那‘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赵凌总结道:“尽管他们的起点看似相反,个言善,一个言恶。但他们的终点,却惊人地一致。”
“他们都坚信,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与修养,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达到‘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境界。”
他话锋一转,回到了最初的问题,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么,爱卿再想想,朕让天下黔首,无论老少,皆诵读《三字经》,学习‘人之初,性本善’,这本身,岂不正是采用了荀卿‘化性起伪’的主张吗?”
“化性起伪”!
荀子提出的这个核心概念,意指通过后天的人为努力(“伪”),来教化、改变那原本“恶”的自然本性(“性”),从而引导出善良的行为,建立起社会的秩序与道德!
萧何是何等聪明之人,被赵凌这一点拨,脑海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瞬间照亮了所有的迷雾!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皇帝陛下,竟是如此深意!
因为他内心深处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天生具有趋利避害、追求享乐、甚至争夺嫉妒的自然欲望,所以才更需要通过无所不在的教化力量,向天下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可能被权势、财富、名望所诱惑的臣子,以及千千万万的黔首,不断地灌输“人性本善”的观念!
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本性是善良的,是光明的!
让他们觉得,行善积德、忠君爱国才是顺应本性,而作奸犯科、结党营私、威高震主才是违背天性的、错误的行为!
这简直是一个精妙绝伦的悖论!
一个充满政治智慧的循环!
利用孟子“性善论”的旗帜和内容作为教化的工具告诉人们你们是善的,来实践荀子“性恶论”的治理逻辑。
因为你们本质有恶的倾向,所以需要被教育和约束!
最终目的,是引导所有人向外学习礼法、忠于君王、恪守本分,成为帝国所需要的“道德君子”!
“陛下……陛下圣明!”萧何感叹道,“臣明白了!荀孟之道,竟能在陛下手中如此融会贯通,化为治国安邦之良策!此等智慧,臣臣五体投地!”
他望着御座之上那年轻的帝王,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敬畏。
这世界,果然如此奇妙!看似对立的思想,在更高的层面,竟能如此和谐统一,成为驾驭人心、稳固江山的无上法门!
注:荀子提出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指“人为”的努力,即后天通过礼法、教育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