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刀光映忠骨:大宋兵王的千古遗憾(1 / 2)
第一章面涅染血:昆仑关的绝杀
皇佑五年的冬夜,昆仑关下的寒风裹着雪粒子,刮在狄青脸上像刀子割。他披着玄色披风,手里的铁鞭沾着西夏兵的血,凝结成暗红的冰碴。城楼上的西夏军旗还在飘,旗下却已没了活口——刚刚那场厮杀,宋军以三千精兵破敌两万,硬生生从西夏人手里抢回了这南疆咽喉。
“将军,城楼上有西夏主将的金印!”副将杨文广提着颗血淋淋的头颅跑过来,铠甲上插着三支断箭。
狄青抬手抹了把脸上的雪,额角的“面涅”(刺青)在火把下格外醒目——那是他早年当配军时留下的印记,如今成了宋军眼里的战神图腾。他接过金印,指腹摩挲着上面的狼头纹:“传我将令,休整半个时辰,直取邕州!”
话音刚落,有亲兵捧着封信跑过来,信封上盖着枢密院的火漆印。狄青拆开一看,脸色骤沉。信是枢密使韩琦写的,说朝廷怀疑他拥兵自重,命他克复邕州后即刻班师,不得延误。
杨文广凑过来瞥见信上的字,气得一拳砸在城砖上:“这群文官!咱们在前线拼命,他们在京城扯后腿!”
狄青把信揉成一团塞进怀里,翻身上马。马缰勒紧,战马长嘶一声,蹄下的积雪飞溅。“将士们!邕州城里有百姓等着咱们救,跟我冲!”
铁鞭挥下,宋军如潮水般涌出昆仑关。
火把连成的长龙在雪地里蜿蜒,狄青的身影冲在最前面,面涅上的血迹混着雪水,在月光下泛出冷硬的光。
这一战必须快,快到让朝堂来不及再发一道掣肘的命令。
第二章面涅之辱:枢密院的冷箭
班师回朝那天,汴京的百姓挤在街道两旁,踮着脚想看看这位打败西夏的“面涅将军”。狄青穿着嵌银丝的铠甲,骑在高头大马上,面涅依旧清晰。有孩童举着鲜花跑过来,被他一把抱到马背上,惹得人群阵阵欢呼。
可这份热闹,到了枢密院门口就戛然而止。韩琦穿着紫色官袍,站在台阶上,眼神像淬了冰:“狄将军,陛下有旨,命你卸甲入宫。”
狄青刚走进枢密院大堂,就听见一阵窃笑。几个文官捂着嘴,盯着他的脸指指点点。御史中丞王举正站出来,手里举着奏折:“狄青出身配军,面有刺青,此等贱籍之人竟位列枢密使,恐有损朝廷体面,请陛下贬其官职!”
宋仁宗坐在龙椅上,眉头皱了皱。他知道狄青有功,可满朝文官都这么说,他也架不住压力。“狄青,你可愿用汤药去除面涅?”
狄青猛地跪倒,铠甲碰撞地面发出闷响:“陛下!臣的面涅是当年当兵时所刺,每一道纹路都记着沙场的血与泪。若去除面涅,便是忘了出身,忘了战死的弟兄!”
他扯开衣襟,露出胸口纵横的伤疤:“这些伤疤和脸上的面涅一样,都是臣的勋章!文官可以看不起臣的出身,却不能否认臣为大宋流的血!”
宋仁宗被噎得说不出话,韩琦却趁机开口:“狄将军此言差矣。朝廷命官当有威仪,面有刺青,如何服众?”
“战场上的威仪,是靠刀枪拼出来的,不是靠脸!”狄青猛地抬头,目光扫过堂下的文官,“若让诸位去守昆仑关,恐怕早就弃城而逃了!”
这话戳中了文官的痛处,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宋仁宗见状,连忙打圆场:“此事暂且搁置,狄将军一路辛苦,先回府歇息吧。”
狄青走出皇宫时,夕阳正沉。
街上的百姓还在议论他的面涅,可他听着,却觉得比枢密院的冷嘲热讽更刺耳。
他翻身上马,马鞭狠狠抽在马臀上——这大宋的天,对武将竟如此不公。
第三章府衙惊变:深夜的刺杀
狄青的枢密使府,比不得其他官员的府邸气派,院里只种着几棵老槐树,还是他亲手栽的。这晚,他刚和杨文广商议完西北防务,就听见院墙外传来一声轻响。
“有刺客!”亲兵大喝一声,拔刀冲了出去。
狄青抄起墙上的铁鞭,刚走到门口,就见三个蒙面人举着弯刀扑过来。刀光凌厉,直取他的面门。狄青挥鞭格挡,铁鞭与弯刀相撞,火花四溅。他常年征战,身手利落,三两下就打翻一个刺客,可剩下的两个却像疯了一样,不顾死活地往前冲。
杨文广提着长枪赶来,一枪刺穿一个刺客的肩膀。那刺客惨叫一声,从怀里掏出个瓷瓶,摔在地上。烟雾瞬间弥漫开来,等烟雾散去,两个刺客已经没了踪影,只留下一具尸体和半块绣着“韩”字的衣角。
“是韩琦的人!”杨文广捡起衣角,气得浑身发抖,“他这是想斩草除根!”
狄青盯着那具尸体,尸体的腰间挂着个令牌,是枢密院的侍卫令牌。他把令牌攥在手里,指节发白。“把尸体处理掉,此事不许声张。”
杨文广急了:“将军!他们都要杀你了,你还忍?”
“不忍又能如何?”狄青松开手,令牌落在地上,“满朝都是他们的人,闹到陛下那里,只会说我恃功跋扈,蓄意闹事。”
深夜的风刮过槐树,叶子沙沙作响。狄青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给自己倒了杯酒。酒是西北的烈酒,辣得喉咙发疼。他想起在昆仑关战死的弟兄,他们的尸骨还埋在南疆,而他这个活着的将军,却要在京城提防背后的冷箭。
这时,妻子魏氏端着一碗热汤出来,轻轻放在他面前。“别喝了,伤身子。”她的手指抚过他脸上的面涅,动作轻柔,“当年在陕西,你带着伤杀退西夏兵,我就知道,你不是怕事的人,只是不想让朝堂看笑话。”
狄青握住她的手,手心里全是老茧。“委屈你了,跟着我担惊受怕。”
魏氏笑了笑,帮他理了理披风:“只要你好好的,我不怕。”
第四章西北告急:被扣押的兵符
庆历元年,西夏李元昊撕毁盟约,再次入侵西北,连破三城。边境的急报雪片般送到汴京,宋仁宗急得团团转,召集群臣议事。
“狄青!”宋仁宗看向狄青,“朕命你为西北招讨使,即刻领兵出征!”
狄青刚要领旨,韩琦突然站出来:“陛下不可!狄将军手握重兵,若再掌西北兵权,恐生反心。臣以为,应派文官监军,节制兵权。”
“韩大人!”杨文广忍不住开口,“军情紧急,再拖延下去,西北就完了!”
王举正也附和:“韩大人所言极是,武将不可信,必须派监军。”
宋仁宗犹豫了。他知道狄青可靠,可架不住文官们轮番劝说。“那就派尹洙为监军,与狄将军一同出征。”
狄青咬着牙,硬生生把反驳的话咽了回去。他知道,尹洙是韩琦的门生,此去西北,怕是处处受制。
回到府里,狄青让人收拾行装,魏氏却捧着兵符走过来,脸色发白:“兵符……兵符被枢密院的人拿走了,说要先核验,明日才能给你。”
“核验?”狄青猛地站起来,“这分明是故意刁难!西北战事刻不容缓,耽误一天,就有无数弟兄送命!”
他当即备马,直奔枢密院。韩琦正在院里赏花,见他来了,故作惊讶:“狄将军深夜到访,有何要事?”
“兵符为何扣押?”狄青攥着拳头,指节发白。
韩琦慢条斯理地浇着花:“狄将军别急,兵符事关重大,总得仔细核验。再说,尹监军还没准备好,你就算拿到兵符,也走不了。”
狄青看着他虚伪的嘴脸,恨不得一拳砸上去。可他不能——他要是动了手,正好中了韩琦的圈套。“韩大人,西北的百姓在等着救,你不能拿他们的性命开玩笑!”
“狄将军言重了。”韩琦放下水壶,“朝廷自有安排,你只需等着就行。”
狄青气得浑身发抖,却只能转身离开。
走出枢密院,夜风吹得他面涅发疼。
他抬头望着夜空,星星被乌云遮住,就像他此刻的处境——看不到一点光。
第五章沙场受制:监军的瞎指挥
三天后,狄青终于拿到兵符,带着三万宋军赶往西北。可刚到延州,尹洙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狄将军,陛下有旨,凡事需与我商议,不可擅自做主。”尹洙穿着锦袍,站在城楼上,根本没把满身风尘的狄青放在眼里。
狄青忍着气:“西夏兵就在三十里外,当务之急是加固城防,准备迎战。”
“加固城防?”尹洙笑了,“狄将军太谨慎了。依我看,应主动出击,杀西夏人个措手不及。”
“不可!”狄青反驳,“西夏兵擅长骑兵作战,我军长途奔袭,疲惫不堪,主动出击必败无疑。”
尹洙却梗着脖子:“你是觉得我不懂兵法?我告诉你,我读的兵书比你打的仗都多!今天必须出击!”
他掏出监军令牌:“我以监军的名义下令,即刻出兵!违令者,斩!”
狄青看着令牌,又看了看身后疲惫的将士,牙齿咬得咯咯响。他知道,尹洙是想抢功,可这功,是用将士的性命换的。
没办法,狄青只能点兵出战。宋军刚出城,就钻进了西夏兵的埋伏圈。箭雨如蝗,宋军纷纷倒地,惨叫声此起彼伏。狄青挥舞铁鞭,杀开一条血路,可身边的弟兄还是越来越少。
“将军,快撤!”杨文广带着残兵冲过来,护着狄青往城里退。
尹洙站在城楼上,见宋军大败,吓得腿都软了,连忙让人关城门。狄青刚冲到城门口,城门就开始关闭,差点把他关在外面。
“尹洙!你敢关城门!”狄青怒吼。
尹洙躲在城楼里,不敢出声。直到狄青带着残兵冲进城,他才探出头,假惺惺地问:“狄将军,没事吧?”
狄青没理他,径直走到伤兵中间。有个年轻的士兵腿被箭射穿,见了狄青,眼泪掉下来:“将军,我们不该出击的……不该的……”
狄青蹲下身,帮他包扎伤口,手指忍不住发抖。
这一战,宋军损失了五千弟兄,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兵。
他站起身,看向城楼的方向,眼里的杀意几乎要溢出来。
第六章釜底抽薪:被调换的粮草
战败的消息传到汴京,韩琦不仅没责怪尹洙,反而上书说狄青“指挥失当,导致兵败”。宋仁宗虽然没降狄青的职,却也派人来斥责了他几句。
狄青憋着一口气,想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打个翻身仗。他让人准备粮草,打算绕到西夏兵后方,断他们的粮道。可等粮草运到,他打开粮袋一看,差点晕过去——里面全是沙子和发霉的谷子,根本没法吃。
“这是怎么回事?”狄青抓住押粮官的衣领,厉声质问。
押粮官吓得脸色发白:“狄将军,这粮草是枢密院派发的,我们只是负责押送,不知道里面是沙子啊!”
狄青松开手,心里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他知道,这又是韩琦的手段——断了他的粮草,看他怎么打仗。
杨文广气得拔剑砍在粮袋上:“这群奸贼!我去京城告他们!”
“没用的。”狄青摇了摇头,“他们早就算好了,你一去,就会被扣上‘造谣惑众’的罪名。”
他让人把城里的百姓召集起来,当众打开粮袋。沙子和霉谷撒了一地,百姓们看了,纷纷义愤填膺。“狄将军,我们家里还有存粮,愿意捐出来!”“对!我们跟西夏人拼了,不能让他们欺负到家门口!”
狄青看着百姓们一张张恳切的脸,眼眶有些发热。他跪倒在地,对着百姓们磕了个头:“狄青多谢乡亲们!此恩,我必当报答!”
百姓们的存粮不多,却解了燃眉之急。狄青带着将士们,吃着掺了沙子的米饭,连夜出发,绕到了西夏兵的后方。
夜色如墨,狄青带着弟兄们趴在草丛里,盯着西夏的粮营。营里的火把亮着,守卫却很松懈——他们根本没想到宋军会来。
“动手!”狄青低喝一声,率先冲了出去。
宋军像猛虎下山,杀进粮营。西夏兵猝不及防,纷纷逃窜。狄青一把火把粮营烧了,火光冲天,照亮了半边天。
等西夏主将李元昊得知粮营被烧,率军赶回来时,狄青已经带着弟兄们撤回了延州。李元昊看着烧焦的粮营,气得哇哇大叫,却也只能下令撤军——没了粮草,他根本打不了仗。
延州解围的那天,百姓们敲锣打鼓,捧着酒肉送到军营。
狄青站在城楼上,看着欢庆的人群,却高兴不起来。
他赢了这一战,可输给了朝堂的算计。
第七章京城流言:“狄天使”的厄运
狄青打了胜仗,按理说该受封赏,可汴京却传起了流言。有人说他“夜闯宫门,意图不轨”,有人说他“与西夏勾结,故意放李元昊撤军”,甚至还有人说他脸上的面涅是“反相”,迟早要谋反。
这些流言,全是韩琦和王举正散布的。他们怕狄青功高盖主,威胁到文官的地位,就想借流言扳倒他。
宋仁宗本就对武将心存猜忌,听了流言,心里更不踏实了。他召狄青回京,名义上是封赏,实则是想把他放在眼皮子底下监视。
狄青回到汴京,刚进府,就见魏氏坐在院里哭。“怎么了?”他连忙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