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 > 第213章 弘历的小心思

第213章 弘历的小心思(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商铺门框上贴着《新制换算表》,肉铺的铁秤挂着“校准印记”,掌柜称肉时会特意报出“五百克,正好一斤”。

布庄的木尺刻着厘米刻度,裁缝量体裁衣时,嘴里念叨的还是“三尺腰围”,手上却按着“一米”的刻度比划。

江南的粮商王掌柜带着新校准的斗斛去苏州进货,以往要按当地“大斗”换算,如今一斗准准十升,他对着账本笑道。

“总算不用带三把斗出门了,这新制真是救了我们这些跑商的。”

陕西的税官李大人拿着新制天平收粮,以往要记“一石合多少斗”的换算表,如今直接按千克称重,账本上的数字清清爽爽,再无模糊之处。

一月后,赵启铭巡查至保定府,见集市上农妇拿着新秤互相比对,布庄掌柜用米尺给孩童量身高,连挑担卖水的小贩都知道“一担水正好五十升”,不由得对同行的吴尊义叹道。

“原来真如皇上所说,百姓认的不是‘新旧’,是‘实在’——这新制立住了。”

保定府城郊的蒙学堂里,王秀才手持黄铜米尺讲解:“十毫米为一厘米,十厘米为一分米,十进制换算比旧制更易记。”

学童狗蛋、柱子拿着木尺互量身高,“狗蛋一百三十厘米,我一百二十厘米”的喊声此起彼伏。

先生写下《新制儿歌》,稚嫩的跟读声让“米、克、升”成了认知世界的新标尺。

苏州织造工坊内,张掌柜带着裁缝们围着刻有厘米刻度的量体台忙碌。

以往靠经验估“三尺腰围”常出偏差,如今量出“八十厘米”便能精准下料,张掌柜算起账来喜道。

“按新标裁衣,十件能省两匹布!”

中华火炮公司车间里,李师傅用毫米卡尺测炮管内径,读数“九十八毫米”时误差不超半毫。

“按新标下料,壁厚一分不差,炸膛隐患少了!”

仓库里钢材按吨计、火药按克分,账房先生老刘记起账来清清楚楚,领料再无错漏。

南阳府县学堂赵先生带学生量百米跑道,演示“两百米是两里路的五分之一”,数理课上用升量器装水,孩子们看着“一升水重一千克”的天平平衡,眼里满是好奇。

……

养心殿内檀香袅袅,弘历手持周明远的奏折,眉头先紧后舒。

奏折里既有新制推行的成效,例如保定学童用米尺量身高,苏州织造靠厘米刻度省布料等。

也如实报了各地动荡,苏州商户嫌换算麻烦罢市三日,山西老吏算错税粮闹了纠纷,还有老妪拿着旧秤哭诉“新秤称少了粮”。

“改千年旧制,风波果然难免。”

但看到后续补报“工部派教习驻市指导,七日后商户复市”“老吏经培训已能算清”“验秤后老妪知新秤更足”,神色渐渐缓和。

弘历放下奏折,对贴身太监李玉道:“传朕旨意,赏工部官员各百两,增印万份换算表发往各地府县。

另让《中华日报》多登百姓得实惠的例子,助新制立稳。”

李玉得令踮着脚退出去,殿门“吱呀”合上,弘历往龙椅上一靠,将翻卷的旧制换算册“啪”地扔在案上。

瞅着新制量具上清晰的“米”“千克”刻度,弘历终于笑出声:“可算不用跟这些零散旧制较劲了!”

习惯了现代度量标准的弘历,早烦透了各地奏报的混乱——江南用“丈”、塞北论“步”,粮税有“石”有“担”,连算亩产都得先理一堆换算,如今新制立了,按体系办事怎不舒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