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洞察人心,离间之策(1 / 2)
密室之内,烛火跳动,将我与貂蝉的影子在墙壁上拉得忽长忽短,如同鬼魅。
空气中弥漫着卷宗特有的陈旧气息,以及……一丝由极度专注而产生的、近乎凝固的紧张感。
貂蝉刚刚呈上的那份关于贾诩在许都日常动向的汇总,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瞬间击中了我思绪的最深处。
“孤臣。”
貂蝉用这两个字,为这份长达数千字的报告,做出了最精准的总结。
是的,孤臣。
报告中详尽地记录了贾诩自投曹以来的种种细节:
他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从不与任何朝臣私下结交,更从不参与任何派系之争。
他的府邸与曹氏、夏侯氏那些门庭若市的府邸相比,简直冷清得像一座庙宇。
曹操在公开场合对他礼遇有加,称其为“吾之子房”,但私下里,却从未让他染指过任何一支核心兵马的指挥权。
他所有的建议,都只停留在“谋”的层面,一旦涉及“行”的层面,执行者永远是曹操最信任的宗亲将领。
这些细节,在旁人眼中,或许是贾诩明哲保身的智慧,是其“大隐隐于朝”的高明手段。
但在我的眼中,配合着我脑海中那些来自另一个时空的、血淋淋的历史记忆,
这哪里是什么“孤臣”,这分明就是一个披着华服、戴着镣铐的……囚徒!
我的思绪,瞬间回到了那个黑暗的长安城。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兵败,本欲散伙奔逃。
是谁?
是贾诩,为了自保,对他们说:
“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
不若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
这一计,直接导致了长安城的生灵涂炭,汉献帝的颠沛流离!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当汉献帝的使者前来调解,意图让李傕、郭汜二人和解时,是谁?
又是贾诩!
他担心二人和解后,自己的地位将不保,于是悄悄对李傕的亲信说:
“此上策也,然公之心,以为朝廷意何如?
岂有真心和将军意耶?”
最终,他亲手策划并推动了毒杀汉帝使者的恶行!
为了自保,可以祸乱京师。
为了自保,可以毒杀天使。
这样一个将“自身安危”置于皇权、道义、乃至天下苍生之上的人,一个骨子里刻满了“不信任何人”的人,曹操……
又怎么可能真正信他?!
曹操是什么人?
他挟天子以令不臣,无论内心如何,明面上他始终是汉臣,他需要“兴复汉室”这块遮羞布。
而贾诩的所作所为,恰恰是撕碎这块遮羞布最彻底的人!
曹操可以用他的计,用他的智,用他的毒,去对付敌人,但他绝不可能将自己的后背,交给这样一条随时可能反噬主人的毒蛇。
所谓的“吾之子房”,不过是一句说给天下人听的客气话!
所谓的“太中大夫”,不过是一座装饰华美的黄金囚笼!
曹操用他,是因为他的计谋实在太过好用。
曹操防他,是因为他的人品实在太过堪忧。
这一用一防之间,就是我唯一的机会!
贾诩聪明到了极点,他一定能感受到曹操那份藏在礼遇之下的猜忌与疏离。
他如今的“闭门谢客”,与其说是自保,不如说是一种战战兢兢的、如履薄冰的求生姿态。
他在曹营,名为重臣,实则没有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同僚;
名为谋主,实则没有半点可以倚为根基的兵权。
他的荣华富贵,他的一切,都系于曹操的一念之间。
只要曹操对他还“有用”的判断,大于对他“有威胁”的疑心,他就能活。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等待他的,必然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就像一个走在悬崖钢丝上的舞者,看似优雅,实则每一步都充满了死亡的恐惧。
一个石破天惊的、疯狂至极的计划,在我心中如火山般喷薄而出!
——策反贾诩!
不!
比策反更进一步!
我根本不需要他立即冒着杀头的风险来投奔我这个弱小的汉中之主。
那不现实,也不符合他“自保为上”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