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建立完善的维修网络(2 / 2)
焊接质量、装配精度、表面处理,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们还打开了几个关键部件,查看内部结构和加工工艺。
“这个减速器是自己加工的?”一位专家指着变速箱问道。
“是的,我们根据设计图纸自行制造。”沈良如实回答。
“齿轮精度怎么样?有没有噪音问题?”
“经过精密加工,噪音控制在65分贝以下,符合作业环境要求。”
专家满意地点头。
检查持续了两个小时,专家们对设备的整体质量给予了肯定。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技术文件审查。
会议室里,厚厚的一摞资料摆在桌子上。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用户反馈,每一份文件都被仔细翻阅。
“这个结构强度计算有问题。”一位结构专家指出了技术文件中的一处疏漏。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但表面保持镇定:“您看哪里不对?我重新核算一遍。”
“这里的载荷分布没有考虑动态因子。”专家在图纸上划了个圈。
沈良仔细一看,确实是个疏忽。在静态计算的基础上,应该增加动载系数,这样计算结果才更准确。
“您说得对,我立即修正。”他拿起笔重新计算。
好在问题不大,加上动载系数后,结构强度依然满足安全要求,甚至还有一定的余量。
“现在没问题了。”专家检查了修正后的计算结果,表示认可。
审查继续进行,专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十几个技术问题。沈良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一给出了满意的答复。
下午三点,技术鉴定正式结束。
专家们集体退到另一间会议室进行评议。沈良和陈志华只能在外面焦急地等待。
“怎么样?有把握吗?”陈志华小声问道。
“应该问题不大。”沈良分析道,“专家们的态度都比较积极,没有提出什么致命的技术缺陷。”
但他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技术鉴定不仅要看产品质量,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生产条件、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
一个小时过去了,会议室的门依然紧闭。透过玻璃窗,能看到专家们在激烈讨论,但听不清具体内容。
“他们在争论什么?”小李悄悄问道。
“可能是在讨论技术等级。”沈良猜测道,“鉴定结果分几个档次,达到什么水平很重要。”
又过了半个小时,会议室的门终于开了。
李处长走出来,表情严肃,看不出喜怒。
“鉴定结果出来了。”他清清嗓子,语气庄重,“经过专家组认真评议,一致认为该产品技术先进,工艺成熟,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沈良的心跳顿时加快,这是要通过的节奏?
“鉴定等级为优秀,建议尽快投入批量生产。”
李处长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陈志华激动得脸都红了,用力握着沈良的手:“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沈良也很兴奋,但内心更多的是如释重负。这意味着小型挖掘机正式获得了权威认证,为后续的产业化扫清了最大障碍。
“接下来就要申请生产许可证了。”李处长提醒道,“这方面的程序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审核生产条件和质量保证能力。”
沈良点头表示理解。有了技术鉴定的背书,生产许可证应该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要尽快完善生产线,提升制造能力。“老沈,你这可是给咱们厂争光了啊!”回到厂里,老王一脸兴奋地迎上来。
消息传得真快。沈良刚下车,整个技术科就沸腾了。
“优秀等级!这在咱们厂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小李激动得声音都变调了。
陈志华笑得合不拢嘴:“沈工程师,今晚我请客,咱们好好庆祝庆祝!”
沈良摆摆手:“庆祝可以,但不能松懈。技术鉴定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他心里很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生产许可证虽然相对简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更重要的是,现在就要开始准备批量生产的事情了。
“陈厂长,我想和您单独聊聊。”沈良示意陈志华。
两人走进厂长办公室,关上门。
“说吧,有什么想法?”陈志华给沈良倒了杯茶。
沈良在椅子上坐下,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批量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咱们厂目前的财务状况...”
“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陈志华打断了他,“银行那边我已经在接触了,再不行就找上级申请专项资金。”
沈良点点头,但心里还有别的担忧。
“还有一个问题。”他停顿了一下,“市场推广怎么办?东西再好,卖不出去也是白搭。”
陈志华眉头微皱:“这确实是个难题。咱们厂以前主要做内销,对外贸易经验不足。”
沈良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在后世,他见过太多技术先进但市场失败的案例。
“我觉得可以先从租赁业务入手。”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多小工程队买不起设备,但可以租用。这样既能快速回笼资金,又能积累用户口碑。”
陈志华眼前一亮:“这个思路好!降低了客户的使用门槛。”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售后服务。”沈良继续说道,“建立完善的维修网络,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人轻轻敲响。
“进来。”陈志华喊道。
老王探进头来,神色有些异样:“厂长,外面来了几个人,说是要找沈工程师谈合作的。”
沈良和陈志华对视一眼。
这么快就有人上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