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10章 月球·地卫灯塔

第10章 月球·地卫灯塔(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云月号”的主引擎收敛着蓝紫色焰流,水星那一半炽热一半冰封的身影在恒星光芒中逐渐缩成一个明亮的光点,最终融入太阳系中心的璀璨光晕。飞船调转航向,向着内侧的地月系统平稳推进,引擎的嗡鸣变得轻快柔和,仿佛在奔赴一场跨越星际的约定。舷窗外的黑暗中,一颗银灰色的球体逐渐清晰,轮廓愈发鲜明——那便是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太阳系内最重要的“太空灯塔”。

它始终以固定的一面朝向地球,这是潮汐锁定赋予它的独特姿态。正面被恒星的直射光与地球的反射光双重滋养,光照稳定而充足,银灰色的地表泛着柔和的光泽;背面则永久背对地球,深陷宇宙的阴影中,除了遥远恒星的微弱散射光,几乎没有任何光源,地表温度低至-183℃,一片沉寂肃穆。这种极致的明暗分割,让月球成为天然的太空观测与星际运输枢纽,却也造就了“能源两极分化”的尖锐困境——正面能源过剩,背面能源匮乏。

“指挥官,月球轨道监测完成。”林辰的声音带着一丝轻快,屏幕上的数据流快速滚动,“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0.27倍,质量仅为地球的1/81,表面重力约为地球的1/6,无大气层遮挡,昼夜交替周期约29.5个地球日。”他指向屏幕上的能源分布模型,“正面平均日照强度约1367瓦/平方米,与地球相当,光照时间稳定,全年有效光照时长超300天,已建成3座大型太阳能基地,总装机容量达5000兆瓦,日均发电量2.4亿度,满足月球60%的能源需求;背面仅能接收少量星际散射光,日照时间不足正面的1%,日均有效光照时长不足1小时,温度低至-183℃。背面设有7座太空观测站(含3座射电望远镜阵列、2座引力波探测器、2座深空信号接收站)和2个星际运输中转站,能源完全依赖蓄电池储能,现有蓄电池总容量仅能储存正面输送的15%电能,日均断电时长超12小时,严重影响观测任务与星际运输效率。”

叶云天凝视着舷窗外这颗明暗分明的星球,指尖在观测屏上轻轻划过,屏幕上清晰呈现着正面太阳能基地的满负荷数据与背面的能源缺口曲线。“启动‘云月号’的低重力适应系统,调整舱内重力模拟至地球的1/6,避免人员失重不适;启动常规隔热护盾,应对月面昼夜温差。”他顿了顿,按下通讯器,“通知汐澜、港泽和月痕,十分钟后到主控舱集合,准备对接月球正面的‘曦光太阳能基地’。”

通讯器那头传来三道清晰的回应。片刻后,主控舱的舱门滑开,汐澜、港泽与月痕并肩走入。

汐澜是M27潮汐动能芯技术的核心研发者,身材高挑,皮肤呈淡蓝色,如同深海的潮汐,发丝带着细微的波浪纹理,穿着一身轻便的能量传导服,服装上印有流动的蓝色纹路,象征着潮汐能的律动。她曾参与土星运输舰的升级改造,将潮汐能与星际航行能源系统结合,对潮汐能与太阳能、储能技术的混合应用有着深刻理解。“地月间的潮汐引力能稳定且持久,是弥补太阳能间歇性的最佳补充。”她的声音如同海浪拍岸,沉稳而有节奏。

港泽长期负责M27星际贸易港的能源调度,身材中等,穿着一身深色的调度制服,胸前佩戴着星际能源调度协会的徽章,袖口绣着复杂的线路图案。他擅长搭建高效的跨区域能源分配网络,能在毫秒间完成海量能源数据的分析与调度,眼神锐利,思维敏捷,仿佛能看透所有能源流动的规律。“能源的价值不在于产生多少,而在于分配是否精准。月球的问题,本质是‘输送’与‘调度’的双重缺失。”他的声音简洁有力,带着调度专家特有的果断。

月痕来自M27的月球区,是土生土长的月球人,皮肤呈浅灰色,与月球地表颜色相近,穿着一身耐磨的工程服,上面沾满了细微的月尘,裤腿上缝着一个小型的星尘能源罐挂件——那是她团队的核心成果。她熟悉月球的地质环境与太空垃圾资源化技术,其团队研发的小型应急能源站在极端环境下屡经考验,眼神中带着对故土的热爱与执着。“月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件太空垃圾,都蕴藏着可利用的价值,应急能源与资源循环是解决背面困境的最后一道防线。”她的声音温和,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云月号”缓缓驶入月球的引力圈,低重力适应系统平稳运行,飞船如同一片羽毛,轻盈地降落在曦光太阳能基地的停泊坪上。停泊坪由高强度轻质合金铺设,表面刻有防滑纹路,周围矗立着数座高大的能源传输塔,塔身上的电缆如同银色的藤蔓,延伸向远方的太阳能板阵列。

当舱门打开,低重力环境让脚步变得格外轻盈,仿佛稍一用力就能飘起。月球正面的银灰色地表在恒星光芒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一望无际的太阳能板整齐排列,如同一片无边无际的银色海洋,每一块光伏板都呈30度倾角,精准捕捉着阳光,板面上的高效光伏组件快速运转,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地下电缆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基地的储能中心。远处,地球如同一个巨大的蓝色圆盘悬挂在天际,云层与海洋的纹路清晰可见,蔚蓝的色彩与月球的银灰形成鲜明对比,为这片寂静的地表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暖意。

等候在停泊坪的是月球太空枢纽主任露娜。她身着银灰色的低重力工作服,服装采用了轻量化的记忆纤维材质,既便于活动,又能抵御月面的微小陨石撞击,胸前印有月球太空枢纽的徽章——一枚被银色光环环绕的灯塔图标,象征着月球在太阳系中的导航与枢纽地位。她的短发干练利落,眼神明亮有神,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显然长期被能源问题困扰。身后跟着几位能源工程师和观测站负责人,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对稳定能源的迫切渴望,其中一位观测站负责人的工作服上还沾着淡淡的油污,显然刚从设备维护现场赶来。

“叶云天指挥官,欢迎来到月球。”露娜的声音清脆悦耳,却难掩语气中的无奈,“感谢你们跨越星际而来,帮助我们解决这座‘灯塔’的能源困境。我们一边连接着地球的繁华,一边辐射着深空的探索,可这盏灯塔却经常‘关灯’——正面的太阳能多到用不完,背面的观测站和运输枢纽却在黑暗中挣扎。”

没有多余的寒暄,露娜侧身做出一个“请”的手势,带领叶云天团队乘坐低重力悬浮车,前往曦光太阳能基地的储能中心。悬浮车采用磁悬浮技术,行驶时几乎不与地表接触,速度平稳且安静,最高时速可达150公里。沿途可以看到太阳能板下方整齐排列的储能罐,每个储能罐直径约10米,高度20米,罐身侧面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储能数据——大部分储能罐的储能量都在95%以上,处于满负荷状态,部分罐体表面的散热装置正在运转,白色的蒸汽(月面真空环境下表现为细微冰雾)缓缓消散,这意味着多余的电能正以热能的形式白白散失。

“正面的3座太阳能基地,采用的是高效多晶硅光伏板,光电转化效率达40%,每天产生的电能远超正面需求。”露娜指着储能中心的巨型全息显示屏,上面清晰地展示着月球的实时能源流向图:正面太阳能基地的发电量曲线高高在上,而能源消耗曲线则平缓得多,两者之间的巨大缺口被标注为“浪费量”,“我们的储能设备容量有限,且无法高效输送到背面。现有储能罐的总容量仅能储存单日发电量的30%,剩下的70%电能要么通过散热装置浪费,要么只能限制太阳能板的运行功率,这是对能源的极大浪费。”

她顿了顿,手指划过显示屏,切换到背面的能源数据:“背面的观测站需要持续稳定的能源来运行大型射电望远镜和引力波探测器,这些设备对能源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断电,正在进行的观测任务就会中断,珍贵的数据也可能丢失;星际运输中转站则需要能源保障星际飞船的停靠、补给、维修与导航,断电会导致运输延误,甚至引发星际航行安全隐患。可现在,背面的蓄电池只能储存正面通过地表电缆输送过去的少量电能,传输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5%,每天至少断电12小时,严重制约了月球的枢纽功能。”

为了让叶云天团队更直观地感受背面的困境,露娜安排众人通过月球地下的低重力隧道前往背面的“幽影太空观测站”。这条隧道建于月球地表以下50公里处,贯穿月球南北极,采用超导隔热材料铺设内壁,能有效减少能源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抵御月面的地质活动与陨石撞击。隧道内的照明系统采用了节能LED灯,光线柔和,两侧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着隧道的结构状态与能源传输数据。

经过两小时的平稳行驶,悬浮车驶出隧道出口,眼前的景象瞬间切换——月球背面没有地球的遮挡,天空是纯粹的深黑色,无数恒星如同钻石般镶嵌在天幕上,亮度远超地球夜空,银河的轮廓清晰可见,如同一条璀璨的丝带。地表布满了更深、更密集的环形山,部分环形山的边缘还残留着陨石撞击的新鲜痕迹,幽影观测站就建在一座直径约50公里的巨大环形山底部,几座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天线静静矗立,最大的一座口径达300米,如同一个巨大的银色碗状结构,朝向深邃的宇宙,但只有少数天线处于运行状态,大部分都静止不动。

“现在是背面的‘黑夜’时段,距离下次正面能源输送还有8小时,蓄电池的电量已经耗尽了30%,再过4小时就会彻底断电。”观测站负责人格雷走上前,指着控制室内的能源监测屏,屏幕上的蓝色电量条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上周,我们正在追踪一颗近地小行星,它的轨道与地球存在潜在碰撞风险,关键时刻突然断电,导致观测数据丢失了2小时,差点错过它的轨道修正窗口,还好后续通过地球的观测数据补全,才避免了预警延误。”

他带领众人来到射电望远镜的控制终端前,屏幕上显示着断断续续的观测数据,不少关键波段的记录都有明显的中断痕迹,如同被剪刀剪开的布料。“这种中断对我们的研究影响极大,尤其是引力波探测,需要连续数月的稳定数据,任何一次断电都可能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格雷的语气中满是惋惜与无奈。

星际运输中转站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众人乘坐悬浮车前往距离观测站不远的“暗物质运输中转站”,站内的停机坪上停泊着三艘星际飞船,但只有一艘在进行补给作业,另外两艘则处于待命状态。“因为能源不足,我们只能交替为飞船提供补给,每艘飞船的补给时间从原本的2小时延长到4小时,导致运输效率大幅下降。”中转站负责人莉娜介绍道,“上个月有一艘来自火星的运输舰,搭载着紧急医疗物资前往地球,途中因故障紧急停靠,却因为断电无法完成燃料补给,滞留了整整两天,差点耽误了物资的运输时效。”

叶云天走到一艘飞船的补给接口旁,看着接口处冰冷的金属外壳,能感受到能源供应的微弱波动。港泽则在仔细查看能源传输线路的参数面板,手指快速记录着数据:“现有传输线路是地表裸露电缆,受月面昼夜温差(最大可达300℃)影响,电缆的电阻会发生剧烈变化,导致能源损耗率高达25%,而且经常出现线路热胀冷缩引发的接口松动故障,这也是背面能源供应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月痕则蹲下身,捡起一块散落在地的小型太空垃圾——一块废弃的飞船外壳碎片,掂了掂重量:“月球上的太空垃圾储量已达500万吨,其中不少含有高能量密度的材料,通过资源化处理,完全可以转化为应急能源的补充燃料。”

当天下午,合作会议在幽影观测站的地下会议室召开。地下会议室位于环形山底部以下30米处,采用了双层抗压隔热结构,内部温度稳定在22℃,与地表的极端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会议室的空间宽敞明亮,中央的全息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月球的能源分布数据、现有传输线路损耗报告、背面观测站与运输枢纽的能源需求曲线——正面日均发电量2.4亿度,浪费率70%;背面日均需求1.2亿度,实际供应仅0.3亿度,缺口达0.9亿度;地表电缆传输损耗率25%,背面日均断电12小时,一组组数据直观地呈现着月球的能源困境。

叶云天、汐澜、港泽、月痕与露娜及月球的八位技术专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的显示屏上都同步着详细的数据资料。

“露娜主任,各位月球的朋友。”叶云天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M27整合了潮汐能转化、超导体传输、智能能源调度、星尘储能、太空垃圾资源化等多项核心技术,针对月球‘正面能源过剩、背面供应不足、传输损耗严重、应急保障缺失’的核心困境,提出‘能源转化-跨区输送-应急补充’三位一体的合作方案,帮助你们激活这座太空灯塔的全部潜力,实现全月球能源的均衡、稳定、高效供应。”

他抬手在全息屏幕上轻点,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方案的三维示意图。“第一项,搭建混合能源系统,打通低损耗跨区能源通道。”

汐澜站起身,走到屏幕前,指尖划过,调出月球正面能源转换站的设计图,以及贯穿月球南北极的地下超导电缆示意图。“我们将在月球正面的曦光太阳能基地旁,建立一座‘潮汐-光核混合能源转换站’,彻底解决正面能源的稳定输出与储存问题。”

“转换站的核心由两部分组成。”她的手指指向设计图的左侧,“一是潮汐动能芯模块,利用地月之间的潮汐引力能——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产生潮汐,地球对月球的反作用力同样形成稳定的引力场变化,我们的潮汐动能芯能捕捉这种引力场的微小波动,通过电磁感应将其转化为稳定的电能,转化效率达35%。这是M27经过三代技术迭代的成果,已在土星的卫星基地得到长期验证,能24小时不间断运行,作为太阳能的补充,确保夜间或地球遮挡阳光时(月食期间),正面仍能持续产电,避免能源供应中断。”

“二是光核矿石储能模块。”她的手指转向设计图的右侧,“我们将采用M27的光核矿石储能技术,这种矿石来自星尘星,能将电能转化为能量粒子储存起来,储能效率达90%,储存时间长达1年,且不受温度影响。我们会在混合能源转换站内建设10座大型光核储能罐,总储能容量达3亿度,能完全储存正面过剩的电能,实现‘丰储枯用’。”

汐澜的手指划过地下电缆示意图:“同时,我们将协助你们升级现有能源传输系统,铺设‘超导地下电缆’。电缆采用M27的超低温超导材料,在月球背面-183℃的环境下能实现零电阻传输,能源损耗率降至5%以下。电缆将沿着月球地幔与地壳的交界处铺设,深度50公里,避开表面的环形山、地质断层和陨石撞击高发区,从正面混合能源转换站一直延伸到背面的各个观测站和运输枢纽,形成‘一主多支’的传输网络,实现能源的直达输送,彻底解决传输损耗严重的问题。”

露娜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问道:“汐澜专家,地月潮汐引力能的总量足够支撑背面的能源需求吗?而且超导电缆的铺设难度不小,月球的地质结构是否允许?”

“完全足够。”汐澜自信地回答,“地月潮汐引力能的年均可开发量约为1.2亿度,正好能弥补背面的能源缺口。至于铺设难度,我们已经通过月球地质勘探数据制定了详细的路线,避开了所有地质不稳定区域,且月球的低重力环境能大幅降低施工难度,预计两个月就能完成主干线的铺设。”

“第二项,建立全球智能能源调度网络,优化能源分配效率。”港泽站起身,走到屏幕前,全息屏幕上出现了月球能源调度系统的界面,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能源节点和传输线路,不同颜色的数据流代表着不同区域的供需状态。

“我们将共享M27星际贸易港的核心调度技术,为月球搭建‘智能能源调度网络’。这个网络的核心是‘实时感知-精准预测-动态分配’的闭环算法。”港泽演示着系统的运行流程,“首先,在全月球部署1000个微型能源监测节点,实时监测正面太阳能基地的发电量、光核储能模块的储能量、背面各终端的能源需求量、传输线路的损耗率,数据采集频率达每秒100次,确保信息实时准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