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雏鹰展翅(1 / 2)
何雨柱挂了电话,看着仓库里那几台刚刚发现的设备,对李成儒吩咐道:“在宋厂长他们来之前,把这一块区域单独隔出来,做好防尘。”
“明白,老板,我亲自盯着。”李成儒赶紧去安排。
接下来的几天,津门仓库这边悄无声息地紧张起来。
李成儒调来了集团内部安保,将存放那几台关键设备的区域用临时隔板围了起来,挂了醒目的牌子。
张师傅和王师傅带着另外三名经过严格筛选、签了保密协议的老师傅,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开始对设备进行初步的外部清理和静态检测。
他们小心翼翼地拂去积年的灰尘,检查铭牌、接口、线路外观,记录下型号和序列号,不敢通电,更不敢进行任何拆解。
何雨柱可没有等在津门,转头他就回了四九城,
三天后,宋厂长亲自带着一个由西飞资深设备工程师和总装相关单位代表组成的五人小组,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津门。
到了仓库,没有过多寒暄,宋厂长才带人直接进入了仓库。
看到那几台被清理出来的设备时,西飞的几位工程师眼睛立刻就直了。
“老宋,你看这基座结构,还有这个传动方式。没错,就是它!国内找遍了都没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声音发颤地对宋厂长说。
“铭牌虽然磨损,但这几个字母和编号格式,跟我见过的对得上!”另一位专注于那台焊机的工程师补充道。
宋厂长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走到一旁给何雨柱打了个电话。
“老何,你仓库有这些东西,你怎么不早说?这些东西放仓库应该有年头了吧,你知不知道我们找这些设备都快找疯了。”
何雨柱道:“我自己都不知道仓库角落里还埋着这玩意。要不是你前几天来哭穷,我一时兴起想看看这些老底子还能不能废物利用,它们还得在这儿继续吃灰。”
“额,你手底下人太不专业了。”宋厂长只能转移话题。
“我手底下人不专业?那你把用我们的都还回来!”何雨柱佯怒道。
“别,我说错话了,是你应该找更专业的来做边境贸易。”
“呵,你说的倒是轻巧,当时情况乱,很多东西打包运回来,根本没细看,就当普通二手设备和备件堆这儿了。要不是这次盘库,,谁知道这里面还埋着金疙瘩?你跟我纠结这个,还不如赶紧把东西搬走,把钱给我打过来。”
“行行行,先不说了,我去忙了!”宋厂长赶忙结束话题,然后挂断了电话。
设备当然不会在津门直接试车,而是重新打包好装车送往西飞,为此宋厂长还从津门借调了一个排的兵负责押运。
至于宝飞,西飞既然能自己增加产能,那其他厂子还是再等等吧。
几天后,宋厂长的电话打到了何雨柱的书房。
“老何,设备都安全运抵,进厂入库了!”宋厂长的声音透着压抑不住的兴奋,背景音里似乎还有隐隐的机器轰鸣,“初步检测,主体结构完好,核心部件没有明显损伤,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你可是立了大功了!”
何雨柱握着话筒,语气却带着几分调侃:“立功?我可不敢当。老宋,你这动作够快的啊,东西一到手就赶紧拉回你西飞了,怎么,怕我反悔?还是想着吃独食,连口汤都不打算分给别的兄弟单位?”
电话那头,宋厂长的笑声戛然而止,顿了顿,才带着几分尴尬解释道:“老何,你这说的什么话!我宋某人是那种人吗?主要是这几台设备太关键,太敏感了!放在别处我不放心,只有拉回我们这里,有现成的配套环境、熟悉工艺的老师傅,还有严密的安保,才能最快地把它们用起来,形成战斗力。这叫集中力量办大事,效率最高!”
“效率最高?”何雨柱轻轻哼了一声,“那我问你,北边的沈飞呢?他们那边就不需要?”
宋厂长那边沉默了几秒,再开口时,声音压低了些,带着点意味深长:“老何,沈飞那边有他们自己的任务,而且,也不轻。上头有上头的通盘考虑,资源分配总是有侧重的。有些事,我不便多说。”
“自己的任务?”何雨柱敏锐地捕捉到了什么,“我听说,他们好像在折腾那批老八爷?跟那艘船带回来的东西有关?”
他指的自然是之前通过特殊渠道弄回来的苏霍伊舰载机相关技术。
“哎哟我的老何,你可别瞎猜!”宋厂长立刻否认,语气却显得有些欲盖弥彰,“跟那个没关系,完全两码事!是八爷的存量实在太大了,部队还有大量装备,总不能都放着生锈。想办法挖掘挖掘潜力,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提升一下战斗力,那也是很有必要的嘛。蚊子腿也是肉啊!”
何雨柱闻言,嘴角微微扯动了一下,没有继续追问。
他明白宋厂长的意思。
歼-8系列战斗机作为国内长期的主力机型,保有量巨大,即便在新机型不断服役的背景下,如何让这些“老将”发挥余热,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进行现代化改进,提升其雷达、航电和武器系统,使其能适应新的战场环境,确实是符合逻辑的选择。
至于舰载机技术,肯定也在搞,这个就不是他能考量的了,他只不过随口一问。
“行了,我知道了。”何雨柱不再深究,“既然设备对你们有用,那就好好用。”
“一定一定!”宋厂长忙不迭地保证,心里也松了口气,总算把老何糊弄过去了。
这个老何的直觉太敏锐了,有些事,不是不信任他,而是纪律要求,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事实上他们不知道的是东南沿海,歼-8II改进型已经建功了。
四月的某天,东部沿海某一线野战机场,塔台内的气氛凝重。
雷达屏幕上,一个光点正从东南方向,紧贴着经济专属区线外侧,不紧不慢地向北移动,轨迹嚣张。
其飞行高度、速度特征,都是未知的,疑似敌侦察机。
“又来了!”一名年轻雷达员咬着牙低声道。
“命令,‘猎鹰’小队,双机编队,立即起飞拦截!”指挥员的声音,透过通讯频道传达到待命已久的飞行员耳中。
“猎鹰明白!”
机场上,引擎轰鸣瞬间撕裂了清晨的宁静。
两架经过现代化改进的歼-8II战斗机滑出机棚,加速,呼啸着冲上云霄。
相较于原型,这两架歼-8II的机头经过了修形,内部换装了新型雷达,座舱仪表也进行了部分数字化升级,具备了初步的超视距探测能力和更好的下视能力。
机身下方加挂了副油箱和电子对抗吊舱。
它们是沈飞在有限条件下,利用西飞部分技术支援和自己力量,对这批“老八爷”所能进行的最大程度挖掘。
长机飞行员代号‘山鹰’,是一名有着上千小时飞行经验的老兵。
他紧握着操纵杆,感受着机身传来的轻微震颤。歼-8II的高空高速性能是其看家本领,但低速操控性和态势感知能力,与对手相比存在代差。
“猎鹰报告,双机已升空,正在爬升,航向XXX。”
“目标高度XXXXX,速度XXX,保持航向。注意,对方可能配备有强力的电子干扰系统,保持雷达静默,按预案接近。”地面指挥引导。
“明白。”
两架银灰色的战鹰穿云破雾,迅速爬升到预定高度。座舱外,阳光刺眼,碧空如洗。
“山鹰,发现目标!方位XXX,距离XXX!”僚机‘猎隼’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紧张。
新型雷达在极限距离上捕捉到了那个细微的光点。
“保持监视,继续接近。准备开启数据链,接收地面综合信息。”山鹰下令,声音平稳。
距离在一点点拉近。
对方显然也发现了迎头赶来的拦截机,但依旧保持着原有的航向和速度,有恃无恐。
“猎鹰,目标机未改变航向,持续向我领空线逼近。发出警告!”地面指令传来。
山鹰推动油门,战机加速前出,与目标机形成伴飞姿态。
他调整通讯频率,用国际通用频道发出严厉的警告:“这里是华国空军。你机已接近我国领空,立即改变航向,立即离开!否则将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严重后果!”
无线电耳麦里传来一阵夹杂着噪音的、傲慢的英语回复,大意是“国际空域,自由飞行”。
对方不仅没有转向,反而像是挑衅般,微微调整了姿态,机翼在阳光下反射出冷冽的光。
“重复警告!立即改变航向离开!”山鹰再次呼叫,语气更加严厉。
对方置若罔闻,飞行轨迹甚至又向领空线内侧偏移了几分。
“山鹰,不能再近了!”僚机提醒道,声音急促。
山鹰看着侧前方那架造型奇特、散发着高科技冰冷感的侦察机,又瞥了一眼自己仪表盘上那些经过改进却依然显得像古董的显示单元,一股热血直冲头顶,但他强迫自己冷静。
“猎隼,跟我上!压迫它,把它挤出去!”
他猛地一推操纵杆,战机带着呼啸,以一个极具压迫性的角度,向对方侧前方切去!僚机紧随其后。
两架歼-8II如同扑向巨兽的猎隼,虽然体型和科技感远逊,但气势丝毫不弱。
突然,座舱内的雷达告警器发出一阵刺耳的尖鸣!对方开启了强大的电子干扰,屏幕上一片雪花,数据链信号也变得极不稳定。
“妈的,它干扰我们!”猎隼骂道。
“保持目视接触!贴近它!”山鹰吼道,依靠平日千百次演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和顽强意志,死死咬住对方。
空中,三架飞机以极高的速度纠缠着。
歼-8II的飞行员们将飞机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利用其优秀的高空机动性,不断进行小半径转弯、爬升、俯冲,试图迫使对方转向。
对手显然没料到中方飞行员如此强硬,在强烈的贴身干扰下,侦察机庞大的机身出现了些许不稳定的晃动。
“它有点慌了!加把劲!”山鹰捕捉到这一细节,再次逼近。
距离近得几乎能看清对方飞行员头盔的轮廓。
也许是意识到再僵持下去风险太大,也许是被这种不要命似的贴身驱离弄得心烦意乱,那架侦察机终于开始缓慢地、不情愿地向远离领空线的方向偏转航向。
“它转向了!”僚机兴奋地报告。
“盯死它!直到它滚蛋!”山鹰不敢松懈,驾驶战机如同影子般紧紧跟随。
十几分钟后,那架侦察机彻底脱离了接触范围,消失在远海天际。
“猎鹰报告,目标已驱离。”
“收到,任务完成,可以返航。”
两架歼-8II调整航向,带着一身疲惫和油料的馨香,向着基地飞去。
降落后,地勤人员围了上来。山鹰和猎隼爬下舷梯,摘下沉重的头盔,脸上带着激战后的潮红和汗水。
“干得漂亮!”大队长用力拍了拍山鹰的肩膀,“就得这么硬顶回去!不能让它们太放肆!”
山鹰抹了把汗,看着眼前这架经过魔改、却依旧难掩老旧底色的战机,长长吐出一口气:“飞机还是老了点,电子对抗一上来,咱们就跟瞎子差不多。要是咱们的歼十能装备就好了”
大队长的笑容淡了些,叹了口气:“是啊,都知道新家伙好,可产能就那么多,得优先保障重点方向。咱们能把八爷飞成这样,逼退它们,已经很不简单了!等后续更多的改进设备到位,情况会好起来的。”
山鹰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他抬头望向湛蓝的天空,目光坚定。
一个月后的西南边陲。
层峦迭嶂的群山之上,天空湛蓝如洗。
某前沿雷达站内,值班员紧盯着屏幕上那个突然出现、移动缓慢的光点,眉头紧锁。
“报告,发现低空慢速小目标,高度xxx,速度xxx,方位xxx,正在向我境内移动!”
情报迅速上报。
“确认不是民航或已知的通用航空器。轨迹异常,疑似非法入境。”
命令很快下达至负责该区域防空任务的航空兵某师。
“值班分队,双机起飞,查证拦截!”
刺耳的战斗警报在山区机场响起。
两架隶属于该师的歼-8II战斗机滑出加固机堡,飞行员是代号‘高原’和‘雪豹’的僚机组合。
他们的座机同样是经过改进的型号,强化了低空性能和起降能力,以适应西南复杂的山地环境。
“高原明白,正在滑出。”
“雪豹跟上。”
双机加力起飞,拖着长长的尾焰,迅速钻入云层,按照地面引导扑向目标空域。
“目标高度极低,利用山谷回波规避雷达,速度很慢,约xxx公里/小时。”地面通报最新情况。
“明白。”长机‘高原’回复,同时推动操纵杆,开始下降高度。
歼-8II这种为高空高速拦截而生的战机,在低空、低速环境下并非所长,发动机响应和操纵灵敏度都会下降。
但他们是驻守在这里的唯一一支喷气式战斗机部队。
穿过浓厚的云层,下方是蜿蜒起伏的墨绿色山脊。飞行员们睁大眼睛,努力在复杂的地形背景中搜索那个小小的目标。
“高原,左前方山谷,发现目标!”僚机‘雪豹’率先发现。
‘高原’循声望去,只见在两道山脊夹着的狭窄山谷中,一个白色的小点正在缓缓移动。
随着距离拉近,可以看清那是一架单发、上单翼的超轻型飞机,造型简陋,像是私人拼装或者农用飞机改装的。
“确认目标,超轻型飞机。”‘高原’向地面报告,同时与僚机占据其侧后方的有利位置。
“发出警告,迫其降落或转向出境。”
‘高原’调整频道,用中英文连续呼叫:“不明飞机,你已非法进入我国领空,立即跟随我机指示转向脱离,或寻找安全场地降落!立即服从指令!”
超轻型飞机似乎收到了呼叫,机身微微晃动了一下,但没有改变航向,反而试图利用山谷地形,忽左忽右地飞行,企图摆脱。
“它在跟我们捉迷藏。”‘雪豹’说道。在如此低空和狭窄的山谷中,高速的歼-8II必须非常小心地控制速度和姿态,稍有不慎就可能撞山。
“贴上去,施加压力,不能让它再深入了!”‘高原’下令。他推动油门,战机发出低沉的轰鸣,以一个精巧的角度切入对方侧方,巨大的机体和喷气引擎的啸音形成了强大的威慑。
超轻型飞机的飞行员显然被这近距离出现的战斗机吓了一跳,机身出现了明显的摇摆。
“重复警告!立即转向!否则我们将采取进一步措施!”‘高原’的语气严厉如铁。
也许是意识到在战斗机面前毫无胜算,也许是燃油不足,那架超轻型飞机终于开始缓慢地转向,朝着边界线方向飞去。
“保持监视,押送它出去。”
两架歼-8II如同牧羊犬驱赶羊群,一左一右,紧紧跟随着那架慢吞吞的小飞机,一路将其“护送”至边界线外。
看着那架小飞机消失在境外的天际,‘高原’向基地报告:“目标已驱离出境。”
“收到,任务完成,返航。”
调转机头,两架战机爬升高度,向着基地飞去。座舱下,祖国的山川河流在阳光下安然如画。
回到师部,汇报情况时,‘高原’对前来了解情况的上级说道:“飞机老了点,低空低速跟着它挺费劲,但任务完成了。就是感觉,什么玩意儿都敢往里闯了。”
上级神色凝重:“这种低慢小目标,雷达发现难,拦截也难。这次是架没什么威胁的,万一,我们的空防漏洞还很多。新的雷达和指挥系统已经在路上了,再坚持一下。”
“明白。”
这样的情况还发生了几次,每次敌人的飞机都不一样。
然后任务报告,被整理归档,并作为典型案例,在相关部队和厂所内部进行传阅和分析。
表面上,这是胜利,是国土防空网的成功拦截。
但在内部总结会上,无论是飞行员、指挥员,还是后方的技术专家,心情都远谈不上轻松。
东部沿海那次,面对对手性能优越的电子干扰系统,歼-8II改进型上那部号称有所提升的雷达,在关键时刻几乎成了摆设,数据链也受到严重压制。
飞行员完全依靠过硬的飞行技术和无畏的勇气,进行危险的目视接触和贴身驱离,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西南边陲那次,问题则暴露在另一方面。对付那种低空、慢速、小截面的低慢小目标,歼-8II引以为傲的高空高速优势无从发挥,反而在低空复杂气流下的操纵性、以及持续低速飞行时的稳定性短板被放大。
雷达在下视和过滤地面杂波方面也力有不逮,发现和跟踪都相当被动。
“老八爷的底子,终究是太老了。”沈飞的一间小会议室内,负责歼-8系列改进项目的副总工程师刘国栋,看着前线传回的详细任务报告和飞行员反馈,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高空高速拦截,是它的设计初衷。现在要求它去做中低空缠斗、反干扰、抓低慢小,实在是强人所难。”
他身边的一位气动专家叹了口气:“机体结构、飞控系统、发动机响应特性,这些都是硬骨头。我们在航电、雷达上做的这些改进,就像是给一位擅长长跑的老将配上了更好的跑鞋和望远镜,但他终究不擅长短距离冲刺和格斗。”
“问题是,敌人不会因为我们不擅长就不来。”另一位负责电子系统的工程师接口,“常规的高空高速侦察机碰了钉子,他们就开始玩这种低空、慢速、电子对抗的‘擦边球’。我们的防空体系,必须能应对这种多元化的威胁。”
刘国栋用手指敲着报告上飞行员那句略带抱怨的总结:“‘感觉什么玩意儿都敢往里闯了’。这话听着刺耳,但反映的是现实。我们的空防,还存在感知盲区和应对短板。歼-8II作为目前大量装备的机型,必须想办法挖掘出更大的潜力,堵住这些漏洞。”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墙上的图表前,上面标注着歼-8II各改进型号的性能参数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把这几次任务暴露出的问题,还有我们之前梳理的技术瓶颈,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附上我们的初步改进设想。”刘国栋对助手吩咐道,“重点突出几个方面:一、提升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雷达抗干扰能力和数据链稳定性;二、优化低空、低速飞行品质,研究加装前缘机动襟翼等增升装置的可行性;三、强化对低慢小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跟踪能力;四、评估换装推力更大、响应更快的改进型发动机的可能性。”
助手快速记录着。
刘国栋沉吟片刻,补充道:“报告中,也要明确我们的技术边界。有些问题,依靠现有平台的小修小补可能无法根本解决。我们更需要新装备的尽快成熟和大规模列装。”
他这话说得含蓄,但在场的人都明白,他指的是还在紧锣密鼓加速生产的歼-10,以及未来可能更先进的型号。
歼-8II的改进,是解决当前燃眉之急的“盾”,而新型战机,才是未来夺取制空权的“矛”。
报告很快被整理出来,以加急文件的形式,报送至沈飞高层及相关主管部门。
与此同时,在西部,西飞那边也感受到了压力。
宋厂长拿到了沈飞这边情况通报的副本,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墙上巨大的生产进度表,久久不语。
歼-10的产能提升计划正在全力推进,何雨柱意外发现的那几台关键设备,经过紧张的安装调试,已经开始在部分关键部件的生产上发挥作用,效率提升显著。
但,这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