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 第442章 砺刃

第442章 砺刃(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从单一平台的较量,到融入体系的对抗,这群顶尖飞行员的视野和思维,在一次次失败、反思和成功的淬炼中,被不断拓宽和深化。

他们驾驶的战鹰,也不再是孤立无援的利刃,而是逐渐成为了国家空天防御体系中,一个有机的、活跃的、至关重要的节点。

不过学员们心里还有另外一个想法,那就是为什么不给他们开‘尖兵16’?

一次训练间隙,食堂里,陈锐(猎隼)扒拉了两口饭菜,终于没忍住,用胳膊肘碰了碰旁边的赵太行(山鹰),压低声音:“山鹰,你说蓝军那边的‘尖兵16’最后会给谁开?咱们天天跟这些‘强敌’练,可自己手里飞的还是十号机。难道我们的飞行水平不如那些人么?”

他这话声音不大,但在周围的几个人都能听见。

李战(高原)、王劲松(雪豹)等人也停下了筷子,目光若有若无地瞟向赵太行,显然心里也有同样的疑问。

赵太行还没开口,一个冷峻的声音就在他们身后响了起来。

“怎么,才飞了几天十号机,就瞧不上自家东西了?”

众人一个激灵,立刻放下碗筷,刷地站了起来。

那位冷面上校不知何时站在了他们身后,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像探照灯一样扫过几人。

“教官!”几人齐声喊道。

上校没让他们坐下,自己拉过一张空椅子,大马金刀地坐下,目光落在陈锐身上:“猎隼,是你起的头?觉得十六号机更好,想去飞那个?”

陈锐脸上有些挂不住,但在上校的目光下,还是硬着头皮道:“报告教官!不是瞧不上十号机,十号机很好!就是,就是看到蓝军那边装备更新快,想着如果能体验更多型号,是不是更能知己知彼。”

上校听完,没直接反驳,而是看向其他人:“你们呢?也都这么想?”

李战(高原)沉吟一下,开口道:“教官,我们只是想知道原因。十六号机毕竟要西先进不少,如果数量够的话战斗力会很强。”

上校点了点头,示意大家都坐下。

他环视这些他一手打磨出来的尖子,语气平静道:“你们是全空军层层筛选出来的精英,是尖子中的尖子。把最好的飞行员,用在哪儿?”他顿了顿,目光锐利,“用在最有前途、最能代表未来方向的刀尖上!”

“十号机,从气动布局到飞控系统,再到后续的升级潜力,走的是我们自己的路。这条路刚开始可能难走,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根子是我们自己的!它的血脉,它的基因,决定了它未来的成长空间。下一代,下下一代战机,必然是在这条路线上继续深化、拓展。你们现在飞它,熟悉它,理解它,不仅仅是为了驾驭现在的它,更是为了给未来铺路!你们现在积累的每一个架次的经验,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解决的每一个难题,都是在为后面更先进的型号打基础,是在为整个自主航空体系造血!”

他话锋一转:“十六号机,是改的,参考外来设计,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作用。它很重要,能快速填补某些空白,形成急需的战斗力。但是,”他加重了语气,“它的技术路线,它的升级天花板,很大程度上在立项时就基本框定了。它是一柄精心仿制、能够快速交付使用的‘利剑’,锋利,好用,但在未来的体系里,它并不是体系中的一环,甚至,必要时它是可以消耗的一环。”

“消耗品?”王劲松(雪豹)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

上校看了他一眼,语气淡然却带着现实的冷酷:“现代战争,尤其是高强度对抗下,装备损耗是必然的。我们需要有能够在关键时刻顶上去、并且损失得起的主力装备。十六号机,以及未来可能基于类似路径发展的型号,就承担着这样的角色。它们很重要,是钢铁长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你们,”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每一位飞行员,“你们是种子,是火种,是要去驾驭未来那把最锋利、最核心、代表着我们自主发展最高成就的‘王牌’的人!把你们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更能决定未来空战格局的平台上,这才是最优选择。”

食堂里一片安静。

飞行员们脸上的向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思索和责任。

陈锐(猎隼)低下了头,为自己之前那点小心思感到些许羞愧。

赵太行(山鹰)腰杆挺得笔直,眼神更加坚定。

李战(高原)默默咀嚼着“种子”和“火种”这两个词的分量。

上校站起身,拍了拍赵太行的肩膀,又看了众人一眼:“别这山望着那山高。把你们手底下这架十号机飞明白,飞透彻,把它所有的潜力都给我挖出来!这才是你们现在最该做的事。未来的天空,等着你们去捍卫,用我们自己的翅膀。”

说完,他转身离开了食堂。

留下的飞行员们久久没有说话,各自消化着教官这番话里的巨大信息量和沉甸甸的期望。

桌上的饭菜渐渐凉了,但每个人心中那团为国奋飞的火,却烧得更旺了。

从那天起,训练中的抱怨和杂音明显少了。

飞行员们更加专注于挖掘歼-10的每一个战术细节,研究如何将它的性能在体系支撑下发挥到极致。

他们知道,自己驾驶的不仅仅是一架战斗机,更承载着一个国家航空工业自主创新的未来和希望。

为期数月的“新装备接装培训”接近尾声。

结业考核在紧张严肃的氛围中结束,所有学员都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歼-10的驾驶技术,更在一次次红蓝对抗中,深刻理解了体系作战的内涵。

结业仪式简单而庄重。

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基地首长和教官团队凝重的目光。

首长站在队列前,手中拿着一份文件。

“同志们,培训到此结束。你们用汗水和努力,证明了你们无愧于‘尖子’这个称号。”首长声音洪亮,“经过上级研究决定,首批歼-10战机的分配方案如下。”

队列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名单开始宣读。一个个名字被念出,对应着即将奔赴的单位——东南部战区某王牌“鹰隼”旅、西南部战区某前沿“利剑”旅、北部战区某担负要地防空任务的“雷霆”旅。

赵太行(山鹰)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分配至东南部战区“鹰隼”旅。

他面色平静,眼神坚毅,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李战(高原)被分配至西南部战区“利剑”旅,他微微颔首,那里复杂的空情正需要具备低空低速拦截经验的飞行员。

陈锐(猎隼)竖起耳朵,紧张地等待着。

当听到自己也被分到“鹰隼”旅,与老搭档赵太行同单位时,他嘴角忍不住向上扯了一下,随即迅速恢复严肃。

王劲松(雪豹)同样被分往西南部战区,与老搭档李战同一个单位,他也很开心。

名单不长,很快念完。

有人松了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有人挺直胸膛,眼中闪烁着奔赴新岗位的期待。

然而,还有近十名飞行员,始终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

他们站在原地,脸上的期待逐渐凝固,最终化为难以掩饰的失落和困惑。

这其中,不乏在训练中表现同样出色、各项成绩拔尖的队员。

基地首长合上名单,目光扫过那些未被念到名字的学员,他们的脸上写满了不甘。

“没有被分配到新装备单位的同志,”首长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并不意味着你们不够优秀。恰恰相反,你们同样是经过千挑万选、层层考核留下来的精英。”

他停顿了一下,给这些年轻人消化情绪的时间。

“新装备的形成战斗力,需要一个强大的‘磨刀石’。总部决定,在原培训大队基础上,组建一支专职的‘蓝军模拟对抗分队’,常驻本基地。你们的任务,就是留下来,作为最专业的‘敌人’,继续驾驶歼-10,与陆续前来换装的其他部队进行对抗演练,磨砺他们的战术,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这个消息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未分配学员中引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

留下?当陪练?开着歼-10,却不是为了驰骋一线?

一种巨大的落差感笼罩了他们。

他们拼尽全力,是为了驾驶最先进的战机守卫祖国的领空,而不是留在后方,当别人的靶子。

一位来自西北战区、性格耿直的飞行员忍不住跨前一步,声音有些发涩:“报告首长!我们,我们想回原部队,哪怕,哪怕是飞歼八!我们更想在一线战斗!”

他的话,道出了不少留守学员的心声。

宁愿回去飞老旧的歼-8,至少那是战斗岗位。

首长看着他,没有生气,眼神里反而带着理解。

“我理解你们的心情。”首长语气凝重,“但是,同志们,你们想过没有?一个强大的空军,不仅需要锋利的矛,同样需要坚硬的盾,更需要能够磨砺矛与盾的‘砺石’!”

“你们留下来,是用你们在这几个月里学到的新思维、新战法,去碰撞、去激发更多飞行员的潜力!你们面对的,将是来自全军各部队的尖子。你们逼得越狠,他们成长得越快!未来战场上,他们就能少流血,就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另一种形式的战斗?”

“况且,”首长话锋一转,“留在蓝军分队,并非意味着远离实战。你们将装备与一线部队同型的战机,甚至可能优先体验某些最新的战术验证模块。你们对装备的理解、对体系的认知,必须比一线飞行员更深刻、更超前!因为你们的‘敌人’,会逼着你们不断思考、不断突破。”

他目光扫过每一位留守学员的脸:“这里,同样是战场,是没有硝烟却同样至关重要的战场。留下,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奉献。告诉我,你们有没有信心,当好这块‘砺石’?有没有决心,为全军战斗力的提升,贡献你们独特的力量?”

队列中一片寂静。

那位耿直的西北飞行员低下了头,紧紧攥着拳头,指节有些发白。

其他留守学员也神色复杂,内心的挣扎显而易见。

赵太行、李战等人看着身边的战友,心情同样沉重。

他们能理解这种失落,但也隐约感受到了首长话语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片刻后,那位西北飞行员猛地抬起头,眼眶有些发红,但眼神已经变得坚定,他大吼一声:“有!保证完成任务!”

像是被点燃了导火索,其他留守学员也纷纷抬起头,压抑着情绪,声音参差不齐却带着力量:“有!”

“保证完成任务!”

声音在机场上空回荡,带着不甘,更带着一种认清了使命后的决绝。

结业仪式在一种复杂的气氛中结束。

分配名单上的学员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奔赴新的岗位。

他们与留守的战友用力拥抱,互道珍重,约定将来在“战场”上再见。

赵太行拍了拍某个同学的肩膀:“留下也好,正好多磨磨那帮菜鸟。”

对方咧了咧嘴,笑容有些勉强:“放心吧山鹰,保证把他们虐得哭爹喊娘。你们在前线也别掉链子。”

李战和王劲松也与相熟的留守战友告别,一切尽在不言中。

不久后,跑道上,一架架运输机依次起飞,载着赵太行、李战等人奔赴天南海北的一线部队。

基地里,一下子空荡了不少。

以那位西北飞行员为首的留守学员们,站在空旷的停机坪旁,望着远去的机群,久久没有动弹。

风吹过,带着戈壁滩特有的干燥气息。

“走吧。”西北飞行员转过身,脸上已看不出太多情绪,“从今天起,咱们就是专业的‘恶人’了。得想想,怎么把‘红军’那帮家伙揍得更疼一点。”

他带头向机库走去,那里,一排排歼-10依旧静静地等待着它的飞行员们。

其他留守学员互相看了看,也默默跟上。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冷面上校在结业典礼后,直接给宋厂长打了个电话。

“老宋啊,你那边真的没有多的歼十了么?”

“除了原型机,没有了。”

“诶,刚刚看到那帮学员失落的脸,我心痛啊!”命令是他下达的,只是看着那些同样优秀、却不得不留下的飞行员眼中的失落,他心里并不好受。

“啊,什么情况,不就是结业么?”宋厂长惊呼,前线的压力,部队换装的急切,他都感同身受,可对面这位堪称铁血让他心痛足事情见严重性。

“我把没分配到歼十战区的学员强留在基地了。”

“准备上歼十六么?”

“不,还是歼十,陪练员。”

“这”

“委屈这帮小子了。”上校声音有些干涩。

“老伙计,话不能这么说。”宋厂长的语气严肃起来,“你比我更懂。没有过硬的蓝军,哪来强大的红军?把他们留下,是信任,更是重托。他们发挥的作用,不会比在前线小。”

“大道理我比你懂。”上校叹了口气,“就是想找人说说,你那边既然没有新飞机,那就没得聊了,不耽误你忙了。这边,我会安排好。”

“喂,你这个人.嘟嘟嘟.这个老任!”宋厂长抱怨道。

挂了电话,上校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空旷的机场。

远处,那排分配给蓝军分队的歼-10在夕阳下泛着冷光。

几天后,蓝军模拟对抗分队正式挂牌成立。

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是在原培训大队的基础上,更换了臂章和内部代号。

所有留守的飞行员被重新编组,那位性格耿直的西北飞行员,名叫高峻,被任命为分队长。

第一次以蓝军分队身份集合,气氛有些沉闷。

高峻站在队伍前,看着眼前这些曾经的竞争对手、如今的部下,他深吸一口气,打破了沉默:“都知道咱们是干嘛的了吧?”

没人回答。

高峻也不在意,继续说道:“陪练,磨刀石,专业恶人。叫什么无所谓。从今天起,咱们的任务就一个——用尽一切办法,把将来所有来这儿换装的‘红军’,给我往死里揍!”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逐渐加重:“揍得越狠,他们将来到前线活下来的机会就越大!咱们留在这儿,不是飞不上新飞机,恰恰相反,是因为咱们飞得够好,才被选中来当这个标杆,当这块试金石!”

“我知道有人心里憋屈,觉得留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比不上前线风光。”高峻的声音提高了几分,“那我告诉你们,前线打的是明枪,咱们这儿斗的是暗箭!咱们得比红军更了解他们的飞机,更精通他们的战术,更熟悉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咱们得把他们可能遇到的、甚至没想到的困难、险境,先在这儿给他们预演一遍!”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队员们眼神的变化,继续道:“以后,没有固定的剧本。咱们就是那块最难啃的骨头,最狡猾的敌人。上面给咱们的权限很大,只要能提升红军的战斗力,战术随咱们创新,手段(在规则内)随咱们施展!”

“都打起精神来!”高峻最后吼道,“别让前线那帮家伙小瞧了咱们这帮‘留守人员’!让他们知道,想从咱们这儿毕业,不掉层皮,门都没有!”

“是!”队列里终于爆发出整齐的回应,虽然仍带着些复杂的情绪,但那股不甘和失落,明显被一种新的、带着狠劲的责任感所取代。

训练随即以全新的模式展开。

蓝军分队不再是被动地扮演设定好的敌方角色,而是开始主动研究潜在对手的战法、装备性能,并结合自身对歼-10和体系作战的理解,设计出各种刁钻、苛刻的对抗剧本。

他们利用基地相对宽松的环境,大胆尝试新的电子对抗组合,摸索复杂地形下的超低空突防路线,甚至模拟对方飞行员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和决策模式。

高峻带着几个骨干,彻夜研究外军演习资料和有限的公开情报,试图还原出最真实的“强敌”形象。

对抗的强度和质量陡然提升。

第一批前来进行换装训练的某部队飞行员,刚来就撞上了铁板。

他们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在自家“主场”,又有新装备加持,对付蓝军应该手到擒来。

结果第一次对抗,就被蓝军利用电磁静默和地形掩护,打了个漂亮的伏击。红方直到被“击落”,都没能完全搞清楚蓝军的位置。

讲评室里,带队前来训练的红军指挥官脸色铁青。他的飞行员们则垂头丧气,有些难以置信。

高峻作为蓝军指挥,面无表情地陈述作战过程,点出红方在预警、信息共享和战术协同上的多处漏洞,言辞犀利,毫不留情。

“如果这是实战,你们已经全军覆没了。”他最后总结道,声音冷硬。

红方指挥官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无话可说。事实胜于雄辩。

接下来的几天,红方部队被蓝军层出不穷的新战术折磨得苦不堪言。夜间超低空渗透、多方向佯动袭击、真假目标混合突击……蓝军将歼-10的性能和体系支撑运用到了新的高度,甚至有些打法逼近甚至超出了训练大纲的安全边界,逼得教官组不得不几次叫停,重新评估风险。

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红方部队从最初的措手不及、焦头烂额,到后来开始被迫改变思维,更加注重侦察、情报融合和战术欺骗,协同配合也越来越默契。虽然依旧胜少负多,但每一次对抗后的复盘都变得极具价值。

结训离开时,那位曾脸色铁青的红方指挥官,主动找到高峻,用力握了握手:“高队长,你们这帮‘恶人’,名不虚传!这次受益匪浅!谢了!”

高峻只是点了点头,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看着对方离去时那更加沉稳坚定的背影,他转身对队员们说:“看见没?这就是咱们的价值。下一批,给他们加点新料。”

蓝军分队的名声渐渐在前来轮训的部队中传开。

“基地那帮专业的‘鬼子’”、“阎王”等成了他们的外号。

飞行员们既怕抽到和他们对抗,又深知经过他们的锤炼,收获巨大。

时间在一次次起降、一场场对抗中流逝。

基地的生活枯燥而充实。

蓝军分队的成员们,逐渐习惯了这种独特的角色。

他们依旧渴望蓝天,渴望真正的战斗岗位,但那份失落已转化为更深的投入。

他们知道手中的驾驶杆,同样关系着前线战友的生死和国家的空防。

偶尔,他们会听到来自老部队、老战友的消息。

赵太行、李战他们在东南、西南一线部队迅速成长为骨干,驾驶歼-10执行了多次成功的紧急升空、查证驱离任务。

听到这些消息,高峻和队员们会默默聚在一起,倒上水当酒,隔空为战友高兴。

但第二天的训练对抗中,蓝军的出手往往会更加凌厉、难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