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295章 内外兼修拓鸿基

第295章 内外兼修拓鸿基(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回到洛阳后,赵达在城郊开辟了千亩试验田,将引进的种子分别种植,精心照料。姜维时常前往试验田视察,询问种植情况。“丞相,您看这番薯,适应性极强,耐旱耐贫瘠,在山地、坡地都能种植,而且产量极高,一亩地能收获上千斤,足以养活数口人。”赵达指着试验田里长势旺盛的番薯苗,兴奋地向姜维介绍。

姜维看着绿油油的番薯苗,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如此好的作物,若能在全国推广,尤其是在陇右、并州等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的地区种植,定能极大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为了让农户们接受新技术、新品种,赵达按照姜维的指令,在洛阳城郊举办了农桑技术推广大会。他让农技师傅现场演示先进的耕作技术,展示试验田里种植的高产作物,并将收获的番薯、玉米煮熟,让前来参加的农户品尝。

王老汉带着村里的农户也来参加大会,当他尝到香甜的番薯和玉米时,不禁赞不绝口:“这东西真好吃,产量还这么高,要是咱们村里也能种,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吃了!”

赵达趁机向农户们讲解番薯、玉米的种植方法,发放耕作手册,并承诺,凡是愿意种植新品种的农户,官府将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收获后若产量达标,还能获得奖励。农户们纷纷报名,争相领取种子。

推广大会结束后,洛阳城郊的农户们率先种植了番薯、玉米等新品种。农技师傅们分片负责,每日下乡指导,帮助农户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技师傅的指导下,农户们采用深耕细作、合理施肥的技术,新品种长势喜人。

数月后,番薯、玉米迎来丰收,王老汉家种植的一亩番薯收获了一千二百斤,比种植小麦的产量高出三倍多。消息传开,各地农户纷纷要求种植新品种。赵达立即组织人手,大规模培育优良种子,发放到各州郡,并派遣更多的农技师傅下乡推广。

与此同时,标准化粮仓的修建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官府设计的粮仓采用砖石结构,底部垫高,铺设防潮层,顶部开设通风口,还设置了防鼠设施。陇右、并州等以往粮食储存困难的地区,率先修建了一批标准化粮仓,粮食受潮发霉的情况得到了彻底解决。

杨敏向姜维禀报:“丞相,经过半年的推广,番薯、玉米等新品种已在全国十余个郡种植,总面积达百万亩,预计明年全国粮食产量将再增长三成。各地标准化粮仓已修建两千余座,粮食储存损失较以往减少了八成。此外,轮作休耕技术的推广,也让土地肥力得到恢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显着降低。”

姜维看着各地传来的丰收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站在丞相府的庭院中,望着远处田野里忙碌的农户,心中默念:“农桑乃国家之本,只有让百姓丰衣足食,国家才能真正繁荣昌盛。如今农桑革新初见成效,接下来,更要持续发力,让大汉的物产愈发丰富,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第四折文化交融聚人心

初冬的洛阳,寒意渐浓,但弘文馆内却暖意融融。学堂里,学子们正认真聆听郑玄讲授儒家经典,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庭院中。除了大汉的学子,还有数十名来自西域、北疆归附部落的子弟,他们身着大汉的服饰,神情专注,不时举手提问,与大汉学子交流探讨。

“丞相,自弘文馆开设西域、北疆子弟专班以来,已有百余名校外学子前来求学。他们学习刻苦,进步迅速,不仅熟练掌握了汉字、汉语,还深入学习了儒家经典和大汉的治国理念。”郑玄向姜维禀报,语气中满是欣慰。

姜维点头道:“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让西域、北疆的子弟学习汉家文化,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汉的礼仪教化,更能增进彼此的理解与认同,促进民族融合,让大汉的文化深入人心。但仅仅在弘文馆开设专班还不够,还需进一步推动文化交融,让汉家文化与各地部族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费祎道:“丞相所言极是。如今丝路贸易繁荣,西方各国的商人、使者纷纷前来洛阳,带来了他们的文化与艺术。洛阳城内已有不少西域商人开设的店铺,售卖西域的乐器、绘画、工艺品,不少大汉百姓对此十分感兴趣。我们可以借此机会,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大汉与各国、各部族的文化交融。”

姜维沉吟片刻,说道:“可在洛阳举办‘万国文化节’,邀请西域诸国、北疆归附部落以及大月氏、安息等与大汉通商的国家,派遣文化使团前来参加。文化节期间,设置展览区,展示各国、各部族的文化瑰宝、工艺品、服饰等;设置表演区,让各国的艺人表演歌舞、杂技等节目;同时,组织大汉的文人墨客与各国使者交流探讨,互赠文化典籍。”

“此外,下令在洛阳城内修建‘汇文阁’,收藏各国、各部族的文化典籍、艺术品,供学子和百姓参观学习。选拔弘文馆的优秀学子,整理汉家经典,翻译成西域各国文字和草原部落的文字,送往各国、各部族,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汉家文化。同时,收集各国的文化典籍,翻译成汉文,引入大汉,丰富汉家文化的内涵。”

众人皆赞同姜维的提议,当即着手筹备“万国文化节”。消息传出后,各国、各部族纷纷响应,积极派遣文化使团前往洛阳。西域的龟兹国准备了精美的佛教壁画和乐器,疏勒国带来了独特的歌舞表演,乌桓部落准备了手工制作的皮毛工艺品,大月氏国则带来了珍贵的天文历法典籍。

“万国文化节”开幕之日,洛阳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朱雀大街两侧摆满了各国的展览摊位,来自各地的文化瑰宝让人目不暇接。龟兹国的佛教壁画色彩鲜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吸引了大批百姓驻足观看;安息国的宝石工艺品晶莹剔透,巧夺天工,让人大开眼界;大汉的丝绸、瓷器、书法绘画作品更是让各国使者赞不绝口。

表演区内,各国艺人各展所长。疏勒国的艺人表演了热情奔放的歌舞,节奏明快,舞姿优美;乌桓部落的勇士表演了马术和射箭,技艺精湛,引来阵阵喝彩;大汉的艺人则表演了古琴弹奏、戏曲演唱,悠扬的琴声和婉转的唱腔让各国使者沉醉其中。

姜维与刘禅一同前往观看,看到各国使者与大汉百姓其乐融融的景象,刘禅不禁感慨道:“丞相提议举办此次文化节,真是明智之举。如此一来,不仅能让朕和百姓见识到各国的文化风采,更能增进大汉与各国的友谊,让大汉的声威远播四方。”

姜维道:“陛下所言极是。文化交融,方能人心相通。各国、各部族通过文化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大汉的稳定,更有利于天下的安宁。”

文化节期间,弘文馆的学子们与各国的使者、学子开展了深入的交流。西域的学子向大汉学子请教儒家经典的含义,大汉学子则向西域学子学习西域的天文历法和语言文字。班勇将整理好的汉家经典译本赠送给各国使团,各国使团也将本国的文化典籍作为回礼,送给大汉的汇文阁。

汇文阁内,藏书日益丰富,不仅有大汉的经史子集,还有西域诸国的佛教经典、草原部落的口述史典籍、大月氏的天文历法着作、安息国的医学典籍等。百姓和学子们可以自由前往阅读,极大地开阔了眼界。

文化节结束后,各国使团纷纷表示,此次洛阳之行收获颇丰,不仅感受到了大汉的强盛与仁德,更领略了汉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疏勒国的安远王子在离开洛阳前,对班勇说道:“班长史,此次文化节让我深受触动。汉家文化的包容与深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回去后,定要在国内推广汉家文化,促进疏勒国与大汉的文化交流。”

姜维得知各国使团的反馈后,十分欣慰。他下令,将“万国文化节”定为每三年举办一次,让文化交融成为常态。同时,鼓励大汉的文人墨客前往西域、西方各国游历,传播汉家文化,学习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随着文化交融的不断深入,大汉的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西域诸国、北疆部落的百姓越来越认同汉家文化,纷纷效仿大汉的礼仪习俗;西方各国通过文化交流,对大汉的了解更加深入,与大汉的贸易往来和友好关系也更加稳固。

郑玄向姜维禀报:“丞相,如今各地学子学习汉家文化的热情高涨,西域、北疆的子弟学成归国后,将汉家的治国理念、耕作技术、礼仪教化带回各自的部族,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汇文阁的藏书越来越丰富,成为了天下学子向往的圣地,大汉的文化向心力日益增强。”

姜维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坚定:“文化兴,则国运兴。只要持续推动文化交融,让汉家文化的精髓传遍四方,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大汉的辉煌必将延续千秋万代。”

第五折厉兵秣马备未然

隆冬的洛阳,寒风凛冽,城外的校场上,积雪覆盖了地面,但汉军将士们的训练热情丝毫未减。他们身着厚重的铠甲,冒着严寒,进行着队列、射箭、格斗等科目训练,呐喊声、兵器碰撞声穿透寒风,响彻云霄。姜维身着铠甲,手持长枪,亲自在一旁督训,目光锐利如鹰,扫视着每一位将士的训练情况。

“丞相,经过半年的整顿与训练,汉军的战斗力已大幅提升。中央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能征善战;边防军熟悉边境地形,戒备森严;地方军纪律严明,维护地方治安绰绰有余。”魏延骑马来到姜维身边,拱手禀报,语气中充满自信。

姜维点头,目光依旧停留在训练的将士们身上:“如今大汉虽国泰民安,边境安宁,但天下并不太平。曹魏在洛阳以北囤积重兵,虎视眈眈;漠北仍有少数未归附的部落,蠢蠢欲动;西方的罗马帝国虽与我大汉通商结盟,但国力强盛,野心难测。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厉兵秣马,时刻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才能守护大汉的万里江山。”

魏延深以为然:“丞相所言极是。末将认为,当前军备仍有提升空间。其一,骑兵虽已配备西域良马,但马术与战术配合仍需加强;其二,远程兵器虽有连弩,但射程和威力仍可改良;其三,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中央军与边防军、地方军之间的配合,需要通过更多的军事演习来磨合。”

“你所言甚是。”姜维沉声道,“我意,进一步强化军备,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强化骑兵训练。在陇右马场设立骑兵特训营,选拔精锐骑兵前往受训,聘请西域擅长马术的骑手担任教官,教授精湛的马术和骑兵战术,如迂回包抄、集团冲锋等。同时,批量培育更加强壮、迅捷的良马,为骑兵配备更好的铠甲和武器。”

“第二,改良武器装备。命军械监集中力量改良连弩,增加射程,提高射速,研制可连发十箭的强弩;同时,锻造更锋利的铁刀、更坚固的铠甲,批量生产投石机、攻城锤等重型攻城武器,提升军队的攻坚能力。”

“第三,加强协同作战训练。每季度举行一次全国范围的军事演习,模拟不同的作战场景,如边境防御、城市攻坚、草原追击等,让中央军、边防军、地方军协同作战,磨合战术,提升配合默契度。同时,组织将领前往各地军营视察学习,交流作战经验,提升指挥能力。”

“第四,建立情报预警体系。在与曹魏接壤的边境、漠北草原、西域诸国等地,设立情报站,派遣精锐斥候潜伏,收集各方情报。情报站直接向丞相府汇报,确保及时掌握各方动向,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军令一下,全军上下立即行动起来。陇右马场的骑兵特训营很快组建完成,西域的马术教官亲自授课,骑兵们日夜训练,马术和战术水平日益提升。在一次训练中,年轻将领张苞率领骑兵小队,运用迂回包抄的战术,成功“歼灭”了模拟敌军的骑兵部队,得到了姜维的亲自嘉奖。

军械监的工匠们日夜奋战,改良连弩。经过多次试验,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连弩,射程较以往增加了五十步,射速提高了一倍,可连续发射十箭,威力巨大。同时,工匠们锻造出了“百炼钢刀”,锋利无比,能轻易斩断普通的铁甲;新研制的铠甲采用多层铁片缝制,更加坚固,且重量更轻,便于将士们灵活作战。

军事演习如期举行,此次演习模拟曹魏大军入侵陇右,中央军、陇右边防军、地方军协同作战。姜维亲自担任总指挥,制定作战计划:边防军依托地形进行防御,牵制敌军主力;地方军袭扰敌军粮道;中央军则从侧翼迂回,寻找战机,一举歼灭敌军主力。

演习中,各部军队配合默契,严格按照作战计划执行。边防军顽强抵抗,成功牵制了“敌军”主力;地方军趁着夜色,突袭“敌军”粮道,烧毁了大量“粮草”;中央军则抓住时机,发起猛烈进攻,将“敌军”包围。经过数日的“激战”,汉军成功“歼灭”入侵的“曹魏大军”,演习圆满结束。

演习结束后,姜维召集将领们总结经验教训,指出了演习中暴露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此次演习,各部配合默契,作战英勇,但仍有不足。如地方军袭扰粮道时,行动不够隐蔽,险些被‘敌军’发现;中央军进攻时,阵型不够严密,出现了漏洞。今后,需针对这些问题加强训练,不断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

情报预警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各地情报站陆续建立,斥候们深入敌后,收集情报。不久后,北疆情报站传来消息,漠北的丁零部落正在集结兵力,有南下侵扰的迹象;曹魏边境情报站也传来消息,曹魏正在秘密囤积粮草,更换边境守军的武器装备。

姜维接到情报后,立即召集众臣商议。“丁零部落虽实力不强,但贸然南下,仍会对北疆边境百姓造成伤害。曹魏更换边境守军装备,囤积粮草,其意图不明,需严加防范。”姜维语气严肃地说道。

魏延道:“丞相,末将愿率领一万骑兵前往北疆,防备丁零部落南下;同时,加强陇右、并州与曹魏接壤边境的防守,增派斥候,密切监视曹魏动向。”

“准奏。”姜维点头道,“命你即刻率领骑兵前往北疆,若丁零部落贸然入侵,立即予以痛击,务必将其打退,保护边境百姓安全。同时,命陇右、并州边防军加强戒备,增派巡逻队伍,若发现曹魏军队异动,立即上报,切勿轻举妄动。”

魏延领命,即刻率领骑兵前往北疆。丁零部落见汉军早有防备,且兵力强盛,不敢贸然进攻,只好打消了南下侵扰的念头。陇右、并州边防军加强戒备,严密监视曹魏动向,曹魏军队虽有异动,但见汉军防守严密,也未敢轻举妄动。

数月后,各地军备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汉军战斗力达到了新的高度。骑兵部队马术精湛,战术灵活;步兵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远程武器威力巨大,攻坚能力显着提升;情报预警体系完善,能及时掌握各方动向。

刘禅在朝堂之上,对姜维的功绩大加赞赏:“丞相居安思危,厉兵秣马,让我大汉军队战斗力日益强盛,边境安宁得以保障,百姓安居乐业。朕能有如此贤相,实乃大汉之幸!”

姜维跪地谢恩:“陛下谬赞,此乃将士们奋勇训练之功,众臣同心协力之果。如今大汉虽强,但仍需戒骄戒躁,持续强化军备,时刻保持警惕,方能应对一切突发状况,守护大汉的长治久安。”

站在朝堂之上,姜维望着殿外万里无云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坚定。他知道,大汉的辉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前方仍有诸多挑战,但只要君臣同心,军民协力,厉兵秣马,常备不懈,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让大汉的旗帜永远飘扬在万里江山之上,书写属于大汉的千秋传奇。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