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内外兼修拓鸿基(1 / 2)
第一折完善律法固朝纲
洛阳的仲夏,暑气蒸腾,朱雀大街两侧的杨柳枝叶繁茂,投下成片绿荫,往来行人虽额带汗珠,却依旧步履匆匆,市井间的喧嚣比往日更甚。丞相府的议事厅内,凉意沁人,姜维正与御史大夫高柔、廷尉钟繇、尚书令费祎等人围坐,案上堆叠着厚厚的竹简,皆是各地呈报的律法执行疑难案件与百姓诉求文书。
“自新政推行以来,各地吏治渐清,民生改善,但律法执行中的乱象仍未根除。”高柔手持一卷竹简,语气凝重地说道,“前日收到并州奏报,当地县尉审理盗窃案时,因律法条文模糊,竟将误拿他人财物的平民按盗贼论处,重打三十大板,百姓颇有怨言。还有西域诸郡,因地处边陲,部分官吏沿用旧律与当地习俗并行,导致同罪异罚,商贾与百姓无所适从。”
钟繇点头附和,将手中的律法竹简摊开:“现行律法多为太祖高皇帝时期所定,历经百年,诸多条款已不适应当下国情。如关于丝路通商的货物税征收,律法中仅有笼统规定,各地税率不一,有的郡收一成,有的郡收三成,商贩为避重税,辗转各地,不仅扰乱市场,更让国库流失不少税收。此外,关于官吏考核、水利工程追责等新规,尚未纳入正式律法,仅以政令形式推行,约束力不足,恐难长久。”
姜维指尖轻叩案几,目光扫过众人:“律法者,治国之重器也。法不明则吏不清,吏不清则民不安。如今大汉虽呈兴盛之象,但若无完善的律法作为根基,新政难以持久,国家长治久安亦无从谈起。当务之急,是修订一部贴合国情、条理清晰、奖惩分明的律法,让官吏有法可依,百姓有法可守。”
费祎面露忧色:“丞相所言极是,只是修订律法乃是大事,涉及方方面面,需兼顾朝堂各方利益,更要贴合各地风土人情,恐非一日之功。且修订过程中,若条款不当,不仅难以推行,反而可能引发动荡。”
“此事需循序渐进,谨慎为之,但绝不可拖延。”姜维沉声道,“我意,成立律法修订专班,由钟繇廷尉牵头,高御史大夫协助,抽调弘文馆精通经史律法的学子与各州郡执法经验丰富的官吏参与。修订原则有三:其一,以现行律法为基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凡与当下国情相悖、条款模糊者,予以修订;其二,兼顾农桑、通商、吏治、军备等各方需求,新增相关律法条款,明确权责奖惩;其三,通俗易懂,避免晦涩难懂,让百姓能知晓律法底线,官吏便于执行。”
钟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振奋,起身拱手:“丞相有此远见,臣愿领命!只是修订律法需广泛征集意见,尤其是各地百姓与商贾的诉求,方能确保律法贴合实际。”
“此事我已考虑周全。”姜维点头道,“传令下去,即日起,各州郡张贴告示,鼓励百姓、商贾、官吏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当地官府提出对律法的修订建议,内容可涉及赋税、治安、通商、诉讼等各个方面。各地官府需如实记录,每月汇总一次,派专人送往洛阳律法修订专班。同时,律法修订专班每拟定一条条款,需先在洛阳及陇右、西域等代表性地区试行一月,收集反馈后再正式定稿。”
众人皆点头称善,议事既定,律法修订工作即刻启动。钟繇率领专班成员,日夜研读旧律,梳理各地反馈的建议。弘文馆的学子们年轻有活力,提出不少贴合民生的见解;而来自基层的官吏则结合实际执法经验,指出旧律中的诸多漏洞。
一日,专班在商议丝路通商律法条款时,众人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为保障国库收入,应将通商货物税率统一定为三成;有人则提出,过高的税率会打击商贾积极性,不利于丝路贸易发展,建议定为一成;还有人主张,区别对待货物种类,民生必需品如粮食、布匹税率减半,奢侈品如宝石、香料税率适当提高。
争执不下之际,姜维亲自来到律法修订专班的办公处。钟繇将各方意见如实禀报,姜维沉吟片刻,说道:“丝路通商的核心是互利共赢,既要充盈国库,也要保障商贾利益,更要让百姓受益。若税率过高,商贾无利可图,便会放弃通商,最终受损的还是国家与百姓;若税率过低,国库收入不足,难以支撑边防、民生等各项开支。”
他顿了顿,继续道:“可将货物分为三类定税:第一类为粮食、布匹、农具等民生必需品,税率定为一成,保障百姓基本生活需求;第二类为丝绸、瓷器、茶叶等普通商品,税率定为两成,兼顾国库收入与商贾利润;第三类为宝石、香料、珍稀兽皮等奢侈品,税率定为三成,既不影响普通百姓,又能增加国库收入。同时,明确规定,各地官吏不得擅自提高税率或增设苛捐杂税,违者以贪墨论处。”
众人闻言,皆觉有理,分歧瞬间化解。类似的争执在修订过程中时有发生,姜维总能以大局为重,兼顾各方利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个月后,律法修订初稿完成,共计二十篇,涵盖刑法、民法、商法、吏治、水利、军备等各个领域,新增条款三百余条,修订条款两百余条。初稿试行期间,各地反馈良好。洛阳城内的商贾们得知通商税率明确且合理,纷纷扩大经营规模;并州的百姓因误拿财物案的律法条款得以明确,再也不用担心被冤判;西域诸郡的官吏按照统一律法执法,同罪同罚,民心安定。
试行一月后,律法修订专班根据各地反馈,对初稿进行了微调。如针对西域诸国的特殊情况,新增“西域诸国子弟在大汉求学、经商者,享有与大汉百姓同等权利,遵守大汉律法”的条款;针对水利工程,明确“凡因偷工减料导致工程失事者,主责官吏立斩,工匠流放三千里”的严苛规定。
律法最终定稿后,姜维奏请刘禅,择吉日在朝堂之上颁布天下。颁布之日,洛阳城内张灯结彩,官府在朱雀大街设立律法宣讲台,由律法专班的官员向百姓逐条解读重要条款。王老汉带着孙子王小石头也来听讲,当听到“流民返乡耕种,三年内免赋税,官吏不得强征徭役”的条款时,激动地说道:“有了这样的律法,咱们老百姓的日子就有保障了,再也不怕贪官污吏欺压了!”
各地官吏也组织属下学习新律法,严格按照律法执行政务。御史台派遣巡查御史,分赴各州郡督查律法执行情况,凡有违反律法、徇私舞弊者,一律严惩不贷。短短两月内,便查处了三名擅自提高通商税率的郡守,将其革职查办,抄没家产,震慑了各地官吏。
钟繇向姜维禀报:“丞相,新律法推行以来,各地诉讼案件条理清晰,官吏执法有章可循,百姓投诉官吏违法的案件较以往减少七成。丝路通商税率统一后,商贾往来更加频繁,上月通商赋税较以往增长两成,成效显着。”
姜维望着窗外繁盛的景象,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律法既立,更需坚守。今后,需定期考核官吏律法掌握程度,将其纳入政绩考核;同时,在各地学堂增设律法课程,让百姓自幼知晓律法,敬畏律法,如此方能让律法深入人心,成为大汉长治久安的坚实根基。”
费祎笑道:“丞相深谋远虑,如今律法完善,吏治清明,民生改善,大汉的根基愈发稳固了。”
姜维摇头道:“这只是开始。完善律法是对内固本,对外还需安抚四方部族,巩固边境安宁,方能为大汉的发展创造更安稳的环境。”
第二折安抚部族稳边疆
初秋的北疆,草木渐黄,雁门关外的草原上,牧民们正赶着牛羊向南方迁徙,准备过冬。雁门关内,太守徐逸正焦急地等待着洛阳来的使者,神色凝重。几日前,漠北的乌桓部落突然南下,劫掠了雁门关外的几个汉人村落,虽未造成大规模伤亡,但已引起边境百姓的恐慌。
与此同时,西域的车师前部,国王狐兰支派遣使者紧急前往洛阳,禀报鄯善国与于阗国因边境绿洲用水问题发生冲突,双方各自调集军队,对峙多日,大有开战之势,请求大汉出面调解。
丞相府内,姜维接到北疆和西域的奏报后,立即召集众臣商议。“乌桓部落虽已归附大汉多年,但漠北草原物资匮乏,每逢秋冬季节,便有部分部落南下劫掠。此次乌桓部落劫掠边境村落,若处置不当,恐引发其他归附部落的效仿,动摇北疆边防。”徐逸的奏报竹简摆在案上,姜维语气严肃地说道。
“西域鄯善与于阗两国,皆是我大汉的藩属国,多年来臣服大汉,互通有无。此次因绿洲用水起冲突,若任其发展,不仅会影响西域的稳定,更会阻碍丝路贸易的畅通,必须尽快调解。”班勇刚从西域返回洛阳,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忧心忡忡地补充道。
魏延上前一步,拱手道:“丞相,依末将之见,当派遣大军前往北疆,严惩乌桓部落,以儆效尤;西域方面,也可派遣军队威慑鄯善与于阗两国,迫使他们罢兵言和。”
“不可。”姜维摆手否决,“乌桓部落此次劫掠,虽有错在先,但并非大规模入侵,若贸然出兵镇压,恐激化矛盾,让其他归附部落心生畏惧,反而不利于边境稳定。西域两国冲突,根源在于资源分配,而非恶意对抗,出兵威慑只会让两国离心离德,违背我大汉安抚西域的初衷。”
费祎点头赞同:“丞相所言极是。安抚四方部族,应以恩威并施、攻心为上。武力只能治标,难以治本,唯有让各部族感受到大汉的仁德与强盛,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臣服,巩固边境安宁。”
姜维沉吟片刻,做出决断:“北疆方面,由徐逸太守派遣使者前往乌桓部落,严厉斥责其劫掠行径,要求其归还劫掠的财物、释放俘虏,并赔偿损失。同时,赏赐乌桓部落首领一批粮食、布匹和农具,告知其若今后安分守己,大汉将定期给予赏赐,帮助其渡过寒冬。若执迷不悟,再出兵讨伐不迟。”
“西域方面,命班勇率领使团前往鄯善与于阗两国,调解双方冲突。首先查明绿洲用水的根源问题,然后依据大汉律法与西域习俗,制定公平合理的用水方案,确保两国都能受益。同时,赏赐两国国王珍贵礼物,重申大汉与西域诸国的藩属关系,强调和平共处对双方贸易与发展的重要性。”
众人皆无异议,当即分头行事。北疆方面,徐逸按照姜维的指令,派遣使者前往乌桓部落。乌桓部落首领蹋顿得知大汉使者到来,心中忐忑不安。此次劫掠本是部落中部分年轻族人一时冲动所为,蹋顿得知后十分后悔,却又怕大汉兴师问罪。
使者见到蹋顿后,先是严厉斥责了乌桓部落的劫掠行径,阐明大汉律法的威严,随后又传达了姜维的旨意,告知其大汉愿意既往不咎,并送来过冬的粮食与农具。蹋顿又惊又喜,当即跪下谢恩:“多谢大汉丞相宽宏大量,我部落此次犯下大错,今后定当安分守己,绝不侵犯大汉边境,愿世代臣服大汉!”
随后,蹋顿立即下令归还劫掠的财物和俘虏,赔偿了村落的损失,并亲自率领部落长老前往雁门关向徐逸赔罪。徐逸见状,也以礼相待,与蹋顿约定,今后大汉将在每年秋冬季节,向乌桓部落提供一定的物资援助,乌桓部落则需协助大汉守护北疆边境,抵御其他部落的侵扰。
西域方面,班勇率领使团先抵达鄯善国。鄯善国王安归得知大汉使团到来,亲自出城迎接。班勇向安归阐明来意,安归大倒苦水:“班长史有所不知,于阗国近年来人口增长,耕种面积扩大,用水量日益增多,竟擅自堵塞了流经两国的河流支流,导致我国南部农田缺水,庄稼枯死,百姓怨声载道。我多次派遣使者交涉,于阗国却置之不理,我也是无奈之下才调集军队,并非有意与于阗国为敌。”
班勇又前往于阗国,于阗国王休莫霸见到班勇后,同样诉说委屈:“班长史,并非我国有意堵塞河流,实在是今年干旱少雨,河流水量减少,若不截留部分河水,我国北部的农田将颗粒无收,百姓也将面临饥荒。鄯善国水资源相对丰富,却不愿多分一丝,我也是迫不得已。”
了解情况后,班勇召集两国国王在边境的绿洲会面。他先是阐明大汉对西域诸国一视同仁的态度,强调和平共处的重要性,随后提出解决方案:“流经两国的河流,由大汉派遣水利官员牵头,重新测量水量,划分用水份额。上游在于阗国境内修建水库,储存雨季河水,供干旱季节使用;下游在鄯善国境内开挖灌溉渠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大汉将派遣农技师傅,教导两国百姓种植耐旱作物,减少对河水的依赖。”
两国国王听后,皆觉此方案公平合理,既解决了当下的用水矛盾,又考虑到了长远发展。安归与休莫霸当场握手言和,签订盟约,约定共同遵守用水方案,永不因水资源问题再起冲突。班勇代表大汉,向两国赠送了耐旱作物种子、农具和丝绸等礼物,两国国王感激不已,纷纷表示将永远臣服大汉,维护西域的和平稳定。
消息传回洛阳,姜维十分满意。但他深知,安抚部族非一日之功,需建立长效机制。他奏请刘禅,在北疆设立“部族安抚司”,由徐逸兼任长官,负责统筹对乌桓、鲜卑等归附部落的安抚工作,定期派送物资、传播农耕技术,促进民族融合;在西域设立“西域诸国协调府”,由班勇兼任长官,负责调解西域诸国之间的矛盾,保障丝路贸易畅通。
数月后,北疆的乌桓部落凭借大汉赠送的粮食和农具,顺利渡过了寒冬,部落百姓对大汉感恩戴德,主动协助汉军巡逻边境。西域的鄯善与于阗两国,按照班勇制定的用水方案,农田灌溉得到保障,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其他西域诸国见大汉公正无私、仁德宽厚,纷纷派遣使者前往洛阳朝贡,表达臣服之意。
徐逸与班勇联名向姜维奏报:“丞相,如今北疆归附部落安分守己,西域诸国和睦相处,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丝路贸易畅通无阻,大汉的声威在边疆各部族中日益高涨。”
姜维看着奏报,心中感慨:“边境安,则国家安。安抚部族,不仅要施以恩惠,更要给予尊重与扶持,让他们感受到大汉的温暖,才能真正实现内外同心,共筑大汉边疆的坚固屏障。”
第三折革新农桑增物产
深秋的洛阳城郊,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农户们正忙着收割庄稼,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王老汉带着儿子和孙子,挥舞着镰刀,收割着自家的麦田,嘴里不停地念叨:“今年真是个丰收年,多亏了丞相兴修水利,又派来农技师傅指导,这亩地的收成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
然而,在丞相府内,姜维看着各地呈报的农桑奏报,却并未完全展露笑颜。“今年粮食丰收,固然可喜,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姜维指着奏报中的内容,对户部尚书杨敏、负责农技推广的官员赵达等人说道,“其一,各地农作物品种单一,多以小麦、水稻为主,一旦遭遇病虫害,极易大面积减产;其二,耕作技术落后,许多农户仍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不高,虽有水利保障,产量仍有提升空间;其三,粮食储存技术不足,去年部分地区因粮仓简陋,粮食受潮发霉,损失惨重。”
杨敏点头道:“丞相所言极是。今年全国粮食产量虽增长五成,但若能解决这些问题,产量定能再上一个台阶,百姓的温饱也能得到更稳固的保障,国库的粮食储备也会更加充盈。”
赵达面露难色:“丞相,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技术,并非易事。农户们世代沿用旧法,对新技术、新品种心存疑虑,恐难以接受。而且,寻找优质的农作物品种,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事在人为。只要方法得当,循序渐进,定能成功。”姜维沉声道,“我意,从三个方面着手,革新农桑。第一,引进与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命人前往西域、南方诸郡,收集当地的优质农作物种子,如西域的耐旱麦种、南方的高产稻种、番薯、玉米等,在洛阳城郊设立试验田,由农技师傅精心培育,筛选出适合各地气候土壤的品种,再向全国推广。”
“第二,推广先进耕作技术。组织农技师傅编写通俗易懂的耕作手册,详细介绍深耕细作、合理密植、轮作休耕等先进技术,发放到各地农户手中。同时,在各州郡设立农技推广站,派遣农技师傅下乡指导,手把手教授农户新技术。对于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农户,给予粮食、农具奖励,调动其积极性。”
“第三,改善粮食储存条件。由官府统一设计建造标准化粮仓,采用通风、防潮、防鼠的技术,在各州郡推广修建。同时,传授农户简易的粮食储存方法,如晾晒、密封等,减少粮食储存过程中的损失。此外,建立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各地粮仓,确保粮食安全。”
众人皆点头称善,当即着手实施。赵达率领农技团队,前往各地收集农作物种子。他们先是抵达西域,从大月氏国引进了耐旱、高产的冬小麦种子;随后前往南方的交趾郡,收集到了高产的占城稻种子和易于种植、产量极高的番薯、玉米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