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294章 洛都兴邦固国本

第294章 洛都兴邦固国本(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一折整饬内政安民生

洛阳的暮春已褪去料峭寒意,朱雀大街上车马往来不绝,市井间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丞相府内,姜维正与几位重臣围坐议事,案上摊开的并非军阵舆图,而是各地呈报的民生奏疏。

“丝路通商半载,国库增收已超三千万钱,”户部尚书杨敏手持账目,声音中难掩喜悦,“西域运来的良马已充实陇右马场,玉石、香料经洛阳转运至各州郡,商贩往来不绝,赋税较去年同期增长三成。”

姜维指尖轻叩案几,目光沉静:“国库充盈是好事,但百姓生计才是根本。前日军巡洛阳城郊,见不少农户仍受苛捐杂役所累,田亩荒芜者不在少数。若只重通商之利,忽视农桑根基,终难长久。”

费祎放下茶盏,附和道:“丞相所言极是。自并州战事以来,各地流民虽已陆续返乡,但农具匮乏、种子短缺,许多农户无力耕种。加之部分地方官吏贪墨克扣,赈灾粮款未能尽数发放,百姓怨声载道。”

高柔补充道:“不仅如此,洛阳城内物价波动剧烈。丝绸、瓷器因西域通商需求激增,价格暴涨,寻常百姓竟无力购置;而粮食价格却因商贩囤积居奇,时高时低,民心不安。”

姜维眉头微蹙,沉声道:“民为邦本,本固方能邦宁。传我令,即日起推行三项新政。其一,减免陇右、并州及西域诸郡今年半数赋税,流民返乡者,由官府发放农具、种子,三年内免缴徭役。”

“其二,严整吏治。命御史台派遣巡查御史,分赴各州郡核查官吏贪墨之事,凡克扣赈灾粮款、强征苛捐者,立斩不赦,家产抄没用以救济百姓。”

“其三,稳定物价。在洛阳及各州郡设立平准官,掌控粮食、布匹等民生必需品价格,严禁商贩囤积居奇;对于丝绸、瓷器等商品,由官府划定合理市价,既保障商人利益,也不让百姓望而却步。”

杨敏面露难色:“丞相,减免赋税恐使国库收入减少,而发放农具、种子又需耗费大量钱财,如今西域军务仍需拨款,恐难以支撑。”

姜维早有筹谋:“无妨。丝路通商所得,抽取三成归入民生专项,专款专用;同时清查各地官田,将无主荒地分配给流民耕种,官府统一组织开垦,收成后按比例分成,既增国库,又利百姓。”

众人闻言,皆点头称善。商议既定,各部门即刻着手推行新政。御史台御史张纲率领巡查队伍,当日便离京前往各州郡,临行前,姜维亲自嘱托:“此次巡查,务必秉公执法,不论官阶高低,凡触犯律法者,一律严惩,切勿徇私舞弊。”

张纲肃然领命:“丞相放心,臣定当不负所托,清肃吏治,还百姓朗朗乾坤!”

与此同时,洛阳城外的农庄里,农户们正围着新发放的农具欢呼雀跃。老农户王老汉抚摸着崭新的铁犁,眼眶泛红:“去年战乱,家里的农具都被兵匪抢了,本以为今年只能挨饿,没想到官府不仅免了赋税,还送来了犁耙和种子,这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负责发放农具的官吏笑道:“王老汉,这都是丞相的新政,今后好好耕种,日子定会越过越好。官府还会派农技师傅来指导耕种,保证收成翻倍!”

消息传开,各地流民纷纷返乡,荒芜的田亩重新长出绿油油的庄稼。巡查御史在各州郡严厉打击贪墨官吏,短短一个月内,便查处贪腐官员二十余人,其中不乏郡守、县令等高官。当贪官被押赴刑场斩首的消息传出,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吏治为之一清。

平准官的设立也初见成效。洛阳城内,粮食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丝绸、瓷器虽仍属珍品,但价格不再暴涨,寻常百姓也能偶尔购置。市井间民心安定,生意愈发兴旺,就连西域商人也称赞道:“大汉吏治清明,物价稳定,此处经商,远胜西域诸国。”

一月后,各地奏疏陆续传回洛阳。陇右、并州流民返乡率达九成,开垦荒地百万亩;各州郡百姓投诉官吏贪墨的案件锐减,民心所向,怨声渐息;洛阳及各州郡物价平稳,市井繁荣,国库虽因减免赋税有所减少,但随着农桑恢复、商贸兴旺,收入稳步回升。

姜维看着奏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费祎前来禀报:“丞相,新政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地称颂之声不绝于耳。陛下听闻此事,龙颜大悦,欲下旨嘉奖丞相。”

姜维摇头道:“此乃群臣同心、百姓努力之功,非我一人之力。眼下民生虽有改善,但仍需再接再厉。下一步,需兴修水利,保障农田灌溉;设立学堂,普及教化,唯有如此,方能长治久安。”

费祎点头赞同:“丞相深谋远虑,臣这就着手筹备兴修水利、设立学堂之事。”

夕阳西下,姜维漫步在丞相府的庭院中,望着天边的晚霞,心中感慨万千。通西域、固边境、安民生,一步步走来,虽历经艰辛,却终见成效。但他深知,这只是开始,要让大汉真正走向繁荣昌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折兴修水利利农桑

初夏的洛阳,骄阳似火,洛水两岸的农田里,农户们正顶着烈日引水灌溉。但因洛水河道年久失修,淤泥堵塞,水流不畅,许多农田仍面临缺水之困。

“丞相,洛水河道已近十年未修,去年汛期又冲毁了多处堤坝,如今水流湍急却难以引入农田,今年若遇干旱,恐怕会颗粒无收。”负责水利的官员李衡焦急地向姜维禀报。

姜维亲自前往洛水沿岸查看,只见河道狭窄,淤泥堆积如山,多处堤坝破败不堪,水流溢出河道,淹没了岸边的农田,而远处的田地却因缺水干裂。

“水利乃农桑之本,若水利不通,农桑难兴。”姜维神色凝重,“传我令,即刻启动洛水河道疏浚及堤坝加固工程。征调洛阳周边各县民夫三万,由李衡统一调度,务必在汛期来临前完工。”

李衡面露难色:“丞相,征调三万民夫,需耗费大量粮草,且正值农忙时节,恐百姓不愿前往。”

姜维道:“此事我已有安排。民夫服役期间,官府每日供给口粮,每月发放工钱,家中田地由官府组织邻里互助耕种,确保不违农时。同时,张贴告示,说明兴修水利的益处,让百姓知晓,此举乃是为了长久之计。”

告示张贴后,洛阳周边百姓纷纷响应。王老汉得知消息后,主动召集村里的农户报名:“兴修水利是好事,既能防涝,又能灌溉,今后种地再也不用怕旱涝了。官府还给口粮和工钱,家里的地还有人帮忙种,何乐而不为?”

三日后,三万民夫齐聚洛水沿岸,工程正式启动。姜维亲自前往工地视察,勉励民夫:“诸位乡亲,洛水水利关乎数十万百姓的生计,关乎大汉的农桑根基。今日辛苦劳作,他日必将受益无穷,我代表朝廷,感谢诸位的付出!”

民夫们士气高涨,纷纷高呼:“愿为丞相效力,愿为大汉效力!”

工程进展迅速,民夫们分成若干队伍,有的挖掘淤泥,有的搬运石块,有的加固堤坝。李衡每日巡查工地,督促工程进度,解决民夫遇到的困难。姜维也时常前往工地,慰问民夫,查看工程质量。

一日,姜维在工地巡查时,发现部分堤坝加固所用的石块质量不佳,有的甚至一敲就碎。他当即叫来负责采购石料的官吏,严厉斥责:“水利工程关乎人命,岂能偷工减料?用这种劣质石料,一旦汛期来临,堤坝必垮,无数百姓将流离失所,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那官吏吓得面如土色,跪地求饶:“丞相饶命,臣一时糊涂,贪图便宜,才采购了劣质石料。”

姜维冷哼一声:“糊涂?此乃渎职之罪!即刻将此人革职查办,抄没家产,用以重新采购优质石料。传令下去,今后所有工程用料,必须严格查验,若再有偷工减料者,立斩不赦!”

此事传开后,负责工程的官吏和民夫无不心惊胆战,再也无人敢敷衍了事。工程质量得到严格保障,堤坝加固得异常牢固,河道疏浚也十分彻底。

与此同时,姜维还下令在洛水沿岸修建多处灌溉渠道,将洛水引入周边农田。渠道采用砖石铺设,防止渗漏,绵延数十里,覆盖农田百万亩。

历经两个月的艰苦劳作,洛水水利工程终于在汛期来临前完工。疏浚后的河道宽阔通畅,加固后的堤坝高大坚固,灌溉渠道纵横交错,如蛛网般遍布农田。

不久后,洛阳迎来一场大雨,洛水水位暴涨,但因河道疏浚、堤坝坚固,并未发生洪涝灾害。雨后,农户们打开灌溉渠道的闸门,清澈的洛水缓缓流入农田,干裂的土地得到滋润,绿油油的庄稼长势喜人。

王老汉站在田埂上,看着长势旺盛的庄稼,喜笑颜开:“多亏了丞相兴修水利,今年定然是个丰收年!”

各地官员也纷纷上奏,称赞洛水水利工程的成效。姜维接到奏疏后,并未自满,而是下令将兴修水利的经验推广至全国,各州郡根据当地河流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数月后,长江、黄河沿岸及各地河流的水利工程陆续完工,全国农田灌溉得到极大改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秋收时节,各地粮仓堆满了粮食,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温饱问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杨敏向姜维禀报:“丞相,今年全国粮食产量较去年增长五成,国库粮仓充盈,足以支撑三年之用。各地百姓感念丞相恩德,纷纷称颂丞相为‘救世之臣’。”

姜维微微一笑:“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才是我所愿。粮食充足,民生改善,接下来,便是要普及教化,让汉家文化深入人心,培养人才,为大汉的未来积蓄力量。”

第三折广设学堂育人才

秋高气爽,洛阳城内的一处空地上,工匠们正忙碌地修建学堂。姜维站在一旁,看着初具雏形的学堂,心中充满期待。

“丞相,这座学堂可容纳三百名学子,分为启蒙班和进阶班,启蒙班教授识字、算术,进阶班教授儒家经典、兵法谋略。”负责修建学堂的官员禀报。

姜维点头道:“很好。不仅要修建学堂,还要聘请饱学之士担任先生。凡精通儒家经典、兵法谋略、天文历法者,不论出身贵贱,皆可前来应聘,朝廷将给予丰厚俸禄。”

消息传出后,洛阳城内的文人墨客纷纷响应。年近七旬的大儒郑玄,隐居多年,听闻朝廷广设学堂,培养人才,也主动前来应聘。

姜维亲自前往迎接郑玄,恭敬地说道:“郑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若能屈尊担任学堂先生,实乃大汉之幸,学子之幸!”

郑玄抚须笑道:“丞相心系天下,重视教化,老夫深感敬佩。如今国家安定,正是普及教化、培养人才之时,老夫愿尽绵薄之力,为大汉培育栋梁之材。”

姜维大喜,当即任命郑玄为学堂山长,负责学堂的教学事宜。同时,又聘请了多位精通兵法、天文、算术的学者担任先生。

学堂命名为“弘文馆”,开学之日,洛阳城内百姓纷纷送子女前来求学。王老汉也带着孙子王小石头来到学堂,激动地说道:“丞相设立学堂,让平民子弟也能读书识字,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真是天大的好事!”

弘文馆内,三百名学子身着统一的校服,整齐地坐在课堂上。郑玄站在讲台上,开始讲授儒家经典。学子们认真聆听,不时点头称是,课堂上鸦雀无声。

姜维悄悄来到学堂,站在窗外,看着学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心中十分欣慰。他对身旁的郑玄道:“先生,这些学子皆是大汉的未来,今后还要劳烦先生悉心教导,不仅要教他们学识,更要教他们忠义之道,让他们将来为国效力,报效朝廷。”

郑玄道:“丞相放心,老夫定当倾尽全力,教导学子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出一批忠于大汉、学识渊博的栋梁之材。”

除了洛阳的弘文馆,姜维还下令在各州郡设立学堂,偏远地区则设立私塾,让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朝廷为各地学堂提供经费支持,减免贫困学子的学费,发放笔墨纸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