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直播现代:生活被祖宗们围观了 > 第480章 朱祁镇(4)

第480章 朱祁镇(4)(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正统三年,王振卷土重来。”李今越继续说道:“从七月开始,王振就接连找茬,他先后将礼部尚书胡濙,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刑部尚书魏源、侍郎何文渊,右都御史陈智等下狱,给朱祁镇创造了‘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的名场面。”(下狱的记载分别在《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以及这些大臣的个人传记里。)

“自此以后,‘诸臣阿顺幼主,为身后计,故而隐忍保全’。这股风气,一吹就是七年。到了正统十年,六部侍郎的位置还空着大半。”

“而王振,更是先后参奏杨荣不廉,杨士奇纵子行凶。(这两件事都是真的。)在王振的屡屡敲打下,三杨也渐渐没了声势。”

“到了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辞世,朝中再也无人能压制有朱祁镇当靠山的王振。三杨或老或卒,英国公张辅也不再过问国事。至于剩下的官员,对王振是‘无大小皆望风拜跪,举朝以父翁称’(《明史纪事本末》)。”

“至于他们为什么这么听话?那当然是因为,王振在朱祁镇的宠信下,把他侄子王山、王林安插进了锦衣卫系统,给朝臣们量身打造了诬陷、捉拿、刑罚一条龙服务。这套餐一下来,又有哪个不怕死的敢去招惹他们?”

李今越看了一眼朱棣那黑如锅底的脸色,笑了笑:“Judy陛下,您也别光顾着生气,其实朱祁镇在刚收回权力那会儿,还是干了些事的。”

朱棣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哦?当真?”

李今越点了点头:“嗯,我虽然讨厌他,倒也不至于把他干的事都说得一文不值。”

她清了清嗓子,介绍道:“比如正统三年,鞑靼的阿台汗袭扰大明边境。那时候朱祁镇年纪虽小,但毕竟是皇帝,内阁的决议还是由他拍板的。当时,朱祁镇派了兵部尚书王骥督军出塞,麾下宿将蒋贵带着数千骑兵,高速突进,偷袭阿台汗的军营,一举破敌。此后蒋贵更是追着敌军打了八十里,斩首三百余,生擒鞑靼左丞脱罗等百余人,那老鞑靼可汗只带着几个亲信狼狈逃窜。”

“又比如正统九年,为了回击兀良哈部对辽东的袭扰,朝廷派多路大军围剿。虽然最后没能完成合围,但一干将领,如太子太保朱勇、恭顺侯吴克忠、后军都督佥事石亨,还有宦官曹吉祥、刘永成等人,都分别有效的打击了兀良哈部。”

听到这里,朱棣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不由得点了点头。可李今越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再次皱起了眉。

“不过,接下来就是争议比较大的三征麓川了。”

“此话怎讲?”朱棣皱眉问道。

李今越闻言,露出一副“这事儿有点复杂”的表情:“e……怎么说呢,有人认为此战功劳巨大,彰显国威,是朱祁镇的功绩。也有人认为此战劳民伤财,消耗国力,得不偿失。”

朱棣点了点头,随即问道:“那今越是怎么看的?”

李今越当即笑道:“我?我认为三征麓川,过大于功。”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玩味:“哦?为何?难不成是因为,今越你不喜欢朱祁镇?”

“当然不是。”李今越笑道,“因为我认为,三征麓川,本来是一场能一战定乾坤的战役,完全可以避免后续对大明国力的持续消耗。可却因为朱祁镇和王振的好大喜功,硬生生把这场战争,打成了一场持续了整整九年的消耗战,并直接引发了后续浙、闽、赣等地的农民起义。”

听到“农民起义”四个字,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严肃无比。

李今越开始讲述:

“正统三年,麓川土司思任发侵犯南疆。对此,三杨内阁主张依照宣宗旧制进行安抚,但朝中主战派主张用兵。说实话,这时候用兵,没什么问题,毕竟,朝廷之前也试过安抚,还搞过两次小规模军事行动,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于是,正统六年,兵部尚书王骥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三路并进,用火攻战术大破思任发主力,不仅攻克上江大寨等核心据点,斩首五万余,还逼得思任发仓皇逃往缅甸。麓川本土的反叛势力,基本被一锅端了,可谓大胜。”

“消息传回朝廷,朝廷上下也很是振奋,同时也讨论起了后续的计划,当时何文渊就上书,说‘麓川之在南陲,弹丸耳!疆里不过数百,人民不满万馀,宜宽其天讨。舜德格苗,不劳征伐,而稽首来王矣。’(《明史纪事本末?卷之三十?麓川之役》)他觉得,现在只要用现有兵力驻守威慑,再配合安抚,就能平定余乱,没必要再劳师远征。杨士奇也同意这个观点。”

“同时,刘球也建议朱祁镇,选派有勇有谋的文武官员去云南,调派官兵在军事要地屯田,一边种地,一边练兵。如果麓川残余势力投降,就以礼相待;如果反复作乱,就找机会剿灭。这样既能避免大军持续远征,又能用军事威慑配合安抚手段稳定边疆。(《谏伐麓川疏》收录在《两谿文集》卷二)”

听到这里,朱棣不由得点了点头,这几个人的主张,确实是老成谋国之言。

李今越也说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当然,咱们现在说是有点马后炮,毕竟是站在上帝视角。但当时已经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可朱祁镇没采纳,导致了后续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确实是他的决策失误。”

“我的观点是,在当时,若是采用‘剿抚结合’的策略,一边通过外交手段要求缅甸交出思任发,一边对思氏残余势力进行安抚分化,完全有机会彻底解决麓川问题。而且,第一次征讨麓川后,大明的消耗可不小,毕竟西南偏远,粮草转运本就艰难。”

“可朱祁镇急于立威,王振又想借着战争揽权,并没有见好就收。当思任发的儿子思机发退到孟养苟延残喘时,他们执意要斩草除根,彰显大明的绝对武力。结果就是,在接下来的九年里,大明‘大发兵十五万,转饷半天下’,‘麓川连年用兵,死者十七八,军资爵赏不可胜计’(《明史?刘球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