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半年后(1 / 2)
陆卫民这边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整个人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一刻也不得闲,他是既要操心饲料加工工坊的机器设备事,又要兼顾工坊房子的搭建工作。
好在工坊的房子是用木头搭建的,陆卫民请了村里经验丰富的木匠师傅来帮忙。
木匠师傅技术娴熟,干活也麻利,所以不需要陆卫民在边上时刻盯着。
但陆卫民心里还是放不下,每天都会抽空去工地看看,和师傅交流一下搭建的进度和遇到的问题。
尽管如此,陆卫民在建这个饲料加工工坊还是里里外外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而这大半个月里,时间大多都花在了找制作机器设备的材料上了。
因为他常常为了一个合适的零件,跑遍了大半个县城,有时候甚至要跑到更远的地方去采购。
就在陆卫民为了饲料加工工坊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李艺清这边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她已经带领着合作社的同伴们完成了第二个外县的推广踢毽子活动。
其实,在武山县掀起踢毽子风潮到现在快要到年底的这段时间里,踢毽子运动已经逐渐传播到了隔壁县,部分地区也小范围地掀起了踢毽子的风潮。
而李艺清她们到当地办比赛,更是大大提高了踢毽子运动的传播速度。
据说在办踢毽子挑战比赛的当天,现场热闹非凡,那片区域里是挤满了围观看热闹的群众,甚至造成旁边路面的拥堵。
本地居民们都被踢毽子挑战比赛所吸引,围在比赛场地周围为挑战者加油助威。
当地的挑战者们是各展身手,毽子在他们脚下上下翻飞,让人眼花缭乱。
本县的供销社负责人也被这热闹的场面所吸引了。
他其实有听说武山县有人搞个比赛,在他们市。
而当他亲自体验后,立刻心动了,于是在比赛结束后,直接就找到了李艺清,向她下单4000个毽子。
李艺清当时的内心是欣喜若狂,这才刚刚负责合作社的工作,供销社的人就来下单毽子了,这着实是开了一个好头。
而且不止是开了一个好头,李艺清还发现了一个情况,这踢毽子的风潮似乎有在慢慢传播到合作社未曾举办踢毽子挑战比赛的县城。
因为她们在比赛期间就不止一次听到有围观看热闹的群众说了自己在武山和大兴县都看到过举办的这个比赛。
由此可见,踢毽子的风潮扩散了出去。
如果真是扩散出去了,说不定不用他们的合作社就不需要去当地举办比赛了,当地的供销社和卖货郎会跑来采买毽子了。
这样可以省去了合作社要跑出去举办比赛来推广宣传了。
而李艺清也因为负责这次去临县举办比赛获得了成效,所以成功地让合作社各个家庭们信服了,认可了她的能力。
本来合作社的有些家庭听说陆卫民暂时不管合作社,还把工作扔给他的媳妇后,心里就有些担忧,怕合作社会完蛋了。
毕竟,在农村人的传统观念里,女人做生意可能不如男人有能力和魄力。
但李艺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她积极去和合作社的成员们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她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力求做到最好。
在她的努力下,合作社即便是没有陆卫民管理,也运转的很好,合作社继续赚着钱。
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人再有了之前的担忧,反而开始钦佩起他们夫妻俩,觉得他们夫妻俩都这么厉害,一个建起来一个这么大的养鸡场,一个能把合作社管理得有声有色的。
大家都相信合作社在他们夫妻俩的带领下,变得越来越好。
只是如此一来,他们夫妻俩就就变得越来越忙了。
…………
1981年的下半年,时光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加速拨动,陆卫民夫妻俩的生活被忙碌填得满满当当,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事业拼搏的旋律中流转。
陆卫民一头扎进了养鸡场的事业里,每天天刚亮就要起床,简单洗漱后,就匆匆赶往养鸡场。
现在他已经不管养鸡的喂食活儿了,这些交给主要是交给阿福和阿贵他们。
而每天的饲料就由阿泽和杨言来负责。
陆卫民现在主要是负责鸡舍的卫生,以及饲料配比的调整。
同时他还要与饲料供应伙伴、销售伙伴打交道,谈价格、商讨合作事宜。
因为每一笔单子、每一次合作,都关乎着养鸡场的未来,所以他是绝不敢有丝毫懈怠的。
而李艺清这边,合作社的工作同样是很多。
她也是每天早早到了合作社的办公室,整理账目、安排工作、与社员们沟通交流。
合作社里的大事小事,她都要操心。从生产制作的到销售,再到统计、质量检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她上心。
所以她常常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面对着各种的数字,以及琐碎,那是眉头紧锁啊。
而且她还要思考着如何提高合作社的效益,让加入合作社的家庭的生活越来越好。
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难题,她会废寝忘食,直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忙碌的日子里,夫妻俩就像两颗运转在不同轨道上的行星,只有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才能短暂相聚。
原本温馨的睡前时光,是他们相互倾诉、分享彼此生活的时刻。
他们会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今天做了什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人,分享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然而,如今这份甜蜜的分享也因为太忙太累而变得断断续续。
两人常常累得倒在床上,话还没说几句,就已经进入了梦乡。
去年夫妻俩还满怀憧憬地计划着要个孩子。
可如今,忙碌的事业让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