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银针绣尽山河图(壹)(1 / 2)
第一百十二章:银针绣尽山河图(壹)
第一回梦逐金陵云初识君子泽(上)
崇祯十五年。春。
金陵城,浸润在绵密的烟雨中。
连月的雨水,让青石板路长出了苔藓。而秦淮河水比往年更显浑浊,水面上漂浮着断枝残叶,却依然倒映着两岸依旧璀璨的灯火。沿河鳞次栉比的酒楼歌馆,依旧传出阵阵笙歌,只是那曲调里,总带着几分强颜欢笑的凄惶。
画舫如过江之鲫穿梭在桃叶渡与夫子庙之间,笙歌彻夜不绝。这些雕梁画栋的船只,载着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仿佛这纸醉金迷的欢场,真能隔绝北方传来的烽火狼烟。偶尔有从北边逃难而来的流民聚集在岸边的破庙里,望着这满河灯火,眼中尽是茫然。
这夜月华初上,一艘三层朱漆画舫缓缓驶出武定桥洞。这船造得极是精巧,船头缀着的琉璃灯在水面上洒下碎金万千,船身雕着百鸟朝凤图,连窗棂都是用上好的紫檀木镂空而成。此船名“撷芳舟”,正是当下最负盛名的歌伎董小宛的居所。
但见素衣女子临窗抚琴,水袖垂落如云,未施脂粉的容颜在灯下泛着玉般光泽,启唇唱道。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昆腔清越如昆山玉碎,竟将《牡丹亭》的婉转哀愁唱出了几分金戈铁马之意。琴案上焚着一炉沉香,青烟袅袅,更衬得她眉目如画。
岸上忽然一阵骚动,有衣衫褴褛的老妪跪在河边哭喊:“求姑娘赏口饭吃,俺从河南逃难来的,一家老小都死在路上了……”话音未落便巡河衙役便要将他们拖走。
董小宛指尖微滞,琴音转调成了《浣纱记》里“采莲”一折,同时向侍立在侧的侍女琥珀递了个眼色。不过片刻,岸上难民手中都多了几个热炊饼。
这时节,施粥放赈早已成了秦淮河畔心照不宣的风气——便是最奢靡的欢场,也掩不住这乱世的凄凉。
“姑娘啊,就是心善。只是这难民越来越多,咱们的存粮也快见底了。”琥珀轻声回禀,眉间带着忧色。
董小宛轻叹一声,指尖在琴弦上划过:能救一个是一个吧。去把我那对翡翠耳珰当了,再多买些米粮。
正当曲至酣处,忽见两匹快马踏碎月色驰来。
马上骑士浑身浴血,官服破损不堪,嘶声高呼:“潼关失守!闯贼破关了!”这一声如惊雷炸响,画舫上顿时杯盘倾覆。
有富商慌得要去跳船,歌姬们抱作一团哭泣。却见董小宛纤指在焦尾琴上划出裂帛之音,起身立在船头:“诸君稍安,杜丽娘为情死而复生尚不惧刀山火海,吾辈历尽浮沉,岂惧乱世风波?”
话音未落,东边舱帘忽被夜风卷起。
但见一青衫书生负手立在邻船船头,眉目疏朗如寒江映月,腰间佩玉在月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他目光灼灼望着小宛叹道:“十年不听广陵散,不想在秦淮河得闻天音。”
这话说得清朗,字字落在小宛耳中。她认得这是近日名动金陵的如皋才子冒辟疆,曾以《影梅庵忆语》得钱牧斋青眼,却不想在此等情境下相逢。
这时,邻船上又转出一位华服公子,摇着折扇笑道:“辟疆兄好雅兴,兵荒马乱还有心思听曲。”
此人面色苍白,眼角带着轻浮,正是当朝首辅周延儒的侄儿周世显。他目光在董小宛全身上下流转,带着几分狎昵,“早就听闻董姑娘色艺双绝,今日一见,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