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银针绣尽山河图(肆)(1 / 2)
第一百十五章:银针绣尽山河图(肆)
第四回银针破迷障素手启玄机(下)
书接上回!
次日清晨,苏州织造局派人送来各色珍稀丝线。为首的是一位三十许的宫女,自称姓沈。她趁着交接丝线的机会,低声道:“奴婢十六岁时曾受董夫人一饭之恩,一直无以为报。”
说着悄悄给董小宛塞过一个小包,“这是织造局特制的金线,或许用得上。另外……”她压低声音,“周奎近日与一个关外来的喇嘛往来密切,姑娘千万小心。”
董小宛心领神会,在布置绣架时,特意在四角暗结平安结——这是母亲教她的辟邪之法。
绣房设在客栈的东厢,朝南的窗户正对着远处的北寺塔。董小宛将八百多个字先写在宣纸上,再依样描摹到素绫上。这项工作极其繁琐,往往一个字的偏差就会影响全文。
冒辟疆虽然手臂受伤,仍坚持在一旁帮忙理线。午后阳光透过窗棂,照得满室丝线流光溢彩。董小宛专心致志地穿针引线,忽然发现图中“琴清流楚激弦商”一句,若是斜着读,竟然暗藏着一套指法。
“公子请看。”她指着那处,“这似乎是古琴的指法谱。”
冒辟疆细看片刻,忽然取来瑶琴,依谱弹奏。清越的琴音流淌而出,竟是一曲《广陵散》的变调。更奇的是,随着琴声,绣架上的丝线仿佛有了生命,微微颤动起来。
“果然暗藏玄机。”冒辟疆若有所思,“传说《璇玑图》中藏着武库密码,看来不假。”
这时,琥珀进来禀报:“姑娘,门外有个小乞丐送来这个。”说着递上一块破布,上面用炭笔画着奇怪的符号。
董小宛接过来看,忽然脸色一变:“这是董家独有的暗号,意思是‘速离险地’。”
冒辟疆立即起身查看,却发现客栈四周不知何时多了几个可疑的商贩。显然,他们已经被监视了。
当夜,小宛挑灯夜绣。到了三更时分,她正在绣制图中“诗兴感远殊浮沉”一句,忽然觉得眼前一花,那些字句仿佛活了过来,在绢面上流转不定。她定了定神,发现是烛光摇曳造成的错觉。
然而就在这时,她注意到这句诗,若是倒读时成了“沉浮殊远感兴诗”,意境大不相同。更奇妙的是,若是斜着读,又能得到“感时花溅泪”的新句。
“原来如此。”小宛恍然大悟,“这不仅是回文诗,更是一个字谜阵。”
第三日黄昏,小宛正在收最后一道金线,忽然一阵心慌。她想起昨夜那个奇怪的梦:母亲在梦中对她说:“璇玑璇玑,重在旋转。女儿切记,要以动制静。”
她若有所思,在最后收针时,特意将几处关键笔画的丝线留活。当最后一针落下,八尺见方的锦缎忽然无风自动,其上八百余字如星斗流转,在暮色中泛着奇异的光泽。
就在这时,不讲信用的周奎带着一群家奴闯了进来。他原本得意洋洋的脸色,在看到自动旋转的绣图时瞬间煞白。
“妖……妖术!”他吓得连连后退。
更令人震惊的事发生了:从绣图之中,忽然飞出一群碧玉色的蝴蝶,蝶翼在夕阳映照下,现出“天道好还”四个篆字。蝴蝶绕梁三周,最终停在周奎头顶,化作一缕青烟。
周奎瘫软在地,面如土色。冒辟疆趁机亮出东林党人信物:“周奎私吞漕粮的证据,已在应天巡抚案头!你勾结阉党、强占民宅的罪行,今日该有个了断了。”
原来这三日间,冒辟疆早已通过复社同仁,收集了周奎贪赃枉法的确凿证据。此刻,客栈外已经布满了官兵。
就这样,周奎连夜被押往应天。
宅院和宅院的旧物,都物归原主。
这日,董小宛独自清扫母亲生前居住的“听雪轩”。这里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连窗边那架绣屏都还在原处。她依照记忆,在床榻下的暗格中摸索,果然找到一个紫檀木匣。
匣中除了半幅《万里河山图》绣品,还有一封母亲的手书:“此图关乎国运,乃你祖父奉张居正大人之命所绣。后因朝局变动,只完成半幅。盼后人补全,以安天下。”
是夜,月华如水,洒在荷塘边的醉翁亭里。冒辟疆凝视着展开的绣品,忽然倒吸一口凉气:“这图中暗藏龙脉走向!”他指向一处针脚,“董姑娘,你看这里,用金线绣出的山脉走向,分明是陕西境内的秦岭。”
董小宛细看,果然发现绣品中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巧妙地标示出山川河流的走向。更奇特的是,一些关键位置还绣着细小的星象图。
“这里应是……”冒辟疆的话还未说完,东北方天际忽然划过一道流星,其色赤红,状如箭矢,久久不散。
二人对视一眼,想起近日江南流传的传闻。关外建州女真蠢蠢欲动,而这幅未完成的绣图,似乎正指向某个关乎天下安危的秘密。
“公子你看。”小宛忽然发现绣品一角用几乎看不见的丝线绣着一行小字:“龙脉既断,紫薇星暗。重续山河,待后来人。”
冒辟疆神色凝重:“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幅绣品,更是一张关系大明江山的气运图。”
夜风拂过荷塘,带来阵阵清香。小宛轻轻抚摸着绣品上母亲留下的针脚,忽然明白,这不仅是家传的使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