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银针绣尽山河图(肆)(2 / 2)
就在这时,琥珀匆匆来报:“姑娘,门外有位道长求见,说是故人之后。”
来人身着青色道袍,仙风道骨,约莫六十岁年纪。
见到董小宛,行礼说道:“贫道青云子,曾是张居正大人门客。”
“青云子,莫不是程老七口中的青云子。”
“正是在下,我见董姑娘久久不来,便亲自登门拜访。”
“既然道长曾是张大人的门口,是否见过此图?”董小宛把藏于背后的《万里河山图》拿出来,徐徐展开。
“《万里河山图》?贫道知道,也正是为此而来。这图原是张大人生前为振兴大明所设之局。”
青云子指着绣图上的几处标记:“这些星象对应的,正是如今天下大势。东北方的赤色流星,应在建州女真。而西南方的晦暗,恐怕预示着……”
他话未说完,远处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个满身血污的驿使驰过街道,声嘶力竭地呼喊:“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得众人目瞪口呆。冒辟疆手中的白玉建盏“啪”地落地,摔得粉碎。
“该来的躲不过,终究还是来了。”青云子长叹一声,意味深长地看着那半幅绣图,“如今看来,补全这幅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
董小宛望着绣图上未完成的部分,那里用淡淡的虚线勾勒出长江以北的山川形势。她轻轻握住冒辟疆的手,发现他的手心一片冰凉。
“公子。”她轻声说,“这幅图,我必须完成。”
冒辟疆凝视着她坚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既然如此,辟疆定当竭尽全力相助。”
更深露重,众人在书房中秉烛夜谈。青云子取出几卷古籍,都是当年张居正主持编纂的地理志。董小宛则根据记忆,复原祖父留下的绣谱。
“灵纹绣最高境界,是以心观天,以针引气。”董小宛指着绣谱上的一段话,“祖父曾言,绣到极致时,针下能现山河气象。”
冒辟疆忽然道:“我曾在宫中秘档中看到,万历年间确有绣娘能以绣品预测天气。莫非就是董家先祖?”
“应该是的,我们董家族人,以刺绣为生……”
一夜过去……
清早,琥珀急匆匆进来,递上一封密信:“姑娘,这是陈圆圆姐姐派人送来的。”
董小宛展开信笺,上面只有寥寥八个小篆字:“九宫有变,速离姑苏。”她心中一凛,想起日前在金陵时,陈圆圆确实提过她在九宫山的一位故人。
“看来,他们不打算放过我们。”冒辟疆沉声道,“周奎虽然入狱,但他的同党还在。”
青云子掐指一算,脸色突变:“明日午时三刻,此地当有血光之灾。我们必须速速离开”。
众人当即收拾行装。小宛将绣品仔细收好,忽然在匣底发现一枚小巧的铜钥匙,上面刻着奇怪的纹路。
“这是……”青云子接过钥匙,对着烛光细看,“这是文渊阁藏书楼的钥匙!难怪一直找不到张大人留下的另一半绣样。”
事态紧急,众人决定兵分两路:青云子前往京城文渊阁,冒辟疆和小宛则暂回金陵。临行前,青云子交给董小宛一个锦囊:“若遇危难,可开此囊。”
临行时,董小宛特意去了一趟宅院后园的祠堂。这里供奉着董家先祖的牌位。她跪在蒲团上,默默祈祷。
忽然,她注意到供桌下的一块地砖有些松动。撬开地砖,里面藏着一本薄薄的册子,封面写着《灵纹绣秘要》。翻开一看,里面不仅记载了更多失传的绣法,还有一段令人震惊的文字:
“万历三十五年,奉张居正公之遗命,绣《万里河山图》以镇国运。图中暗藏龙脉要害,若为奸人所用,必致天下大乱。后世子孙当谨守此图,非明君不出。”
董小宛将册子贴身收好,心中更加沉重。原来这幅绣图不仅关乎国运,更是一把双刃剑。
马车驶出姑苏城时,东方已经泛白。小宛回头望去,熟悉的街巷渐渐消失在晨雾中。她轻轻抚摸怀中的绣品,知道从此以后,她的人生将与这幅未完成的《万里河山图》紧紧相连。
冒辟疆似乎看出她的心事,温声道:“董姑娘,待局势稍定,我们再回来。”
董小宛望着车外飞驰而过的田园,轻声道:“只怕到那时,这江南美景,已不复今日模样了。”
前方,金陵城的轮廓在晨曦中若隐若现。而更远的地方,战火正在蔓延。一幅关乎天下命运的绣图,一个延续三代的秘密,正在等待她去完成。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