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996章 寒梅纵折根仍在,待舒香萼满帝京。

第996章 寒梅纵折根仍在,待舒香萼满帝京。(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卷首语

朔风卷雪,寒锁京华。铅灰色云团如浸墨的棉絮,沉沉压在紫禁城的檐角,琉璃瓦上的积雪冻成青黑的冰壳,连太庙前的石狮子都被雪裹成了通体莹白的冰坨。唯有魏进忠府前的朱红大门洞开,车马碾着积雪络绎不绝,门楣上“元辅第”的鎏金匾额,在雪雾中闪着刺目的光,像极了他眼底的贪婪。《大吴天德朝野杂记·卷七》明载:“魏氏进忠自掌镇刑司,窃柄弄权,构陷兵部尚书谢渊于狱,坐以‘通鞑靼’罪弃市。自此正臣尽逐,党羽布列中外,政以贿成,官以附进。”

彼时朝堂早已沦为魏党私器:吏部尚书李嵩借侄子贪腐案被掣肘,铨选官员竟以“献银多寡”定高低,寒门士子纵有经天纬地之才,无银铺路亦难登仕途;户部尚书王汉臣克扣江南赈灾粮百万石,转贩私坊牟利,仓中积粟霉变,街头饿殍横卧;玄夜卫指挥使孙成率缇骑四出,绣春刀寒映雪色,京畿内外道路以目——有老妇在柴门后私叹“谢公若在”,便被缇骑拖入诏狱,三日后方抬出,尸身已僵如寒铁。漕运更被魏党亲信蒋忠贤把持,南来粮船尽改运私盐、鸦片,粳米则囤积于魏氏粮仓,市价一月三涨。《通州漕志》记此年冬:“米石至银五两,较先朝涨十倍,民有菜色,巷陌多殍,鬻子易食者不绝于途。”

然谢公遗泽在民,非暴政所能磨灭。谢渊昔年督漕,曾亲驾粮船冲过凌汛,将赈灾米送抵江南灾区;守宣府卫时,以私俸为将士制寒衣,与士卒同卧雪窟,冻疮烂如桃李亦不避;任御史则弹劾魏进义私卖军粮,虽遭贬谪仍执笏直谏。《宣府镇志·忠烈传》载其死日:“宣府将士闻耗,皆裂眦痛哭,雪夜设祭于戍楼,火光照彻长城,鞑靼哨兵遥望,竟疑我军举兵。”京中百姓虽畏缇骑,却暗将谢公事迹编为童谣,朱雀街、永定巷诸坊,童稚歌吟彻晓夜,字字泣血:“谢公戟,守疆土;魏贼刀,剐民腹。寒雪埋骨忠魂在,只盼天开见清明。”

是时朱雀大街的方寸冬市,恰是这乱世的缩影。卯时的青石板被雪盖得严丝合缝,踩上去咯吱作响,如泣如诉。唯有两家油布棚在朔风里抖索——一家卖掺麸窝头,一家售粗瓷破碗,棚柱上还留着缇骑昨日劈砍的刀痕,深可见木。雪沫子落在窝头蒸笼上,白气混着麸子的粗粝香气飘出,勾得冻馁百姓喉结滚动。他们拢着补丁摞补丁的袖子凑在棚下,不敢高声语,却以眼神传递愤懑与期盼,指尖攥紧的不仅是赊来的窝头,更藏着对奸佞罪证的零星记忆,如攥着寒夜里的星火。

寒雪能覆青石板,却埋不住民心如炬;缇骑可堵众人嘴,却封不住天下悠悠之口。这风雪中的油布棚,既是百姓苟活的依托,亦是暗传谢公遗事的起点——张老汉的儿子曾为谢公亲卫,常向邻里讲起谢公戍边时“与士卒分食半块冻饼”的旧事;李师傅的修鞋摊前,常有机密消息随针线缝进鞋底;连挑着空担的王二,都记着魏党粮船“昼运私盐夜载鸦片”的运货规律。此一节,便从这卯时冬市的油布棚说起,看寻常百姓如何以微末之声,传唱忠魂,搅动这沉沉寒夜。

感怀谢公

铁骨撑天梅未倾,丹心映雪气如铮。

漕船曾载梅边粟,缇骑今摧雪外声。

巷陌歌随梅蕊发,江波泪逐雪英明。

寒梅纵折根仍在,待舒香萼满帝京。

挑着空货郎担的王二,靴底早已磨穿如破网,冻硬的麦秸从破口处戳出来,踩在青石板上咯吱作响,像支走调的胡琴。他搓着冻僵的手,指缝里嵌着拉纤时磨出的黑褐色老茧,那是上月在永定码头帮魏党粮船拉纤蹭下的——船主说“粮价涨了,工钱得折算”,转头就把本该给他的铜钱,塞进了玄夜卫小旗的腰袋,只给了他半块发霉的麦饼。

“张老汉,赊个窝头,下月发了纤钱就还。”王二的声音发颤,不是冻的,是饿的。他盯着油布棚下的蒸笼,白雾裹着麸子的粗粝香气飘出来,勾得胃里一阵空响,酸水直往上涌。这半年来,他换了三份活计:先是漕运码头的纤夫,被克扣工钱;再是粮站的搬运工,因不肯帮着掺沙土被赶走;如今货郎担也空了——魏党把持漕运后,南来的货物全被他们的牙行垄断,小货郎连进货的门路都摸不着。

张老汉用油纸包窝头时,指节上的冻疮冻得发紫,刚一用力就裂了道血口子,鲜红的血珠渗出来,滴在糙纸上晕开一小片。他倒抽一口冷气,却不敢抬手揉,只是把窝头往王二手里塞得紧些:“王小哥,不是我小气,这棚子能开到今天,全靠闭着眼装糊涂。昨儿西城户部主事家的仆人刘三,就因为在酒肆多嘴骂了句‘魏党蛀虫’,被玄夜卫北司的缇骑拖走,至今没回来——听说诏狱里的钉指刑,能把人指甲全掀了,骨头都露在外面。”

王二攥着窝头,指尖被烫得发麻,却舍不得咬——这是他两天来的第一口热食。他看向棚外的朱雀大街,往日这时该是早点摊连成串,包子铺的吆喝、馄饨担的敲梆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庙会;如今却只剩两家油布棚在风里打颤,另一家卖粗瓷碗的,碗沿都缺着口,半天没半个主顾。街对面的“苏氏布庄”朱门紧闭,门楣上的牌匾被缇骑劈了一角,漆皮剥落如残甲——据说老板因为不肯给魏进忠的生祠捐百匹绸缎,被安了“通谢党”的罪名,家产全抄,人也押进了诏狱。

张老汉突然拽了王二一把,将他往棚子后面的柴堆里推。王二刚躲好,就听见街尾传来马蹄声,四匹高头大马踏过积雪,“嗒嗒”声震得雪沫子飞溅。玄夜卫的黑色披风在风里翻飞,腰佩的绣春刀闪着冷光,比这寒冬更刺骨。领头的缇骑是个小旗,脸上一道刀疤从眉骨划到下颌,上个月还来棚子要过“孝敬钱”,张老汉给了两个铜板,被他一脚踹翻了蒸笼,滚烫的窝头撒了一地。

马蹄声未落,街尾就飘来童谣声,调子是谢渊在时传遍京城的《太平谣》。当年谢公督漕运,米仓盈实,孩子们唱的是“谢公来,米价跌,家家锅里有白米”;如今词却被改得字字带血,穿破寒风:“谢公在,米仓满;魏贼来,锅灶寒。魏进忠不倒,大吴难安!”

几个光脚的孩子追着跑,冻得通红的小脸上满是倔强,唱得声嘶力竭,嗓子都哑了。为首的孩子约莫七八岁,手里攥着半块冻硬的窝头——那是张老汉前几日赊给他的。王二认得他,是西城纤夫老李的儿子,老李上月拉纤时,只因多问了魏党粮船“为何不运军粮”,就被两个精壮的爪牙架着胳膊,“扑通”一声扔进了永定河,至今尸首都没捞上来,只剩这孩子和瞎眼的奶奶相依为命。

“小兔崽子,活腻歪了!”刀疤缇骑猛地勒住马,马鞭抽得空气噼啪响,如毒蛇吐信,直奔那孩子而去。孩子吓得一哆嗦,却把窝头紧紧塞进怀里——那是给奶奶留的,转身就往窄巷里跑,嘴里还在喊:“谢公是忠臣!魏贼是奸佞!”缇骑的马鞭擦着孩子的头皮扫过,抽在青砖墙上,溅起一片雪沫子,留下一道深痕。

张老汉连忙抄起笤帚,假装扫地,将棚下几个探头探脑的百姓往身后挡。他弓着腰,脊梁骨弯得像张弓,几乎要跪到地上:“官爷息怒,小娃子瞎唱的,不懂事!他们家大人都死在河上了,没爹没娘的,没人教规矩,您别跟孩子一般见识。”他说着,偷偷往刀疤缇骑手里塞了两个铜板——这是他今早卖了三个窝头才挣来的,手都在抖。

刀疤缇骑掂了掂铜板,却“嗤”地笑了,一脚踢翻了半筐窝头。黄澄澄的麸子撒在雪地里,混着污泥和雪沫子,瞬间变得肮脏不堪。“再听见这反调,连你这老骨头一起扔进诏狱!”他啐了一口,浓痰落在雪地上,很快冻成硬块。马鞭指着巷口,他厉声喝道:“去,把那小兔崽子抓回来,我要让他看看,乱说话的下场!”两个缇骑应声下马,拔腿就往巷子里追,马蹄声在街面上回荡,震得棚子的油布都在抖,像是在哭。

缇骑刚进巷子,就传来孩子的哭喊声和狗吠声——想来是巷子里的百姓把孩子藏进了地窖。张老汉蹲在雪地里,一点点捡着脏了的窝头,浑浊的眼睛里蓄着泪,却不敢掉下来,怕被路过的缇骑看见。王二帮着捡,指尖触到冰凉的雪沫子,猛地想起老李被推下河时的情景:那天魏党粮船装着私盐,吃水线深不见底,老李多问了一句“怎么不运军粮”,就被两个精壮的汉子架着胳膊,“扑通”一声扔进了永定河。粮船主还站在船头冷笑:“多嘴的东西,喂鱼正好。”

“这日子,怎么就过成这样了?”一个老婆婆拄着枣木拐杖走过来,拐杖头都磨圆了。她捡起一个沾了雪的窝头,用袖口反复擦着上面的雪沫子,眼泪顺着满脸的皱纹往下淌,砸在雪地上,洇出小坑。王二认得她,是前礼部司务的母亲,司务大人因为反对把谢渊的牌位移出太庙,被理刑院抓了,至今没消息。老婆婆只能靠捡别人剩下的吃食过活,这掺了麸子的窝头,已是她三天来的第一口吃食。

“魏进忠把持漕运三年,米价翻了十倍,连宫里的御膳房都开始掺杂粮了,何况咱们百姓。”修鞋的李师傅挑着担子过来,他的修鞋摊就摆在张老汉的棚子旁边,今天还没开张,铁锥子上都落了层雪。他往手上哈着气,白气刚冒出来就散了,铁锥子戳得皮料砰砰响:“昨天我去东城买麸子,粮店老板跟我使眼色,说这还是魏大人‘开恩’,留了点杂粮给百姓,不然连麸子都买不到——他娘的,那些漕运粮船全在运私盐、贩鸦片,哪有一粒米是给百姓的!”

李师傅的话刚落,就有个穿粗布袍的汉子凑过来,帽檐压得极低,压低声音说:“你们听说了吗?江南水灾,朝廷发了一百万石赈灾粮,到地方只剩十万石,剩下的全被魏党的人吞了。户部尚书王汉臣亲自督办的,他那亲侄子在江南开了三家粮店,全在卖赈灾粮,一斤卖五钱银子,比平常贵十倍!灾民买不起,只能啃树皮,饿死的不知有多少。”这汉子是个脚夫,常往返江南与京城,消息最是灵通。

张老汉捡窝头的手顿了顿,浑浊的眼睛亮了些,像是燃了点火星:“可不是!谢大人在时,哪是这般光景?那年江南也闹水灾,谢大人时任兵部尚书,亲自带着粮船三天三夜赶去,船过冰凌区时,他亲自站在船头指挥,冻得嘴唇发紫也不肯进船舱。我儿子当时在粮站当差,说谢大人啃着干饼就着冷水,硬是把赈灾粮全发到灾民手里,连一粒都没私吞。有个小吏想多拿一袋米给自家亲戚,被谢大人当场革职,押回京城问罪,半点情面都不留。”他朝城外努努嘴,寒风里隐约能听见破庙方向传来的哭声——那里住着上千个从江南逃荒来的灾民,缇骑拿着刀守在城门外,不许他们进城,怕冲撞了魏大人的仪仗。

正午的日头被云层遮得严严实实,雪又开始下了,细小的雪沫子飘在油布棚上,沙沙作响,像是在说悄悄话。张老汉的棚子渐渐热闹起来,都是些熟客,借着买窝头的由头,议论着朝堂上的事。没人敢大声说,都是凑在一起,用袖子挡着嘴,低声交谈,像一群受惊的鸟雀,生怕被鹰隼盯上。

“谢大人当年查漕运贪腐,比现在厉害多了。”李师傅放下手里的铁锥,往棚子里面挪了挪,离街面更远些,“那时候魏进忠的弟弟魏进义,私卖五十万石军粮给鞑靼,换了大批金银珠宝。谢大人时任御史,连夜写了奏折,把人证、物证全附在后面,哪怕被魏党贬到宣府卫当参将,也没改一个字。后来先帝知道了,龙颜大怒,把魏进义斩了,还升了谢大人的官——哪像现在,魏进忠杀了谢大人,还敢建生祠,真是天理难容!”

王二啃着窝头,麸子剌得嗓子疼,却吃得飞快,像是怕被人抢走。他含糊地说:“我听说谢大人死的时候,宣府卫的将士都哭了。他在宣府卫当总兵时,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给将士们买棉衣,冬天里和士兵一起守边关,冻得手脚都肿了,也不肯进暖房。现在的宣府卫总兵秦云,是魏进忠的义子,上任第一天就克扣军饷,将士们冻饿交加,连弓都拉不开,鞑靼都快打到长城脚下了,他还在城里搂着小妾喝酒!”

“这就是官官相护!”脚夫汉子往地上吐了口唾沫,雪地上留下个黑印,“秦云是靠斩杀前任总兵李默上位的,李大人是个忠臣,不肯克扣军饷,就被安了个‘通鞑靼’的罪名,首级悬在城门示众三天,血都冻成了冰。理刑院的人连审都没审,就定了罪,刑部尚书钱坤亲自批的斩立决——钱坤那狗东西,就是魏进忠的一条狗,谁不附魏党,他就给谁罗织罪名,手上的血都能淹了府衙!”

张老汉叹了口气,从怀里摸出一个油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半块干硬的麦饼,饼上还印着“军粮”二字:“这是我儿子当年给谢大人送粮时,谢大人赏的。谢大人说‘为官者,要对得起百姓碗里的米,对得起将士手里的枪’,这话多实在!现在的官,眼里只有银子,只有魏进忠的脸色。吏部尚书李嵩,为了保住乌纱帽,把自己的亲侄子都献出去了——他侄子贪了漕运的银子,被魏进忠抓住把柄,李嵩就亲手把侄子送进诏狱,换了个吏部尚书的位置,真是连畜生都不如!”

街对面的书肆开了门,掌柜周先生是个老秀才,鬓角都白了,却依旧腰杆挺直。他当年受过谢渊的恩惠——谢大人任礼部尚书时,曾力排众议,恢复了因战乱停办的府学,周先生就是府学的教书先生。如今府学被改成了魏进忠的生祠,香火倒是旺,却全是趋炎附势之辈。周先生便开了这家小书肆,借着教孩子们读书的由头,偷偷讲谢渊的旧事,播撒忠良的种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