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玄桢记 > 第1009章 一朝炽焰腾新柴,数载余晖黯旧骸

第1009章 一朝炽焰腾新柴,数载余晖黯旧骸(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选贤之路从非坦途,魏党残余如阴沟里的鼠辈,仍在暗中作祟。贤才试场的角落里,一名秀才正将纸条塞给邻座考生,被巡视的兵科给事中孙越当场擒获。孙越负责监察军务,此次奉旨协助排查奸细,他搜出秀才怀中的密信,只见上面写着“故意答错考题,搅乱选贤”等字样,落款是前魏党御史张彪。“都察院刚整肃风气,尔等竟敢顶风作案!”孙越怒喝一声,命人将二人押入大牢。

杨启与虞谦连夜将案情上报,萧桓怒拍御案:“查!一查到底!”刑部尚书郑衡亲自审案,他案头的《洗冤录》翻得卷边,朱笔批注密密麻麻,仅用一日便撬开奸细的嘴,揪出幕后主使张彪。萧桓下令将张彪革职抄家,首级悬挂在吏部衙署外示众。五位阁老中的杨璞阁老随即补充:“臣已命人修订《大吴律》,将‘阻挠选贤’定为重罪,以绝后患。”内阁大学士魏彦卿出列奏道:“臣已命锦衣卫加强京城防卫,严查客栈、驿馆中的可疑人员,防止余党反扑。”大将军蒙傲亦奏请:“臣可调派禁军协助巡查,确保京中安稳。”萧桓一一应允,君臣同心布下天罗地网。

除了暗害,明面上的阻力也不少。一些久居高位的老臣思想僵化,认为“寒门子弟无世家根基,难成大器”,对破格提拔的年轻官员处处刁难。户部老尚书见李董年纪轻、出身寒,竟将苏州赈灾的文书压下不批。张伏阁老得知后,直接登门质问:“陛下选贤,看的是才德而非出身。谢渊大人当年也是寒门出身,却以血谏护江山,难道不是国之栋梁?”

老尚书被问得哑口无言,萧桓借机在朝堂上正言:“朕的朝堂,是为百姓设的,不是为世家开的。昔日商汤用伊尹,伊尹曾是奴隶;周文王用姜尚,姜尚曾钓于渭水,皆非名门望族,却能成就霸业。若有人再以出身论人,便是与朕作对,与天下百姓作对!”这番话掷地有声,保守老臣们吓得纷纷躬身认错,年轻官员们则挺直了脊梁。

为明辨忠奸、考察实绩,杨启主持建立“贤才跟踪簿”,每月汇总新官的履职情况,详细记录功过。三个月后呈给萧桓的簿册上,三十余人被评为“优”,仅两人因怠惰被记“劣”。“看来朕的选贤令,确实筛出了真金。”萧桓翻着簿册,见李董、江澈等人的名字旁,满是“赈灾有功”“修渠利民”的批注,不由露出笑容。

萧桓深知“用人如用器,当各取所长”,他与周伯衡、杨启、张伏、杨璞、徐英五位阁老及大将军蒙傲定下“分职任能”之法:周伯衡擅长识人,总领贤才分配;杨启掌监察,跟踪考核履职情况;张伏懂民生,主理地方寻访;杨璞精律法,保障选贤程序合规;徐英善理财,统筹贤才安置资费;大将军蒙傲主军务,选拔武将、护佑贤才安全。分工既定,众人心明眼亮,选贤之举愈发有序。

沈修被周伯衡推荐为翰林院编修,负责编纂《肃奸录》,礼部尚书吴鼎亲自为他拟定编纂规范——吴鼎熟谙典章,虽迂直却清廉,格外重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江澈在冯衍麾下主持江南河工,浙江按察使顾彦特意派衙役协助:“顾大人说,河工涉及民生,若有地方豪强阻挠,随时通报他来处置。”顾彦整治豪强颇有成效,江澈得以顺利开工。

有个叫方明的贤才,既懂医术又通民政,曾在灾区救治过许多百姓。萧桓便破格任命他为太医院院判兼民生司主事,让他既管医政,又管赈灾。方明上任后,在各地设立“惠民药局”,免费为贫苦百姓看病,还编写了《农桑医方》,教百姓防治农作物病害。

为了让专才更好地发挥作用,萧桓还下旨给予他们“便宜行事”之权。江澈在修缮大堤时,需要征用民力,不必层层上报,可直接与地方官协商;赵烈在边关遇小股鞑靼劫掠,可自行决定是否出兵,事后再奏报朝廷。这种信任,让贤才们更加尽心尽力。

一次朝会上,徐英阁老汇报盐课收入增长三成,归功于王砚的改革;蒙傲汇报西北边关安稳,得益于赵烈的严密布防;张伏阁老汇报江南水灾隐患解除,多亏江澈的水利工程。萧桓笑着说:“这便是专才专用的成效,用人如用器,各取所长,方能事半功倍。”

萧桓深知“纸上谈兵终觉浅”,所有被提拔的贤才,都要先到基层试炼,以实绩定升降。李董到苏州府后,第一件事便是深入灾区,查看百姓的生活状况。他白天与百姓一起修房子、种庄稼,晚上在油灯下整理赈灾账目,不到一个月便瘦了一圈。

张伏与右副都御史钟铭同往江南考察。钟铭巡抚南畿,刚主持完灾区赈灾,对地方情况极熟。百姓见二人前来,纷纷称赞李董与钱溥:“李大人教我们种新麦,钱大人盯着赈灾银,一粒米都没被贪走!”钟铭将百姓的话一一记下,笑道:“你们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考绩。”

类似的试炼在各地进行。林锐在禁军任职后,负责京城的治安,他亲自带队巡逻,打击盗贼,不到半个月,京城的盗窃案便减少了七成。蒙傲特意在深夜设下“盗贼”考验他,林锐反应迅速,很快便将“盗贼”擒获,蒙傲当即奏请提拔他为禁军副将。

也有试炼不合格的。有个被提拔的县令,到任后只顾着摆官威,不关心百姓疾苦,还挪用赈灾银修建县衙。杨启阁老暗访得知后,立刻将其革职查办,押回京城问罪。萧桓在朝堂上重申:“试炼不是走过场,是检验贤才的试金石。若有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朕绝不姑息。”

三个月的试炼结束后,八十余名贤才中,七十余人通过考核,被正式任命;其余几人或被降职,或被免职。通过考核的贤才,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工作愈发勤勉。李董因实绩突出,被提拔为苏州府知府;王砚因清理旧账有功,升为户部郎中。

选贤令推行半年后,养心殿的议事氛围愈发热烈。每日早朝,新提拔的官员们争相上奏,有的汇报水利工程进展,有的提出农业改革建议,有的请求到偏远之地任职。萧桓坐在龙椅上,听着这些充满朝气的奏报,嘴角总是挂着笑容。五位阁老中的周伯衡感慨道:“陛下广开言路,如今朝堂上人才济济,比魏党掌权时热闹多了。”杨启补充道:“更难得的是,这些新官都以谢渊大人为榜样,以民生为重,没有一人贪腐懈怠。”大将军蒙傲亦奏:“军中新秀辈出,军纪整肃,北疆防线愈发稳固。”萧桓拿起一份李董的奏报,上面写着苏州府的新麦种亩产已达旧种的两倍,不禁赞道:“这才是朕想要的臣子,这才是君臣同心的气象。”

周伯衡阁老感慨道:“陛下广开言路,如今朝堂上人才济济,比魏党掌权时热闹多了。”杨启阁老补充道:“更难得的是,这些新官都以谢渊大人为榜样,以民生为重,没有一人贪腐懈怠。”萧桓拿起一份李董的奏报,上面写着苏州府的新麦种亩产已达旧种的两倍,不禁赞道:“这才是朕想要的臣子。”

为了让君臣关系更紧密,萧桓每月都会在御花园举办“贤才宴”,没有君臣之别,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国事。宴会上没有山珍海味,只有家常便饭,萧桓还会亲自为老臣们夹菜。有一次,江澈在宴上提出推广新麦种的建议,萧桓当即让徐英阁老拨款,支持他在江南大面积种植。

大将军蒙傲与赵烈在宴上探讨边关防务,提出在西北修建烽火台、增设堡寨的计划。萧桓听后,当即批准:“边关安稳是重中之重,所需粮草、银两,徐卿需全力保障。”徐英阁老应声领命。赵烈感动地说:“陛下如此信任臣,臣愿与边关共存亡。”周伯衡阁老适时提议:“可令张伏阁老前往西北,协助大将军规划堡寨选址,兼顾民生与防务。”萧桓颔首:“此议甚妥,便依周卿所言。”

夜深宴散,萧桓独自留在御花园,望着满天星斗。张伴伴端来温茶:“陛下,如今人才济济,朝局安稳,您也该好好休息了。”萧桓接过茶,望着远处的灯火:“这些贤才,是大吴的希望。朕要与他们同心同德,让百姓都过上安稳日子,才对得起谢渊大人的血,对得起天下苍生。”

天德七年秋,选贤令推行已满一年。吏部统计数据显示,共提拔贤才两百三十余人,其中旧吏复职八十余人,寒门士子七十余人,民间专才六十余人,涵盖了朝堂、地方、军事、民生等各个领域。这些新官如雨后春笋,让大吴的朝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江南的新麦种获得大丰收,江澈的水利工程抵御了秋汛,冯衍特意上书为他请功;西北的烽火台建成,秦昭与邵峰主持的军务整顿见成效,鞑靼再不敢越界;周霖与方泽的盐铁、漕运改革落地,户部存银大幅增长;郑衡与江涛平反冤狱二十余起,刑部声誉重振。各地捷报堆满御案,萧桓翻看时,见每一份都有相关官员的联署签名。

新提拔的贤才们不仅自己勤勉,还带动了老臣们的积极性。以前有些敷衍了事的老官,见年轻官员如此拼命,也开始主动承担工作。有个年近六旬的老知府,主动向萧桓请命,到偏远的西南地区任职,说要“在退休前为百姓多做些事”。

萧桓在早朝时,将那方“致君泽民”的旧砚赠予江澈:“这方砚台见证了贤才从蒙冤到重用的过程,如今传给你,希望你能坚守初心,永远记住‘为民做事’的本分。”江澈双手接过砚台,跪地发誓:“臣定当以水为刃,护民安邦,不负陛下所托,不负百姓所望。”

散朝后,周伯衡、杨启、张伏、杨璞、徐英五位阁老与大将军蒙傲站在太和殿外,望着年轻官员们匆匆离去的身影,相视一笑。周伯衡道:“选贤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需代代坚持。”杨璞补充:“律法保障需时时完善,方能堵住钻营之路。”大将军蒙傲接话:“军中选贤亦当如此,方能保疆土无虞。”萧桓走到他们身边,望着湛蓝的天空:“只要后世君主都能亲贤远佞,五位阁老与大将军的职责代代相传,大吴的基业,定会如这秋日的松柏,长青不朽。”

片尾

天德七年岁末,选贤之举落下阶段性帷幕。经统计,全年提拔贤才两百三十余人,三十余人破格晋升——李董升苏州知府,江澈升工部郎中,王砚升户部郎中。成效格外显着:全国粮食亩产增三成,国库存银达三百五十万两,广东布政使韩瑾安抚土司稳定南疆,河南布政使柳恒的劝农策在全国推广,京城及各州府出现“夜不闭户”的景象。

腊月二十三,百姓自发挂起“贤才满朝”的灯笼,江南灾民的感谢信上,李董、钱溥、江澈的名字被反复提及;西北边民的万民伞上,秦昭、邵峰、赵烈的功绩历历在目。萧桓在养心殿与季文彬、沈敬之议事,指着满桌的感谢信:“这便是选贤的意义。”季文彬道:“臣已命苏明远草拟明年的选贤章程,当让此风延续。”

卷尾

魏党之祸,核心是“任人唯亲”堵塞贤路;萧桓的选贤之举,以“任人唯才”疏通国运。从沈敬之主持三考,到虞谦监察甄别;从周霖保障财力,到大将军蒙傲守护安全,新官制下的重臣各司其职,周伯衡、杨启、张伏、杨璞、徐英五位阁老居中协调,构成选贤的坚实核心。季文彬的内阁统筹、郑衡的司法保障、冯衍的实务支撑,让选贤不仅是“找人才”,更是“建体系”。

江澈的水渠、王砚的账册、李董的麦种、赵烈的铠甲,还有韩瑾的南疆安稳、柳恒的农桑兴盛、顾彦的浙地清肃,这些实绩背后,是沈敬之“老成持重”的引领,是季文彬“救时之相”的统筹,是各级官员“各尽其能”的担当。它们昭示着:贤才从来不是孤立的,唯有完善的体系,才能让贤才发光发热。

史载“天德七年,贤才辐辏,朝纲清肃,民安其业”,这十五字背后,是萧桓的雄才大略,是阁老们的鞠躬尽瘁,是贤才们的勤勉务实,更是民心对“清明政治”的向往。选贤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唯有将“亲贤远佞”的理念代代传承,以贤才为骨、民心为肉,才能让江山永固,让苍生安康。这,便是天德选贤留给后世的最珍贵的启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