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230章 一贯煎里的生命智慧

第230章 一贯煎里的生命智慧(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岐仁堂坐落在青阳市老城区的槐树巷,青石板铺就的巷口立着块古朴的木匾,"岐黄济世"四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爬上雕花窗棂,岐大夫总会坐在诊室里,一边研磨着新采的药材,一边等着那些带着病痛与希望的人们。

一、胁痛:都市白领的隐疾

周五的傍晚,诊所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林女士是位32岁的财务总监,一袭职业套装下掩盖不住苍白的面色。她右手捂着右胁,眉头紧皱,说话时带着轻微的喘息:"岐大夫,我这胁痛断断续续有半年了,吃了不少疏肝理气的药,可总不见好。"

岐大夫示意她坐下,细细诊脉。只见林女士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弦涩。"平日是否容易心烦?"岐大夫问道。林女士点头:"最近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一着急就觉得胁肋像被绳子勒住一样。"

岐大夫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她颈间若隐若现的蜘蛛痣上。"你这是肝血不足,木郁侮土。"他缓缓开口,"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若阴血亏虚,肝失濡养,便会横逆犯胃。"

说着,岐大夫铺开纸笔,写下一方:"北沙参三钱,麦冬三钱,生地黄五钱,枸杞子三钱,当归二钱,川楝子一钱,再加炮甲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他耐心解释:"生地黄、枸杞子滋肾濡肝为君,沙参、麦冬清肺养胃为臣,当归补血润燥,川楝子泄郁疏滞。加炮甲、桃仁、红花,是为了活血通络。"

林女士接过药方,眼中闪过一丝疑虑:"我之前吃的药都是疏肝理气的,这个方子会不会太补了?"岐大夫笑道:"你这是久病伤阴,若一味用香燥之品,只会耗伤肝血。就像干旱的土地,若只知引水灌溉,却不培土固根,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三个月后,林女士再次来到岐仁堂。她面色红润,步履轻快,颈间的蜘蛛痣已悄然隐去。"岐大夫,您的药真是神了!"她感激地说,"我现在胁痛完全好了,连多年的失眠也改善了。"

二、胃痛:老工人的陈年旧疾

七月的一天,烈日炎炎。一位花甲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进诊所。孙师傅是位退休工人,自诉胃痛已有十多年,近一个月来疼痛加剧,甚至无法进食。

"我这胃啊,就像被火烤着一样,又胀又痛。"孙师傅痛苦地说,"晚上根本睡不着,嘴里又苦又干。"

岐大夫仔细观察,只见孙师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平日是否有饮酒的习惯?"他问。孙师傅点点头:"年轻时工作累,每天总要喝上二两。"

"你这是痰热互结中焦,郁热伤阴。"岐大夫分析道,"肝木横逆,克伐脾胃,导致肝胃不和。"他思索片刻,开出一方:"北沙参三钱,麦冬三钱,生地黄五钱,枸杞子三钱,当归二钱,川楝子一钱,黄连一钱,半夏三钱,瓜蒌三钱。"

"这方子里的黄连、半夏、瓜蒌是小陷胸汤的配伍,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岐大夫解释,"一贯煎滋阴柔肝,小陷胸汤清热化痰,两者合用,既能滋肝阴,又能清胃热。"

孙师傅将信将疑地接过药方。一周后复诊,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岐大夫,我现在能吃下东西了,胃痛也减轻了大半。"岐大夫叮嘱他:"戒酒及辛辣食物,再服五剂,当可痊愈。"

三、痛经:少女的难言之隐

深秋的一个下午,诊所来了位年轻的患者。潘姑娘是位高中生,在母亲的陪同下前来就诊。她面色苍白,双手捂着腹部,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我每次来月经都痛得死去活来,根本没法上学。"潘姑娘虚弱地说,"月经量多,颜色鲜红,还伴有腰酸、胁痛。"

岐大夫诊脉后发现,潘姑娘脉细,舌质红,苔薄。"你这是肝肾不足,虚火内扰。"他说,"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亏虚,冲任不固,便会导致痛经。"

他开出一方:"北沙参三钱,麦冬三钱,生地黄五钱,枸杞子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瓜蒌皮三钱,仙鹤草三钱。"并解释:"去当归者,因其性温,恐助虚火。加白芍、甘草,能缓急止痛;瓜蒌皮、仙鹤草,可凉血止血。"

潘姑娘按方服药三个月后,痛经症状明显减轻。她母亲高兴地说:"孩子现在每月都能正常上学了,真是太感谢您了,岐大夫!"

四、咳嗽:孩童的顽疾

寒冬腊月,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匆匆赶来。张小朋友今年6岁,麻疹后突然出现呛咳,日夜不停,已经三天没有好好进食了。

"我们在医院打了几天针,吃了止咳药,可一点效果都没有。"孩子母亲焦急地说,"孩子咳得脸都红了,嘴唇也发紫。"

岐大夫仔细检查,发现孩子面颊潮红,唇赤,舌红,苔薄干,脉数。"这是麻毒耗伤气阴,木火刑金。"他说,"肺失清肃,肝气上逆,导致咳嗽不止。"

他迅速开出一方:"北沙参三钱,麦冬三钱,生地黄五钱,枸杞子三钱,桑白皮三钱,川贝母一钱,牛蒡子一钱。"并解释:"去当归者,防其温燥;加桑白皮、川贝母,能清肺化痰;牛蒡子疏散风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