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35章 岐仁堂巧治寒疝:附子裹参术,老叟复安康

第435章 岐仁堂巧治寒疝:附子裹参术,老叟复安康(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秋意渐浓,鲁中古城的老城区里,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青石板路上,给“岐仁堂”的朱漆门扉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诊堂里,药香与陈皮、生姜的暖香交织在一起,岐大夫正低头整理着刚晒好的药材,案头的《伤寒论》旁,一杯温热的陈皮茶冒着袅袅热气。

“岐大夫,岐大夫!您快给看看我父亲!”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焦急的呼喊,打破了诊堂的宁静。门帘被猛地掀开,一个穿着西装、神色慌张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位佝偻的老者走了进来,老者双手紧紧捂着小腹,额头上渗着冷汗,脸色苍白得像张宣纸,每走一步都疼得龇牙咧嘴,嘴里还不时发出低低的呻吟。

岐大夫连忙放下手中的药材,起身扶住老者,轻声问道:“老人家,您先坐下歇会儿,慢慢说。”他一边说着,一边将老者扶到诊椅上,又转身给中年男人递了杯热水,“别急,喝口水,慢慢讲清楚情况。”

中年男人接过水杯,连连道谢,语气依旧急切:“岐大夫,我叫胡明,这是我父亲胡振山。我父亲今年六十八了,身体一直挺硬朗,一辈子没怎么生过病,街坊邻里都夸他身子骨结实。可就在十年前,一个寒冬腊月的早上,他去早市买菜,回来路上淋了点冷雨,又吹了一路寒风,当天晚上就发起了高烧,浑身发冷,盖了三床被子都觉得冻得慌,还一个劲儿地咳嗽、流鼻涕。”

“当时我们以为就是普通的伤寒,找附近的大夫开了些退烧药,吃了几天,烧是退了,可从那以后,就落下了个疝气的毛病。刚开始还不严重,只是偶尔小腹坠胀,休息一会儿就好了。可这两年越来越厉害,尤其是天一冷,或者稍微累着点,就会发作,小腹那里鼓出一个硬邦邦的包块,疼得他直不起腰,还恶心呕吐,吃不下饭,浑身发冷,手脚冰凉得像冰块儿。”胡明叹了口气,满脸心疼,“我们带他去了不少地方,吃了不少药,可这毛病就像扎了根似的,时好时坏,始终断不了根。今天早上,他只是弯腰扫了扫地,疝气就又发作了,疼得在地上打滚,实在没办法,就赶紧来您这儿了,您可得救救我父亲啊!”

岐大夫点点头,安抚道:“你别着急,我先给老人家把把脉,看看情况。”他伸出手指,轻轻搭在胡振山的手腕上,闭上眼睛,神情专注。诊堂里静悄悄的,只听得见胡振山沉重的呼吸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

片刻后,岐大夫又仔细观察了胡振山的舌苔,只见他舌苔白腻而厚,舌体胖大,边缘还有明显的齿痕。岐大夫又轻轻按压了一下胡振山小腹的包块,胡振山立刻疼得叫了出来,那包块质地坚硬,按压时毫无弹性。

“老人家,您发作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小腹冷痛,得用热水袋捂着才舒服点?”岐大夫问道。

胡振山艰难地点点头,声音虚弱:“是啊,岐大夫,一疼起来就觉得小腹里冰凉冰凉的,像揣了块冰疙瘩,用热水袋捂着,或者躺下歇会儿,能稍微好受点。可这两年,越来越不管用了,疼得也越来越频繁。”

“那您平时是不是特别怕冷,手脚总是不暖和,大便也偏稀,吃点生冷的东西就容易拉肚子?”岐大夫又问。

“对对对!”胡振山连连点头,“我这身子骨,现在是一点凉东西都碰不得,夏天都不敢吃西瓜,一吃就拉肚子。手脚常年都是凉的,冬天更不用说,棉鞋棉袜穿得厚厚的,还是觉得冷。”

岐大夫站起身,走到案头,拿起笔,一边思索一边对胡明父子说道:“老人家这病,根儿还是在十年前那场伤寒上。《伤寒论》里说‘寒邪袭人,先伤皮毛,再入经络,终入脏腑’。当年老人家淋了冷雨,吹了寒风,寒邪趁机侵入体内,当时虽然退了烧,却没能将寒邪彻底清除,这些阴寒之邪就潜伏在了体内,日积月累,损伤了人体的阳气。”

“肾主一身之阳气,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寒邪久居,最先损伤的就是脾肾阳气。阳气不足,就无法温煦脏腑,推动气血运行,导致阴寒浊气在体内积聚,下注于下焦,阻滞了经络气血的通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疝气。这就像天地之间,若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就会导致天地混沌,万物不生。《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胡明听得似懂非懂,连忙问道:“岐大夫,您的意思是,我父亲这疝气,是因为体内寒气太重,阳气不够,才导致的?”

“没错!”岐大夫点点头,继续解释道,“你父亲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象沉迟而弱,这些都是脾肾阳虚、寒凝气滞的典型表现。阳气不足,脾失健运,所以他会大便稀溏,怕吃生冷;肾阳亏虚,不能温煦四肢,所以他手脚冰凉,畏寒怕冷。阴寒浊气积聚在下焦,经络阻滞,所以小腹会出现硬邦邦的包块,疼痛难忍。”

“那这病该怎么治呢?”胡明急切地问道,“之前的大夫也说过是寒气重,开了不少干姜、高良姜之类的温阳药,可吃了效果也不明显,有时候还会觉得口干舌燥,恶心想吐。”

岐大夫微微一笑,说道:“你说的这个情况,正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所在。老人家的病,确实需要用温热的药物来驱逐体内的阴寒之邪,振奋脾肾阳气。但他体内的寒邪已经积聚了十年,根深蒂固,普通的温阳药力度不够,难以奏效。必须用附子、肉桂这类药性猛烈的纯阳之药,才能直达病所,迅猛驱逐阴邪。”

“可附子、肉桂都是药性非常烈的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虽然疗效显着,但也有毒性,而且药性燥热。如果直接服用,很容易刺激肠胃,导致恶心呕吐,就像你父亲之前那样,不仅治不好旧病,反而添了新的不适。”

胡明皱起眉头:“那可怎么办?不用这些药治不好,用了又怕伤身体。”

“别急,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更讲究‘用药如用兵’。《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治病也是一样,既要知道病情的根源,也要了解药物的特性,扬长避短,才能药到病除。”岐大夫顿了顿,继续说道,“针对你父亲的情况,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外廓护药’之法。”

“外廓护药?”胡明和胡振山都好奇地看着岐大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