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迷楼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35章 岐仁堂巧治寒疝:附子裹参术,老叟复安康

第435章 岐仁堂巧治寒疝:附子裹参术,老叟复安康(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没错!”岐大夫点点头,解释道,“就是用一些性质平和、健脾和胃的药物,包裹住附子、肉桂这些药性猛烈的药,做成药丸。这样一来,药物经过咽喉、胃部的时候,只会感受到外层平和药物的甘味,不会受到烈性药物的刺激,避免了恶心呕吐的副作用。等药丸到达下焦病灶部位,外层的药物溶解后,里面的附子、肉桂才会发挥作用,迅猛地驱逐阴寒之邪,消散积聚的包块。”

胡振山忍不住问道:“岐大夫,这方法管用吗?古代有这样的例子吗?”

岐大夫笑着说:“老人家,你放心,这方法自古就有,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金匮要略》中就记载了不少类似的用药技巧。比如古人治疗心病,会用朱砂做成红色的药衣包裹药丸,因为朱砂色赤,按照五行理论,赤色入心经,能引导药力直达心脏;治疗肝病,则用青黛做成蓝色的药衣,青色入肝经,能让药效精准地作用于肝脏。还有治疗恶疮的烈性药,古人会把药物塞进葱管里,再用嚼碎的葱白包裹住服用,既保护了咽喉,又中和了药物的刺激性,让药物能顺利到达病灶。”

“原来如此!”胡明恍然大悟,“岐大夫,那您给我父亲开的药,具体是怎么配的呢?”

岐大夫拿起笔,在处方笺上一边写一边解释:“我给老人家开的核心药方,是基于《伤寒论》中的四逆汤加减而来。四逆汤是治疗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的经典方剂,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但针对你父亲的情况,我会加重附子和干姜的用量,再加入肉桂,增强温阳散寒、破症消积的功效。”

“不过,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些药物药性猛烈,不能直接服用。所以我会把干姜、附子、肉桂磨成细粉,做成小小的药芯,晒干烘干,让它变得坚硬。然后再用人参、白术磨成的粉,厚厚的包裹在药芯外面,做成外层的‘护衣’。人参味甘,大补元气,《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白术味甘苦,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本草纲目》说它‘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这两种药物性质平和,既能保护肠胃,又能辅助附子、肉桂振奋阳气,一举两得。”

“那这些药该怎么服用呢?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胡明连忙问道。

岐大夫叮嘱道:“这些药丸,每天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三丸,用温黄酒送服。黄酒性温,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附子有毒,必须经过严格的炮制和煎煮,我会亲自处理这些药材,将附子久煎两个时辰以上,彻底去除其中的乌头碱,确保用药安全,你们尽管放心。”

他又转向胡振山,说道:“老人家,服药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千万不能再受凉。饮食上要以温热、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一些羊肉、牛肉、生姜、大枣之类的温补食物,绝对不能吃生冷、油腻、辛辣的东西。平时也不要做重体力活,避免弯腰、下蹲等动作,保持心情舒畅,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身体恢复。”

胡振山连连点头:“岐大夫,您放心,我一定照您说的做!”

胡明拿着处方笺,感激地说:“岐大夫,太谢谢您了!我们跑了这么多地方,您是第一个把病情说得这么明白,还给出这么好的办法的大夫。您放心,我们一定严格按照您的嘱咐来,希望我父亲能早日康复。”

岐大夫笑着说:“不用客气,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你父亲的病虽然顽固,但只要坚持服药,配合调理,一定能慢慢好转。我给你们开一个月的药,吃完之后再来复诊,到时候我再根据他的情况调整药方。”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胡振山严格按照岐大夫的嘱咐,按时服药,注意保暖和饮食。让他惊喜的是,服药才几天,小腹坠胀的感觉就减轻了不少,发作的次数也明显减少了。半个月后,他手脚冰凉的症状得到了很大改善,大便也变得成形,食欲也渐渐好了起来。一个月后,疝气几乎不再发作,小腹的包块也小了很多,按压时已经不怎么疼了。

复诊那天,胡振山精神矍铄地走进岐仁堂,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憔悴和痛苦。“岐大夫,太感谢您了!您的药真是太管用了!我现在浑身都有劲了,手脚也暖和了,吃嘛嘛香,疝气也没再犯过!”

岐大夫给胡振山把了脉,又观察了他的舌苔,欣慰地说:“老人家,您的脉象比之前有力多了,舌苔也变薄了,脾肾阳虚的症状已经明显改善,体内的阴寒之邪已经被驱逐得差不多了。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体内的阳气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我再给你调整一下药方,减少附子、肉桂的用量,增加一些健脾养胃的药物,再服一个月,巩固一下疗效,就能彻底痊愈了。”

胡明激动地说:“岐大夫,真是太谢谢您了!您不仅医术高明,还这么有耐心,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以后我们身边要是有人生病,一定都推荐他们来您这儿!”

岐大夫摆摆手,笑着说:“不用客气,能帮到你们我就很开心了。中医治病,讲究‘标本兼顾’,既要消除表面的症状,更要调理身体的根本。老人家的病,根源在于阳气不足,只要把阳气补足了,身体自然就健康了。以后也要注意保养,顺应天时,劳逸结合,这样才能远离疾病。”

又过了一个月,胡振山再次来到岐仁堂复诊,他的疝气已经彻底痊愈,小腹的包块完全消失了,身体也恢复了往日的硬朗,走路虎虎生风,一点也不像快七十岁的老人。他特意给岐大夫带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仁心,医德高尚”八个大字。

岐仁堂里,药香依旧袅袅。岐大夫看着胡振山健朗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中医的智慧,就藏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方药和治法之中,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就能攻克各种疑难杂症。而他能做的,就是将这份古老的智慧传承下去,用自己的医术,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岐大夫的脸上,也洒在那本翻旧了的《伤寒论》上,书页上的字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诉说着中医千年的传承与坚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