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岐仁堂里话“气脉”:一碗健脾汤背后的中医理法方药智慧(1 / 2)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青州市老城区的黛瓦,岐仁堂的木门就被“吱呀”一声推开。穿浅蓝衬衫的年轻人李伟揉着干涩的眼睛,垮着肩膀站在柜台前,眼下的青黑像晕开的墨,说话时声音发虚,连抬手的动作都透着股挥之不去的疲惫。身后跟着拎着菜篮子的老伴张阿姨,手里还攥着好几张西医检查单,脸上满是焦灼:“岐大夫,您快给看看,这孩子最近邪门得很!眼睛干得像蒙了层砂纸,眨一下都疼,嘴巴起皮裂口子,喝多少水都不管用;上厕所蹲半天拉不出来,有时候好不容易有感觉,也是费力得很,大便干硬得像石头;更怪的是,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又昏昏沉沉没精神,问他哪儿疼又说不上,就是浑身不得劲儿!”
张阿姨把菜篮子往墙角一放,拉着李伟往诊桌前坐,把一沓检查单递过来:“西医查了好几回,抽血、做胃镜、拍片子,结果都说没毛病,开了些润喉糖、眼药水,还有些通便的西药,用着也不顶用,这不就来麻烦您了!您是老中医,肯定能看出问题所在!”
岐大夫放下手里卷着的《黄帝内经》,抬眼打量李伟: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本该是气血充盈的模样,可他面色偏黄,没有光泽,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典型的“脾虚湿盛”之象。他示意李伟伸出手腕,三指轻搭在寸关尺上,指尖静静感受着脉象的起伏——脉象浮而无力,寸脉偏虚,关脉沉滞,尺脉微弱,这是“脾肾两虚、肝气郁结、肺气不降”的典型脉象。
“最近是不是总熬夜赶方案?三餐要么对付一口凉外卖,要么就顿顿重油重辣?压力大的时候,是不是还会觉得胸口闷、吃一点就胀,有时候甚至口苦、眼睛里冒火?”岐大夫的声音温和却精准,每一句话都戳中了李伟的日常。
李伟愣了愣,像是遇到了知己,连连点头:“可不是嘛!公司赶项目,连续半个月天天凌晨两三点才睡,有时候甚至通宵,早餐基本不吃,午餐就在工位上扒两口凉外卖,晚上加班饿了,就靠火锅、烧烤、小龙虾顶体力,有时候忙起来一天都顾不上喝口水。压力大得睡不着,越睡不着越焦虑,越焦虑越觉得浑身不舒服,真是恶性循环!”
“这就对了。”岐大夫笑着点点头,起身从柜台后的抽屉里取出一张宣纸,提笔蘸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简易的循环图:从下方的“肾”起笔,一条曲线向上绕经“脾”“肝”“肺”“胆”“胃”,最后又轻轻回落至肾,中间用一个大大的“气”字标注,旁边还特意注明了“一气周流”四字。“你这不是哪一个地方坏了,是身上的‘气’转不动了。《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咱们身子骨里的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东升西落,循环往复不停歇,这就是清代名医黄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里提出的‘一气周流’学说。天地间的气顺着春夏秋冬循环,人体的气也顺着脏腑经络循环,你这天天熬夜、饮食不规律、情志郁结,就像给这循环的气添了好几块绊脚石,气堵在半路转不动,身体自然处处出问题。”
张阿姨凑过来看图,皱着眉头追问:“岐大夫,您说的这‘气’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就跟他眼干、便秘、失眠这些毛病都扯上关系了?您得给我们讲透了,我们也好明白这病到底是怎么来的。”
岐大夫指着图上的“肾”字,耐心解释:“这气的根在肾,《难经·八难》里说‘肾者,五脏六腑之根也’,肾藏精,精能化气,这股气就像灶台里的火苗,得先有足够的火力,气才能顺着经络往上走。年轻人熬夜最伤肾,《黄帝内经》有云‘人卧则血归于肝,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半夜是肾经当令的时辰,此时不睡,肾的精气得不到休养,就像灶台里的火被硬生生浇灭,肾火不足,气就没了往上走的劲儿——这就是‘肾气亏虚,元气不足’。你摸他的手心脚心,是不是总偏凉?这就是肾气不足、阳气不达四末的表现。”
李伟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手心,果然凉丝丝的,忍不住点头:“确实!就算天热的时候,手心脚心也不怎么出汗,总觉得凉飕飕的。”
“你再看这气从肾起来,第一个要经过的就是‘脾’。”岐大夫指着图上脾的位置,笔锋在“脾”字上轻轻一点,“《脾胃论·脾胃盛衰论》里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就像家里的灶台,得把吃进去的食物化成水谷精微,再把这些营养转化为气,顺着经络往上提。可你家孩子不吃早餐、吃凉外卖、顿顿重油重辣,这就相当于给烧得正旺的灶台泼了冷水、扔了杂物——生冷食物伤脾阳,油腻辛辣耗脾阴,脾的运化功能被彻底打乱,火点不旺,气自然提不上来,这就是‘脾气不足,中土不运’。”
他伸手轻轻按了按李伟的胃脘部:“这里是不是按着有点胀,甚至隐隐发痛?”
李伟恍然大悟:“对对对!我还以为是吃撑了,每次胀的时候就吃点消食片,可治标不治本,原来跟脾的气提不上来有关系!那我眼干、口干又是怎么回事?跟脾也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而且还牵扯到肺。”岐大夫笑着指向图上脾到肝、再到肺的路径,“脾气提不上来,肝气也跟着没了助力。肝属木,脾属土,按照五行相生的道理,‘木克土’但也‘土生木’,脾胃运化的气血充足,肝气才能得到滋养,进而发挥‘疏泄’功能。肝就像给这股气加力的吹风机,得靠肝气疏泄,才能把气顺利吹到肺里。你家孩子熬夜加班,压力又大,情志郁结在心里散不开,肝气就会‘郁而不舒’,不仅吹不动气,还会反过来克制脾胃,这就是‘肝木横逆犯脾土’,所以他才会胸口闷、吃一点就胀;更关键的是,肝气不舒还会导致‘肝阴不足’,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能滋养眼睛,眼干的症状就会加重。”
他又指着图上的“肺”字,引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又说‘肺者,华盖也’,意思是肺就像盖在人体这个‘大鼎’上的盖子,得把身体里的津液通过‘治节’功能往下输送,送到眼睛、嘴巴、皮肤这些需要滋润的地方。可你这气从根上就弱,到了肺里更是没力气往下沉,‘肺气不降’,津液送不到眼和口,自然又干又涩;而且肺与大肠相表里,《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里说‘肺合大肠’,肺气不足,大肠就没了推送糟粕的力气,就像传送带没了动力,粪便在肠道里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自然就干硬难排,这就是‘肺失肃降,大肠传导失司’。”
张阿姨听得连连叹气:“原来这么多毛病,根子都在这‘气’转不动上!那他口苦、眼睛冒火,还有晚上睡不着,又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就牵扯到胆和胃了。”岐大夫指向图上“胆”和“胃”的位置,“气的循环路径里,肺往下走的气会经过胆和胃。胆属少阳,主疏泄,《伤寒论》里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胆气疏泄正常,才能帮助脾胃运化、肝气疏解。可你家孩子胃气不足,‘胃主受纳’的功能弱了,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及时腐熟,就会影响胆气的疏泄,胆气郁而化火,往上熏蒸,就会出现口苦、眼睛上火的症状;再加上‘胃不和则卧不安’,《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里明确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胃气不降,浊气上扰心神,就算累得够呛,也很难睡得安稳,这就是他失眠的根源。”
他把宣纸推到两人面前,总结道:“你看,他的眼干、口干、便秘、失眠、口苦,看似是互不相关的毛病,实则都是‘一气周流’失常引发的连锁反应——肾气虚则气无根,脾气陷则气不升,肝气郁则气不畅,肺气不降则气不下,胆胃失调则气不顺,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不像西医那样拆分器官来看病,而是把人体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局部的病变,都要放到整体的气脉循环中去寻找根源。”
李伟听得心服口服,连忙追问:“岐大夫,您这么一说我就全明白了!原来我这不是得了好几种病,而是整个气脉循环乱了套。那您说,这得怎么治?是不是得开些贵重的补药,把亏空的气都补回来?”
岐大夫摆了摆手,笑着说:“不用贵药,中医治病讲究‘治病求本’,《伤寒论·序》里说‘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你这病的‘本’就在‘脾胃虚弱、肾气不足、肝气郁结、肺气失降’,核心是‘脾气下陷’,所以咱们的治疗核心就是‘健脾益气’,只要把脾气提起来,就像给停滞的气脉循环添上动力,其他环节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这就像疏通河道,只要把最关键的淤塞点打通,整条河的水就能顺畅流动,没必要在每个支流都费力疏导。”
他顿了顿,进一步阐释治疗思路:“基于这个‘本’,咱们确定的治疗大法是‘健脾益气、升阳举陷、疏肝理气、降肺润肠’,同时兼顾滋养肾阴、调和胆胃,这就是中医的‘法’——治法是连接‘理’和‘方’的桥梁,有了明确的病机分析(理),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治法(法),再根据治法来组方用药(方、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说着,岐大夫拿起处方笺,提笔书写,一边写一边详细讲解:“我给你开个方子,名为‘健脾升阳汤’,是在《脾胃论》里‘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结合你的具体病机调整而来,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